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文科的学力检验

国文科的学力检验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的题目是《国文科的学力检验》,夏丏尊想要突出的是能力的检验而非试卷的检验,他在文章中提出了很多学力的硬性要求。总之,在毕业诸君,目前已到了学力受总检验的时期了。对于诸君的学力,诸君自己是公正的评判官,是最适当的检验者。论理,要检验须有检验的标准。国文科在性质上既如此笼统,检验的标准自然也只好凭检验者的主观来决定。

导读

本文的题目是《国文科的学力检验》,夏丏尊想要突出的是能力的检验而非试卷的检验,他在文章中提出了很多学力的硬性要求。能力水平与应试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教育者热衷讨论的话题,这种讨论不是由于二者确有讨论的余地,实际上几乎百分之百的学者都会认为能力比考试更为重要,但是只有考试才能提供公平平等的机会。

暑假快到,诸君之中有的已将在初中或高中部毕业。毕业的当儿有毕业考试,有“会考”;如果诸君是升学的,那么还须到大学专门学校或高中部去受入学考试。总之,在毕业诸君,目前已到了学力受总检验的时期了。考试是他人用了某种程限或标准来对诸君作检验的事。检验可由他人来行,也可以由自己来行。诸君此后升学也好,不升学也好,在中学里住了三年或六年,究竟获得了多少知识,固然值得自己先来作一清算,这些知识究竟于将来自己的进修与生活上是否够用,也值得自己来一加反省与考察。诸君在某种功课上造就如何,教师当然是明白的,其实最明白还要推诸君自己。对于诸君的学力,诸君自己是公正的评判官,是最适当的检验者。

中学课程中科目不少,这里试单就国文一科来说。

论理,要检验须有检验的标准。国文为中学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也是最笼统的一科。因为文字原是一切学问的工具,而一国的文字又有关于一国的全文化,所以重要;因为内容包含太广泛,差不多包括文化及生活的全体,教学上苦于无一定的法则可以遵循,所以笼统。一篇《项羽本纪》当作历史来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记住历史上楚汉战争的经过情形就够了,如果当作国文来读,事情就非常复杂,史实不消说须知道,史实以外还有难字难句,叙事的繁与简,人物描写的方法,句法,章法,以及其他现出在文中的一切文章上的规矩法则,都须教到学到才行。这些工作,往往一项之中又兼含其他各项,倘若要一一教学用遍,究不可能,教者无法系统地教,只好任学生自己领悟,学者也无法系统地学,只好待他日自己触发。结果一篇《项羽本纪》,对于一般学生只尽了普通历史材料的责任,无法完全其在国文课上的任务。国文与历史的关系如此,对于其他各科亦然,国文科原是本身并无内容,以一切的内容为内容的,所以教学上常不免有笼统的毛病,不若其他各科的有一定步骤可分。

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过多少关于学文字的规范,可是在我们看来都觉得玄虚得很,其玄虚等于中医药方上的医案。文字应该怎样学?怎样作?怎样的文字才算好?至今还未曾有人能说出一个具体的答案来。诸君这三年或六年来日日与国文教师在一堂,国文教师对于诸君的学力当然曾有相当的分别评判:某人第一,某人寻常,某人最坏。但明确的具体的标准,恐也无法对诸君宣布吧。这是难怪的,因为国文原是一个笼统的科目。

民国十八年八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课程暂行标准》中曾就各科目规定过初中高中学生的毕业最低限度,其中关于国文科规定的最低限度如下。

(甲)初中国文科毕业最低限度:

(一)曾精读选文能透彻了解并熟习至少一百篇。

(二)曾略读名著十二种能了解大意并记忆其主要部分。

(三)能略知一般名著的种类名称,图书馆及工具书籍的使用自由参考阅读。

(四)能欣赏浅近的文学作品。

(五)能以语体文作充畅的文字,无文法上错误。

(六)能阅览平易的文言文书籍。

(乙)高中国文科毕业最低限度:

