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一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固原一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德育建设体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职工全员参与,突出学校主渠道作用的“三线四面”立体联动的德育网络体系。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程实施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固原一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以教学为中心的第二轮改革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第一轮主要进行的是以管理为中心的改革,对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立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普及高中教育的开展,课改重心已经由适应性向有效性发展,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创设品牌、特色发展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唯一选择,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科学、规范、严谨、高效的教学体系,学校计划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以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实现以突出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增强教学效能,提高教学效率,完成以教学为中心的第二轮改革,形成“一中模式”。

一、深化课改坚持的理念

1.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追求人本、立足校本、关注成本的理念。追求人本:坚持“扁平化、精细化、阳光化、人性化”原则,全面发展,全员育人,以发挥教师、学生主动性为核心;立足校本:校本培训是基础、校本管理是保障、校本课程是核心,校本教研是关键,校本发展是目的;关注成本: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能。

2.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管理产生效益、过程造就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服务凝聚人心的办学理念。立足管理,深化过程,强化细节,突出服务,提升效能,形成管理为了教学,教学深化管理的机制,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3.深化扁平化管理。低重心管理,提升年级执行力,促进团队建设。树立“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的理念;把创造的空间留给执行单位,形成“支撑在学校、组织在团队、落实在个人、成效在学生”的团队运行机制。

4.坚持“以‘爱’为核心,严、精、实、活、新”的教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师形成立足特长、富有特色、灵活多样、成效突出的教学风格。

5.坚持“诚信、负责、勤奋,自主、合作、成功”的学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6.发扬“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树立勇于成功,着力示范的意识。

二、深化课改追求的目标

1.深化教科室引领评价、教务处管理考核、年级组组织落实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管理、运行体系,促进教学精细化、有效性发展。

2.加强低重心、近距离、促团队、重协作一体化的扁平化管理,激发年级作用的发挥,在团队建设中,促进管教一体化得到实质发展,以教学有效促进管理内涵发展。

3.实现规范、严谨、高效的课堂教学,构建“1234”有效教学模式,形成一中特色。

4.形成立足全体、关注精英、凸显特色的多样化特色教育。

5.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以“降低重心、重视基础”为策略,实现堂堂清。

6.形成立足校本,注重交流、加强协作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7.建立公平、竞争、激励考核评价机制。

8.完善快捷、有力的有效教学保障体系。

三、深化课改实施措施

(一)育人为本,构建德育网络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1、构建“三线四面”立体联动的德育模式。德育建设体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职工全员参与,突出学校主渠道作用的“三线四面”立体联动的德育网络体系。

一级管理层三线纵向延伸,联系学生,把握方向,确保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落实。

一线:党委—年级党支部(团委)—班团支部—学生,加强政治方向教育,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师德建设上把握方向,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二线:校长—主管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班委会—学生,通过营造育人环境、构建育人机制、创设育人情景,培养学生自律的道德行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法律意识;

三线:工会—工会小组(妇委会)—教职工—学生,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激发教职工爱岗敬业的情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关爱中施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级管理层四面扩展,横向展开,深入学生。

一面:以德育处为中心,通过校园文化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以行为规范养成为主题,形成一个“行为规范面”覆盖学生;

二面:以年级组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的条件下,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人文精神和热爱自然的情怀,提高道德认知能力,自觉进行道德体验,形成一个“情感体验面”覆盖学生;

三面:以党支部为中心,加强师德建设,倡导尊师爱生,形成一个“和谐人际关系面”覆盖学生;

四面:以团委为中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内容,深入生活,联系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行为化,形成一个“实践活动面”覆盖学生。

“三线四面”立体联动的德育网络体系,使德育五项内容和四条途径与学校各环节、各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了道德教育的常态化、全员化、生活化、过程化,以此促进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行为、正确的观念、优秀的品质、出众的能力生活、学习。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爱岗敬业。

其一,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坚持教学民主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教学民主就是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把教学民主的实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相结合。

