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1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陶渊明博学能文,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作,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归园田居》创作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从此隐居躬耕之时。《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带有总括的性质。

陶渊明

编译 赵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后人敬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

陶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可谓家学渊源。陶渊明29岁时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36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当时的镇军将军后来灭晋建宋的刘裕的参军。41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80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这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博学能文,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作,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语言质朴而简练,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他的散文辞赋也很出色,如《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闲情赋》《归去来兮辞》等。

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清淡,多似素描的图画,抒情多直抒胸臆,所以前人往往用平淡自然来说明陶诗的特殊风格。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自他以后,田园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唐代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回归自然的喜悦。

写作特点

1.比喻形象贴切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作冲出“樊笼”,重返“自然”,感情色彩十分鲜明,比喻非常形象、准确。

2.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

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像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3.朴素自然的风格

在陶渊明那个时代,文人做诗很讲究词藻,又崇尚骈俪,涂饰过于浓艳;而陶渊明则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他描写的景物都是自己亲眼见到过的,他抒发的感受都是自己曾经体验过的,而决不纹章绘句,嘲风弄月,作无病呻吟,由此而形成他所独有的自然朴素的风格。这种风格也鲜明地体现在这首诗中。写景,所用皆寻常字眼,初看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起来,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自然景色的无限意趣。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陶渊明因为超然物外,能静观,所以能发现自然景色中的意趣,他的诗句皆沛然如自肝肺中流出,毫无斧凿痕迹,这是他高于其他诗人的地方。

《归园田居》创作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从此隐居躬耕之时。《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带有总括的性质。

诗的前句为第一层,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记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内心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接着,作者以“羁鸟”和“池鱼”做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

中间十句为第二层,诗人描绘了村居景象: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前四句是近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阴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从汉乐府“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宫中”(《鸡鸣行》)脱化出来的,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换笔另收与开头呼应,强化了与上层社会彻底决裂的主题。诗人为什么对归隐之后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久在樊笼里”的缘故。这“樊笼”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感。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和欣慰。

一 1.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

3.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二 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附:加点词解释

1.荫:遮蔽。罗:排列

2.翼:翅膀,名词用作动词,遮护、抚爱。

3.扇(shān):扇动,拟人写法,指春风把暖意一阵阵送来。

4.贮:积存,储藏。

5.交:结交,拟人写法,言微风在平坦的田野上轻轻吹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