首页 理论教育 第种好习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第种好习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做生活有序的人,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却又是十分必要的。养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好习惯,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责任心的形成┈。用了东西放回原处,需要有一种“归位”意识。遗憾的是,“归位”的意识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似乎并没有完全形成。

第7种好习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成功必备

星星点灯

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做生活有序的人,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却又是十分必要的。养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好习惯,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其责任心的形成┈。

智海拾贝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做生活有序的人

一天傍晚,小林和爸爸妈妈应约去参加一个婚宴,地点是在南里的一间旅馆。临行之时却找不到请柬,他们都对那一带的路线不熟悉,而请柬上的地图可帮他们避免走许多冤枉路,于是他们全家再一次在那些可能的地方细心翻找,最后仍然徒劳无功。

最后妈妈说:“反正找不着,不如趁着天色还亮,去那里问一问别人。”于是,他们一家便乘车向南里进发。幸好接近那一带就看到路旁告示牌有那间旅馆的方向,结果很顺利地就找到了那里。

宴毕回到家,妈妈准备弹一会儿琴放松一下:“哎呀,请柬不是乖乖地在这儿吗?”小林转头一看,请柬就在钢琴上面的一个小斜书架上!原来是小林练完琴后顺手放在了那里,没有把它放回收信件的篮子里去。

回想起这件事儿,真庆幸没有闹出笑话。然而,这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东西要放回原位!这是从小学已经学过的浅显道理。这一个简单的动作若养成习惯,的确可以省去许多翻箱倒柜的时间,避免不少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很多人经常因为找不到要用的东西翻箱倒柜,甚至大动肝火,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身心健康,真是很不值得。要是此前能养成良好习惯,用过东西放回原处,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会一目了然,有时候取放东西就像本能一样自然,根本不会花费什么时间。

再比如,张青的妈妈在公司里上班,平常没有时间购物,到了星期天,他们大多会去超市,把一周吃的、用的东西买回来。每次买完东西结了账,妈妈都会把购物车或购物筐放到指定的地方。看到有的人把车子和筐子顺手就扔下了,张青有时也觉得妈妈有点儿傻。

有一次,张青把这个想法跟妈妈说了。妈妈说:“其实我们这样做,并没费多少事,而且也是为了方便自己。你想,如果大家都把车子顺手一扔,走起路来就会很不方便,我们来购物的时候,还要到处去找车子,也不方便。超市可以安排人来做这件事情,但是一方面他们可能做不过来,另一方面做这样的事情的人多了,超市的成本就会增加,东西也就会贵一些了。我们顺手把它放回去了,并没费什么事,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别人,这样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张青的妈妈说得很对。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有的同学在家里用过的东西到处乱放,下次急着用的时候反而找不着。尤其是在早晨上学的时候,找不到红领巾、小黄帽、袜子等等物品,却要全家人一起帮着找。这样,不仅给自己添了麻烦,也给家人添了麻烦。也有的同学在图书馆看书时,看前耐心寻找,看后却随手一放,不管他人寻找是否方便,更不尊重图书管理员的劳动。

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小的事情,往往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小朋友们应该向张青的妈妈那样,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替大家分忧,改正和克服那些用过的东西随便乱扔的不良习惯,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如能做到用了的东西放回原处,就能帮助孩子节省很多不该浪费的时间,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同时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向着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有秩序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对于父母与教师来说,培养孩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最佳阶段是幼年时期,如能使之持之以恒,对于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必将受益无穷。

哲思连线

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决心将这些美德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就是这些美德化为习惯后,使富兰克林走向了成功。

(一)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是做文明少年的主要标志

用过自己的东西不能放回原处,生活会变得杂乱无章;用过别人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会影响他人对你的信任;用过的公共场所的东西不放回原处,会给大家带来不便……

虽然很多人从小就知道要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

父母可以对照下列情形,看看自己的孩子做得如何:

1.在家庭中的表现

清晨出门,是不是找不到自己的衣服、红领巾、书包、帽子等?平时自己的日常用品是不是放得杂乱无章?

2.在学校中的表现

是不是在学校参加活动,经常忘记归还用过的器具?有没有借了同学的东西随便损坏和借了不还的问题?有没有未经过主人允许随便乱拿别人东西的现象?