其二,加强教学纪律、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年级管委会要加强学生的“四清、五净、十不准”管理措施的落实,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有效督促教师职业道德“六认真、十不准”的落实,将其内化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行为,形成良好学风和教风。年级管委会要依靠班主任团队,以宏志班、民族班等特色班为先导,积极引导班级树立一种精神追求,以共同的精神追求形成各班特有的班风,以团结、健康、进取的班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成才,班级管理可以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管理。

其三,研究意识是教师职业修养的重要内容,使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而不是事务上,是对年级工作质量、效率评价的重要内容。

其四,加强学习,是教师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只有在学习中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在施教中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程实施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为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与焦躁提供针对性服务。三是改进心理教育途径,主动研究各学段或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变化轨迹,做到有针对性引导和梳理,积极主动预防。四是立足校本,积极研究成功班级班风建设是怎样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

(2)关注教职工心理健康。一是以人为本,通过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广大教职工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工会要针对教职工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心理焦躁等问题,开展一些有利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缓解、疏导心理不适。三是学校和教职工个人积极创造条件,在促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娱乐身心。

2.深化扁平化管理,形成低重心、近距离、促团队、重协作的管教一体化机制

(1)促进扁平化管理良性运行。

二级执行层主要由年级组承担,以学校计划和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创造性地落实学校赋予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组成评估、咨询、服务机构,评估、督促、服务年级执行层,对一级决策层提供咨询,并以联系人制度参与年级共同体,形成全校统一互动、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①给年级执行层增权赋责。学校给年级目标任务,年级管委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采取措施,实施年级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年级权力:会同教务处、德育处聘任备课组组长、班主任的权力;年级负责教师团结协作、教学纪律、竞赛辅导、作业量、活动量、班级管理等项目的考核,实行等级考核制,由学校职能部门对团队进行等级评定、年级组考核到个人;根据学校指导意见、结合年级特点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年级职责:依据教学指导意见创造性地完成年级的教育教学目标;创新管理促成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建立学习型组织,积极促成年级班主任团队、备课组团队、班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提请学校评定和推介年级某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模式;负责年级教育教学资料的积累和管理。

②给年级工作留出创造的空间。学校决策层以工作计划和指导意见的形式宏观指导年级工作,年级根据指导意见制定具有操作意义的落实计划,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审定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与适切性,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跟踪评价,主要评价措施的可行性、价值性,结合月考每月进行一次,并以此为学校决策层提供咨询,为决策提供依据。

(2)实行年级联系人制度。

①年级联系人有两项职责:一是作为职能部门成员,对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负责,并对决策层提供的咨询材料负责;二是作为年级共同体成员,为年级工作绩效的提高出谋划策,并代表学校监督学校工作计划和指导意见在年级的有效落实,确保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符合学校办学意志。

②建立年级联系会议制度:联系会议由年级联系人与年级正副主任组成,必要时可以扩大到部分班主任或备课组组长,并可邀请学校决策层领导参加,由年级主任负责召集,开学初召集一次,研究制定年级工作计划。之后一月一次,会议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向年级联系人汇报年级情况,接受联系人的质询;一是组织研究年级下阶段工作,提出目标任务,制定方案措施。

(3)构建三个团队协作体,提高年级落实力。

深化课改的关键是增强年级工作的落实力,提高落实力需要团队的力量,年级工作的重点是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团队建设。

①在师德建设的基础上,年级工作要促使年级成员树立团队意识。

第一,团队成员要树立合作意识。“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

第二,团队进步要树立责任意识。“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爱岗敬业——明责之基,勤奋细心——尽责之本,求实创新——履责之能”。

第三,团队组织要树立整体意识。一个团队的能力,不取决于单个人的能力,也不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些高级人才,而在于团队行动能否协调一致。

