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

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寡人之于国也》记载的就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耐人寻味的对话。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的治理,已十分“尽心”,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无疑是站在了对人终极关怀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孟子思想内核中的人文精神。

孟子

编译 肖华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推尊为“亚圣”。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曾说“仁者无敌”,即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他提出要“与民同乐”,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看来是极其大胆的,具有进步意义。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孟子》,现存七篇。另有《孟子外书》四篇,久佚不传。《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政,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梁惠王就“民不加多”的原因与孟子的一段对话,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政治主张——只有施行仁政,百姓才会归顺。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如文章第三部分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寡人之于国也》记载的就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耐人寻味的对话。对话是由梁惠王的“疑惑”引起的。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的治理,已十分“尽心”,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梁惠王是有野心的,他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措施,是渴望能借此增加兵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实施其问鼎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深知其人,“王好战,”快人快语,一下子就点中梁惠王的要害之处,揭露出他所谓“移民移粟”的虚假性。“请以战喻。”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故事设喻,这也体现了孟子游说的高超技巧。显然,孟子设喻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是孟子有意设置的一个圈套,诱使梁惠王不自觉地钻进去,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它还寄托了特殊的寓意,那就是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与“邻国之政”的不“用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这样也就回答了“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是一种必然了。那么如何才能使“民加多”,孟子便牵着梁惠王的“鼻子”,顺着自己的思维轨迹,一路走得快步如风。

先说“王道之始”,那就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人的一生充其量只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两端,也就是“生”和“死”了,能使生的人无憾,活出生命的滋味;能使死的人也无憾,死得其所。这无疑是站在了对人终极关怀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孟子思想内核中的人文精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阐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具体措施时,提出了三个要点。如果说,第一个要点“不违农时”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是希望统治者不要因满足一己之欲念,就不管是否播种的清明、谷雨,是否收割的立秋、处暑,肆意地滥用民力。第二、三个要点“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了,任性的乱捕乱猎,随意的滥砍滥伐,都将直接地影响人的“生”和“死”的质量。

再说正道之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衣帛食肉”,在兵连祸接的战国时期可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孟子不遗余力地描绘着这种梦幻变为现实的可能。当“养民”在物质上有了比较充分的保障时,还得在精神上教化民众。而“教民”的途径,就是“谨庠序之教”,借此“申之以孝悌之义”,来达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样一个溢满人文关怀的境界。

孟子层层铺叙,其理想世界被他渲染得有声有色。他为梁惠王展示了一幅极为美好的前景:“不王者,未之有也”。当梁惠王全然浸沉在垂涎诱人的梦幻里彻底地成了孟子思想的俘虏时,孟子没忘了最后顺刺一枪,那就是现实中令人发指的虐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而针对统治者对这样现状的造成,全然归罪于年景收成的推诿,孟子更是一针见血:“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如此反问,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正是因为孟子怀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对人对物的人文关怀的胸襟,孟子才不囿于儒家学派谦谦君子风范的约束,而兼采纵横家雄辩滔滔的语势,将自己仁政的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兜售得外圆内方绵里藏针。虽说这样的思想无法满足当时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紧迫需求,甚而被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但将其置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思想却充满着独特魅力。思想的魅力是不灭的,是最为持久的。

一 1.第一个问题。“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也可用文中的话回答。

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所说的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

2.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二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三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之“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止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