3.在社会上的表现

去超市购物,选中了又不想要的东西能不能放回原处?是不是离开时将用过的购物车、购物篮随手乱放乱扔?去书店买书时,是不是对看过的书随便找个地方乱插进去……

诸如此类问题,如果有,就要抓紧教育孩子吧!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既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能处处想到他人,尊重和关爱他人,培养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二)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重在做到持之以恒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首先强调的是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状况。良好的秩序能使人产生愉快、兴奋、舒服以及安全的感觉。秩序感一旦失去,麻烦就会来临。

和谐的生活、学习、工作状态一定是有秩序的,失去秩序会让人感觉十分糟糕。假如一个人习惯了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就会近乎本能地拒绝杂乱和肮脏,因为后者会破坏他已经建立的秩序感、清洁感。

1.养成归位的好习惯

用了东西放回原处,需要有一种“归位”意识。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遗憾的是,“归位”的意识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似乎并没有完全形成。

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有的孩子在家把用过的东西到处乱放,下次急着用的时候怎么也找不着。这样,不仅给自己添了麻烦,也给家人添了麻烦。也有的孩子在图书馆看书时,看前耐心寻找,看后随手一放,不管他人寻找是否方便,更不尊重图书管理员的劳动。要知道,物品归位即有利于自己,也方便了别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良好习惯之一。需要父母、教师及社会对孩子从小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必须注意一点,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候孩子写完作业没收拾,父母就去代劳,时间长了他们就总也不会收拾。如果总是父母帮着做,孩子会变得依赖父母,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归位”的意识。

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也是让他们学着对自己负责。比如放学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书包、外套、小黄帽、手套等物品统统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既能保持房间的整洁,还方便在第二天需要时取用。如果哪天他们忘记了,第二天找不到需要的东西,也会立即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过失,应该吸取教训,而不是责怪父母没有给自己收拾。

3.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人们的行动是受思维支配的。思维有序,行动才会有秩序。用了东西放回原处,强调的是秩序,因此我们也需要对孩子培养思维的有序性。一是让孩子尝试固定摆放物品的位置。比如说,放学回家,鞋脱在门廊的鞋架上、大衣挂在衣帽间、书包放在书桌上、红领巾放在床头等。把物品摆放的位置固定下来,能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二是教孩子学会将物品归类。比如将书籍、衣物等物品分类,分别置放。三是告诉孩子选择放置物品的地点应该合理明确,常用的东西要放在容易拿取的地点。不要选择一些难以记忆或难以取用的地方

4.自我约束要严格

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外,不论是否有人监督,都应该教育孩子坚持用过东西放回原处。有些孩子在自己家里能做到保持整洁,用过东西立即归位,可是一出门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购物时,拿了不想要的东西随便一扔;买书时,翻过的书随手一扔;在邮局或银行填写单据时,用完圆珠笔随手一放……这就是因为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要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一个人没有做好这一点,就会影响其他的很多人。

(三)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重在加强家庭教育

为了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向父母说清楚自己的目标,父母可以监督和提醒,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不要帮孩子做他忘记了的事情;另外父母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些奖罚措施。还有父母要加入孩子的计划,家庭成员相互监督。可以参观爸爸妈妈的房间,与自己房间的整洁程度进行对比。

也许父母们会认为,父母的言行不就是家庭环境吗?实际并非如此。家庭环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由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三方面组成。所谓家庭意识,就是家庭中各成员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家庭行为,包括家庭各成员的活动及行为。家庭行为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还包括家庭成员进行的其他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家庭物质,它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家庭物质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家庭环境。也有的社会学家们将家庭环境分为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商量谅解;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环境涵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我们之所以在本节中单独讨论家庭环境,正是因为它的范围之广及影响之大。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三分之一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一项科学研究充分地说明了:不管是遗传的还是社会的原因,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高度集中于那些能够给子女提供良好教育的家庭;其中,家庭教育中“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良好习惯,占有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督促孩子,其实都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些细小节情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另外,学生在学校要自觉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在公共场所要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

箴言点击

不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其他公共场合;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有人监督;不论是自己、别人的东西还是公共物品;更不论物品价值的大小价值的贵贱;都应该养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良好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不乱拿同学的东西,即使是好朋友的物品也要先经过同学允许。

◆去别人家玩,不乱翻别人家里的东西。

◆去老师的办公室,不乱动老师办公桌上的东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

◆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

◆在家里、学校里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在图书室看书,看过的书要放回原处。

◆在超市购物,要把不打算买的商品、购物车、筐子等放回指定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