②年级工作要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团队共同体。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管教一体化理念,班主任团队重点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问题,年级主任或副主任与德育处联系人每月在一定范围内组织交流一次,提炼总结经验向全年级或全校推广;备课组团队重点研究学科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就是解决教学效能的问题,年级主任和年级联系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承包,参与、指导1~2个备课组,使一部分备课组先走一步,成为校本教研的示范组;班级教学团队在上述两个团队活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第一,指导学生从本月要达到什么目标、存在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三个方面做好月计划。第二,上好课,指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学科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第三,班内导师指导制。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班主任根据学生类型与教师的特点,为班内尖子生和学困生配备导师,针对性帮助、指导。第四,发挥“四清”的综合功能。在发挥“四清”的学习功能、甄别功能、激励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四清”的自我评价功能,指导学生对照月计划,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形成措施,主动执行,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指导学生结合月考总结进行。第五,月总结。突出班级教学团队的总结,月考结束后,年级组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重点从相对进步学生身上,总结成功的经验。

(4)协调学校力量,发挥整体优势,在专项服务中促进年级工作发展。

①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对某些重要的或薄弱项,年级组完成有困难或需要专项服务的地方,学校可以根据年级实际需要,成立以一级管理层为核心的领导小组,集全校的优势力量,加强对年级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如高三年级领导小组等。

②注重过程,精细发展。实行教学检查制,在校长直接领导下,教科室、教务处、培训中心等教学系统各部门代表学校对年级教学的各方面进行“平时督促、按月检查、分析评估、科学服务”的教学检查,督促年级把平时做实、过程做细。

③创建示范,有效带动。教科室要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优势,帮扶一部分备课组先走一步,成为校本教研的示范,为备课组的发展树立标尺;教务处要把检查式教学管理向发展式教学管理转变,从团队建设的角度研究教师的特点,合理配置教学班教师,使班级教学团队成为一个和谐互助、优势互补的团队,并在管理中促进一些班级团队发展成为示范团队;培训中心在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中,促进一些青年教师成为成长标兵;德育处要培养班主任在“勤跟、严管、多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关注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动机的能力,促进一部分班主任成为专家型教育人才,带动班主任工作向内涵式发展。

④统一协调,形成合力。以教学为核心,学校各部门的政策、措施必须协调,把教师的主要精力由忙于事务引向教育教学研究上,不能由于政策措施的相互抵触,产生内耗,降低工作效率。督察室要加强专业督察,研究各部门的政策措施,对相悖的要提出终止督察。

⑤注重学习,提升能力。二级管理层以上干部,要加强培训学习,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积累管理素养、提高管理艺术,提升管理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5、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①高一阶段培养的重点是:兴趣、习惯、方法、基础。年级组教学管理的重点:培养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重点,教会方法是关键。习惯养成主要有行为习惯养成和学习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中要特别强调自主学习习惯和利用教材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养成利用课间或下午第七节课时间主动向教师提问的习惯;方法培养中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突出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基;教学目标上强调重视基础,不过分追求综合、不过早向高考看齐,让学生首先掌握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引导学生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在熟习教材原理、案例、例题、习题过程中掌握相应内容的学习方法,用少量的时间做基本练习,练习难度上以基础题为主。关注全体学生,一个都不放弃。

(2)高二阶段培养的重点是:巩固、拓展、磨砺、提升。年级工作的重点是巩固高一阶段的培养成果,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磨砺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必修课教学与高一同,开设好选修课,拓展学生学科能力,合理利用时间,一般复习时间不要早于第二学期期中。重视奥赛,有效组织奥赛辅导,为学生高考竞争争取更多的选择机会。

(3)高三阶段培养的重点是:心态、强化、应试、成功。管理和教学的重点是调整好学生的心态,全心身地进入高考备考状态,把握备考进程,坚持“两轮一梳理一冲刺”环节,进行复习前先进行梳理,了解学情,制定针对性复习策略,第一轮复习以教材为基础,利用课标和考纲,对照上年高考试题,组织学生有效复习,“夯基础、构体系”,对练习要精选使用,杜绝用资料体系组织教学;二轮“重应用、提能力”,精心组织命题,把握训练环节,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促进学生成功、教师成“家”、学校成名。

3.构建“1234”有效教学模式

①、达到一个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的核心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即学习过程的自主、主动、创新的形成;有效性的标志是彰显效能,提高效率,使学生能学习、会学习,让学生在减负增效中提高学习效率。

