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学习方式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新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

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学习方式

田 平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改变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改变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过去我们用很多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的是“独白”式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忘记了观众、体现了权力却丢掉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对学生来说,得到了分数却丢失了能力、获得了知识却没有了创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将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应用”。

新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是现在课程改革的重点。

课程改革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参与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在课改实践中,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现代学习的内涵,对我们有效实施课改具有重要作用。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与传统学习中的被动性相比较,就是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事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痛苦,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的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如果学生不能承担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是自主的、有意义的学习。

2.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是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而言的。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即学习的效能感。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经历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现在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

体验是指有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调查、观察”,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角度讲,就是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就是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

5.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