②实现两个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教学由知识向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

(3)完成三个环节:课前行动、课堂行动、课后行动。

①课前行动有三项任务:以集体备课为载体进行整体设计、学生研究、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从领域的学习方法、学科思想、模块体系构成、单元逻辑结构四个层次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每个模块开课之前必须完成领域的学习方法、学科思想、模块体系构成的设计,每单元开课前进行单元逻辑结构设计。通过整体设计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教材功能的开发、探究性学习实施等新课程所提倡的观念。研究如何适应学生身心规律,形成最佳的模块组合,体现难易结合、平缓推进,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高一的情况,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生研究,即双适应,由备课组对照整体设计集体研究:一如何在不弱化课程功能的条件下,进行课程的整合,让课程适应学生,二学生必须做好哪些准备才能完成课程目标,让学生适应课程。

教学设计:备课组依据整体设计、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教师个人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班级特点和个人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对典型课型或有争议的课例进行研讨课教学,通过听、评课准确把握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备课组组长负责,由年级组制定考评方案,督促、检查、落实,结果用于备课组成员考核。教科室从整体设计、教案、听评课等项目抽查,结果用于备课组考核。

②课堂行动。

第一,课堂教学环节。立足堂堂清,把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5分钟,要体现激发兴趣、复习检测、情境导入等功能。课中35分钟,根据课型特点,合理设计讲授、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其设计的原则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后5分钟,反馈评价、梳理关键、训练巩固,实现堂堂清。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丰富和创新课前、课后新功能,形成“课前精彩5分钟、课中丰富35分钟、课后实效5分钟”。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一是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以情感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喜欢教师,热爱学科,导入新课,要设计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情感体验,主动学习;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法指导;从学科思想的高度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最终落实“双基”。二是突出各科目的学科特点:科学、社会人文及数学类课程的应该推进“四环节课堂模式”,即实际问题抽象出学科问题(模型),利用学科原理解决学科问题,形成学科结果,引导学生再从学科结果解释、分析生活中、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的程序中实现应用,学活知识、形成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在抽象环节和解释分析环节上,主动探索;语言类课程,重视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和积累;体育与健康、技术类课程要重视技能训练和观念引导。三是注重课型特点:新授课要降低重心,突出基础,在低起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学习,弄懂教材内容,拓展内容主要是把教材原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复习课可以适当综合和构建体系。

第三,课堂教学重点。重视教材功能的开发,对教材中思考、活动、案例、探究实验、问题研究、阅读、相关链接等探究性栏目要充分设计到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标要求,避免以经验化和旧教材体系组织教学,任意增补已经过时的、课标不要求、高考不考的内容,从而弱化新教材的育人功能。

③课后行动两项任务:学生四清、教师反思。

一是学生四清。教师、备课组、年级组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在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四清”,并使“四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是教师反思。使反思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手段,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备课组针对学科的核心问题,可以组织集体通过实践、反思形成备课组经验和成果,教科室不定期以《教育教学参考》的形式,刊登突出的做法、优秀反思、成功的经验,向全校推广,结果用于教科研成果考核。

④落实四项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一是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做好学习准备;三是寻找学习方法;四是提升学习主动性。

对教师的要求: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易混的知识,讲方法和思路;“三不讲”即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自学的内容,不讲那些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内容。老师的主要精力是去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课堂的要求:自学打基础、合作拓视野、探究增能力,以激活学生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盈民主的气息、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对教学设计的要求:重视教材功能开发,把教与学从题海练习中解脱出来,体现教材的主导性和练习的辅助性。高一年级学生周课余学习时间控制在12~14小时,其中课外练习量控制在6小时左右,即每天1小时;其余时间主要看书,熟习理解教材,背诵、记忆积累基本知识;练习难度要求80%的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不要求综合性,题量以普通班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为标准,20%的提高题,可选择近年高考中的经典题,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只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政史地练习提倡在课内完成。高二年级学生周课余学习时间控制在14~16小时,其中课外练习量控制在8小时左右;其余时间主要看书,熟习教材内容,初步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背诵、记忆积累基本知识;练习难度要求70%的基础题,仍以强化学生基础为主要目的,不要求综合性,也以普通班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为标准,30%的提高题,主要研练近年高考中的经典题,要求尖子班学生完成,提倡普通班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实验班提高题与基础题可以各占50%,选修课仍以基础题为主。高三年级按高考备考进程做,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高考备考中,但第一轮复习仍要以教材为主,以考纲为基础构建应考的知识体系,形成能力。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

1.学校为教师自我实现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给年级组更大的创造空间,使年级组老师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实践的执行者,提高教师的的责任意识和创造意识,为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师的潜能搭建平台;二是加强团队建设,以“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以团队带动个人发展;三是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传帮带促进新教师进步;四是学校培训中心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问题教师等量体制作培训计划,满足不同教师发展的要求;五是构建学习型学校,营造校本教研氛围,促进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提升能力,发展自我;六是根据各人的个性特点,创造机会,给任务、压担子,在任务中促进教师成长。

2.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转变培训形式。由单纯的安排培训形式,向安排与自主申请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新教师到国家级骨干教师、从教师到管理干部都可以根据自己发展需要提出培训申请,培训中心统一规划,组织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培训,各种外出培训名额,由培训中心统一协调,根据培训申请组织培训,不自主申请者不能参与外出培训学习。

(2)教师个人三年规划:规划内容从“个人基本信息”“自身情况分析”“三年努力的目标”“自己要突破的教学重点”“相应的措施”等方面完成教师个人三年规划,指导教师主动、科学发展。由培训中心指导完成,做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参考。

(3)建立培训网络

一是班主任培训。上岗培训:起始年级开学前十天内组织完成,主要进行学校制度、学校文化、协作内容、人本教育思想等培训。提高培训:激发学生动机,提高学习热情能力的培训。

二是新教师培训。一年合格、两年熟练、三年成骨干。

三是问题教师培训。采取申请制,培训中心量身制定培训指导意见,过程监督,成效评估。

四是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培训。做规划、争项目,在自我申请的基础上,促使骨干教师向专家型发展。

五是管理干部培训。加强二级管理层以上干部的培训,使管理干部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积累管理素养、提高管理艺术,提升管理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六是全员培训。结合教育主管部门、人事主管部门的常规培训,选好培训教材、制定培训计划、要求全体在岗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认真学习培训内容,培训中心负责检查培训结果,使培训能够与学校阶段性目标一致。

(4)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在教师业务档案的基础上,结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指导教师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档案。

(5)教师培训成效列入年终考核项目。

3.加强交流,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一是创造条件“走出去”。根据学校财力或积极争取项目,在一定周期内,使全校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主动发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二是“请进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聘请专家来校指导或举行学术讲座;三是将培训中心改为培训交流中心,负责校内外的培训交流活动,尤其要推介我校骨干教师到校外承担培训交流任务,既发挥一级示范校示范引领作用,又要创造条件推出我校教师,使之全区有影响、全国知名,以名师效应带动名校发展。

4.经费保障。学校预算中列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发展培训。

四、构建有效教学保障体系

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实行教科室引领评价、教务处管理考核、年级组组织落实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的精细化发展。

1.教科室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部门,负责对教学工作研究、引领、审定、检查、指导和评估。

(1)建立有效的引领评价工作程序。

首先,完善机构,加强服务。聘请专业能力强、善于研究、勇于创新、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学科的教研员,与教科室、教务处、培训中心等教学部门的正副主任组成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文综、艺术、体育、技术等八个评价组,由教科室牵头,负责研究、检查、指导、评价教学各环节的实施情况,为学校决策层提供咨询服务,为年级组提供指导服务。

其次,注重调研,针对指导。代表学校出台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形成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获取信息:一是及时有效地收集、处理、整合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推介和选用,掌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教育教学参考》的形式发布,供学校、职能部门、年级组、备课组、教师个人学习、借鉴、引用。二是组织教研员,通过深入课堂、深入备课组,提炼总结备课组经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教研员指导意见书》的形式,从点上反映平时的教学实况。三是教科室组织教研员通过每月一次对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和教学创新情况的检查,从面上整体把握阶段性的教学状况。四是借鉴教师反思和课题研究成果。利用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在借鉴、引用国内先进经验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引领、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

最后,过程评估,引导落实。教科室对教学的评估分三个层次:一是现场评估。教研员通过听评课、参与集体备课,在现场指导、评价,使个别问题当场解决,不累积。二是月评估。结合月月清,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及经验与问题两个方面,在年级月总结会上,向年级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推介成功经验,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阶段性问题,过程解决,不拖延。三是期中评估。依据教学指导意见的目标要求,评估学校教学的整体状况,推介具有全校意义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供各年级借鉴、学习;分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布置下一学段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2)建立和完善教科研引领体系

①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

一是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组长组织、年级组检查,教务处抽检。

二是各备课组每学期至少一次的教研示范观摩活动。年级推荐,教务处组织,提倡全校观摩,但同学科备课组必须参加,必要时可以初、高中联动。

三是每学年由教研员组织召开一次学科教研活动,研究学科建设问题和学科教学的重大问题。

四是每学期两次学术讲座。教科室组织,根据需要确定参与范围。

五是开放性的校本网络教研活动。加强校园网建设,各部门各单位的计划、总结;教师个人经验、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反思、教学故事、图像视频;备课组经验、成果、练习等按期上传校园网,由传媒科负责技术支持,各职能部门负责资源的审核和推介。

组织单位负责评价总结,形成书面材料,督察室检查考核。

②校本教研规范要求。

一要研究自己的、身边的、学校发展急需的问题,要求每位教师立足自己的特长,深入研究自己擅长的某一教学问题,一年提供一份经验总结和研究报告。

二要提倡广大教师大胆创新。在“降低重心,重视基础”原则下,开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实验,形成一批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方法。

三要按照“1234模式”涉及到的项目进行研究,要求每位教师立足自己的特长,就教学环节的某一项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每学年写一篇总结或研究报告。

③充分发挥教研员、备课组组长、督学的作用。

备课组组长职责一是常规工作:集体备课及备课组常规管理、服务;二是重点工作:组织组内研讨课听评活动;三是专项工作:命题、考试、学科分析。

教研员职责一是常规工作:听评课;二是重点工作:命题审题、教学检查评估、学科经验成果推介;三是专项工作:课题研究。

督学职责一是督促检查,查找问题;二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三是建言献策,解决问题。

2.教务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枢纽部门,负责对全校教学日常工作的计划安排、检查落实、管理考核和协调服务,受教科室的业务指导,执行教科室的教学决定,同时互促互动,配合协调,以管理和服务为重点。

(1)资源配制,创造条件。协调学校各部分的力量,为教学提供最佳的资源条件和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从教学场所、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设施等硬件条件上,统一管理调配,最大限度地为年级教学服务;从时间分配、人员协调上尽量满足年级工作的需要,尤其合理配置教学班教师,使班级教学团队成为一个和谐互助、优势互补的团队,为年级团队建设作人员上的准备,确保教师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上来。

(2)常规检查,确保落实。一是检查备课组活动,确保集体备课“三有一坚持”和“五统一”的落实。二是检查教学纪律,确保教学“六认真、十不准”和教学常规各环节的认真落实。三是检查教学“四清”的实施,确保“四清”的促进功能、检测功能、自我评价功能有效落实。

(3)关注学生,规范教学。把学生的需要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针对性地解决。①建立教室日志签字责任制。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室日志项目,关注课堂学生的到位及学习状态,教务处每天收交,集中统计,分析堂课的实际状况,及时反馈到年级组,为年级管理教学提供依据。②建立学生会议问事制。由学校教学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干部、学习委员和学生代表会议,了解班风、学风状况以及学生思想动态和教师教学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协助年级及时解决。③建立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制。每学期由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教师从课堂教学、教学民主、师生关系、作业批改、具体意见五个方面进行反馈。在全校范围内对比分析各年级教师满意率分布状况,为年级改进管理提供依据。教学信息反馈结果用于教师的年终考核,学校构建平台、教师立足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满意率,既促进有效课堂的实施,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准确记录,公正考核。教务处与相关部门要及时记录、准确收集过程性资料,科学、客观、公平、公正考核。

3.年级是教学的主要落实部门,在学校宏观指导下,负责创造性地落实学校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年度目标。

(1)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依据学校指导意见,根据年级实际和学段特点,确定重点,制定落实措施。

(2)分解任务,责任到人。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听评课、教学四清等具体安排到每一周,任务明确、及早准备、准确落实。

(3)注重过程,精细落实。年级主任和联系人分工负责备课组和班级,督促认真落实。

五、强化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教学质量监测主要有五项监测过程:

1.以集体备课制度监测课前行动,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先进课程理念、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1)年级组负责组织备课组集体备课。

(2)教务处检查集体备课,确保“三有一坚持”“五统一”的落实,使每个成员在集体备课中有收获。

(3)教科室发现、总结、提炼集体备课经验和成果。

2.以听评课制度监测课堂行动,促进课堂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改进听评课标准,引导课堂向有效性发展。

一是评课内容主要从“1234模式”倡导的思想进行评价;二是评课要以促进发展为原则,说足优点,说透问题,最好能评出做课人的潜力。

组织单位要把评课稿及时上报教科室,由教科室审核、推介,并上传校园网,供全校教师借鉴学习。

(2)构建听评课网络,推进课堂质量逐步提高。

备课组组内研讨课:每个备课组要从两个角度安排研讨课,一是成员范围上,语数外50%,其他学科100%的成员要承担研讨课;二是学科重点内容、有研讨价值的内容,要安排成研讨课。

年级组公开课:由年级组组织,备课组推荐有代表性的老师承担公开课任务,在年级范围内交流,每个学科一学期最少要有一次。

学校推门课:由学校教学系统组织推门课,每个年级组每学期进行一次,人数不少于年级人数的20%。

新教师学习课:新教师在学习培训期间,有权进入学校任何课堂进行听课学习,任何人不得拒绝和阻止,可以由培训中心统一组织与新教师个人自主选听相结合进行,新教师在听完课后,要加强评课环节,促进其更快提高。

新教师汇报课:由教务处组织,新教师三年内每学期承担一次。

青年教师培训验收课:由培训中心组织,在参加培训的新教师中每学期开展一次。

问题调研课:由教务处在问卷调查结束后,根据出现的情况,有目的地安排调研课。

精品示范课:推出一批精品示范课,以课堂展示和课堂实录的形式,组织观摩学习,示范引领。

听评课安排有要针对性和典型性,按计划组织,组织单位要负责组织评课,并有书面总结材料,及时上传校园网,由督察室督察考核。

(3)开展优质课活动,树立典型引领示范。

安排优质课评选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优质课采取积分制评选,备课组安排的研讨课、年级组安排的年级组公开课、教务处安排的汇报课、培训中心安排的青年教师培训验收课、教科室安排的学校公开课及示范课、学校教学系统安排的推门课等课型,凡在一年内参加两类课型以上(含两类),就有资格参加学校优质课评选,并每做一节课积15分;在所做的课中凡是被校报、督查报表扬,或被学报、教育教学信息参考推介的每次积25分;凡每学期期中教学评估中通报表扬的加30分。95分以上为一等、80~95分为二等、70~80分三等,70分以下不评奖,但听评课积分用于教师年终考核。由教科室、教务处、培训中心、年级组汇总实施,主管校长审定。

3.以教学“四清”制度监测课后学生发展效果。

(1)堂堂清是基础。降低教学重心,通过合理的课堂过程,把熟习、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作为堂堂清的首要任务来完成。

(2)要丰富“四清”功能、改进“四清”方法、创新“四清”方式,使学生养成四清习惯,主动四清。在近期主要做实两件事,一是教会学生做月计划、指导学生进行月总结;一是引导学生养成自清习惯。根据记忆规律,指导学生把握四个阶段的复习和自清。对当堂没有学会的内容,利用当天课间、第七节课、晚自习等时间,问同学或问老师,弄懂基本内容;要求每天睡觉前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把当天所学6节课的的主要内容回顾一下,增强记忆;一周结束后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把一周学习的内容,通过复习、回顾,提炼出重点,增强理解;月考前用1~2天的时间复习当月的学习内容,构建简单的知识网络。通过这几个环节,把学生的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并在反复熟习中把知识的识记转化为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效率,可以把这两项工作做为班级教学团队的主要指导任务,进行检查和考核。

4.以教学反思制度监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专业发展成效。

(1)反思内容:是否实现了两个转变,是否完成了三个环节,是否落实了四项要求,是否对学生学习有效。

(2)反思形式:课后反思写在教案上;每月备课组集中安排一次进行全组教学反思交流,用于交流的教学反思上传校园网,优秀的推荐到教科室;对某项内容进行系统反思,确立为校级课题,以课题形式系统展示成果。

5.以月清总结制度监测教学各主体(年级组、备课组、班级、教师、学生)的发展状况。

(1)备课组总结。一是试卷抽样分析,分析每个考点得分率,得分率高的教学经验、得分率低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二是学科全年级及各班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相对进步率统计,对照试题考查尺度分析均分及三率是否达到考查的要求,如达到,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未达到,查找教的方面的原因及提出改进措施。

(2)教师总结。一是对照备课组总结,定位自己所代班在年级同类班级的位置;二是关注尖子生和临界生的相对变化,从教的角度找经验、找问题、定措施;三是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

(3)年级总结。一是成绩分析,在学科成绩分析的基础上,年级重点进行总分、均分、三率、贡献率、各分数段比率的对比(与往届同期比、与上次月考比)、尖子生保持率和临界生进步率等项目分析,通过分析准确定位一个月来的教学情况;二是年级听评课、集体备课、教学管理情况通报;三是教学效果与采取措施的拟合分析,提炼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措施。

(4)学生总结。根据上述三方面总结,由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引导学生从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5)班级总结。班主任牵头,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随时组织班级教学团队集体分析、研究班级情况:一是总结进步学生的教育经验;二是评价临界生转化的措施效果;三是班内导师制成效。

六、深化课改的激励评价机制

1.激励机制。

(1)提高待遇。提高年级管理人员和班主任、教研员、备课组组长津贴,设立优秀团队奖、校本培训优秀学员奖,提高教科研成果奖金额和课时、工课时津贴。

(2)扩大教科研成果评奖范围。把经验总结、教学反思、听评课纳入教科研成果评奖范围,为校本教研的常规化和大众化搭建平台;两报两刊及时推介经验成果,体现教师自我价值。

2.考核评价机制。

(1)考核原则。建立“一突出、两体现、三注重、四结合、五挂钩”的考核制。突出激励作用;体现“制度考核,数据说话”,客观、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科学、规范;体现可操作性;考核内容注重实绩、注重效率、注重满意度;考核过程实行常规和创新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单项和综合相结合,个人和团队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挂钩、与评优选先挂钩、与职位聘任挂钩、与晋升职称挂钩、与培训发展挂钩。

(2)考核内容。分总则、细则及附则,其中细则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学常规管理、团结协作、工作量出勤、教育教学效果、教学研究六类一级指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设职业道道规范、师生关系、教学民主、学习培训专业提升、党员干部模范作用等五个二级指标。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设教学纪律、教育教学管理、听评课、集体备课、作业练业、综合实践第六个二级指标。团结协作:设备课组协作、班级教学团队工作、年级团队协作第三个二级指标。工作量出勤:设学科课时量、考试及零星工作、出勤等第三个二级指标。教育教学效果:设备教案、课堂教学满意率、作课、考试成绩、竞赛等五个二级指标。教学研究:设基础成果、专项成果等两个二级指标。

(3)考核形式。采取积分制考核,每项考核由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累积计分,使老师每做一点工作都能得到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