(一)曾精读名著六种而能了解与欣赏。

(二)曾略读名著十二种而能大致了解与欣赏。

(三)能于中国学术思想、文学流变、文字构造、文法及修辞等有简括的常识。

(四)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及平易的文言文作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文字。

(五)能自由运用最低限度的工具书。

(六)略能检用古文书籍。

这限度中有几项原也定得很笼统,什么“名著六种”咧,“名著十二种”咧,什么“略能”咧,“大致”咧,什么“浅近的”咧,“平易的”咧,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究竟所谓六种或十二种名著是些什么书,哪一种文字叫做“平易的”、“浅近的”,也不曾下着定义。到怎样程度才是“略能”,才是“大致”,都无法说明其所以然。去年教育部所颁布的正式课程标准中,已把这“毕业最低限度”一项除去了,也许因为各科都难作明确的规定,不仅国文一科是这样吧。

国文科在性质上既如此笼统,检验的标准自然也只好凭检验者的主观来决定。前几年北平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入学国文试题之中,有一项是出了一句联语叫学生作对,一时舆论大哗,大家责备那位出题目的教授顽固守旧。后来那位教授陈寅恪氏曾发表了一篇文字(见《青鹤》杂志一卷三期),把所以叫学生对对子的理由说明过。他说:对对子最易看出国文的学力。(甲)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乙)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丙)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丁)可以测验思想条理。大家见了这篇答辩都觉得不错,本来责难的人也不说什么了。

我写这篇文字的目的,在叫中学毕业诸君自己检验自己的国文科能力,不是我来检验诸君。这里只想提出几项极普通的标准,作诸君自己检验时的参考罢了。

(一)关于写作者 在一般的学校习惯上,教师评定学生国文能力,差不多是全凭写作的。诸君历次写作的成绩,有教师的评语可作依据,什么方面能力有余,什么方面能力不足,诸君平日理该自己明白,有余的越使发挥,不足的加修弥补。不过教师的评语每次着眼点或许不同,学校中的写作成绩,又是机械地历年平均的,名为总成绩,其实颇不可靠。今为总检验计,似应另用比较具体的标准来自己检查。第一种标准是翻译,翻文言为白话也好,翻英文为汉文也好,把普通文言诗歌或所读英文的一节,忠实地翻译出来,再自己毫不放松地逐字逐句与原文加以对照,就能看出自己的能力及缺陷所在。因为翻译是有原文的,既须顾到译文,又须顾到原文,一切用字造句都不能随意轻率,一有错误,对照起来立即现出,所以是试练写作的好方法。第二种标准是评改他人的文字,把一篇他人的文字摆在面前,细心审读,好的部分加圈,坏的部分代为改窜,但好与坏都须把理由说得出,不准有丝毫的含糊。这两种标准比自由写作及命题作文来得可靠,既用不着滥调子,也用不着虚伪的修饰。而真实的写作能力可以赤裸裸地表现无遗。诸君自己试行了这两种检验,对于成绩如不敢自定,则不妨请师长父兄或靠得住的朋友共同批判。

(二)关于理解者 理解与写作为学习国文的两大目标,一般人日常生活上阅读的时间多于写作的时间,故理解可以说比写作更重要。理解的条件甚复杂,检验理解力最简单的标准是标点与分段。碰到一篇艰深的文章或一本书,如果你能逐句读得断,全体分得成段落,可以说你对于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已大致能理解的了。次之是常识的测验,有人把陶潜《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原中”解作“山西太原府”,把“安禄山”解作西北之高山,这样的大笑话,其原因是常识不足。以前所说国文科原是本身并无内容,以一切的内容为内容的。在普通文字中所谓内容,无非是些常识而已。中学毕业生尽可不懂偏僻的术语,普通书中常用的名词究非知道不可。近来大学或专门学校的入学试题中常有常识测验一个项目,你可以把各校的测验题目拿来测验自己,如自觉能力欠缺,就亟须自己补救。补救的方法是多问,多翻字典。

(三)关于语汇者 我们的言语,是因了性质或门类有着成串的排列的,表示一个意思的词不止一个,一个词又可与他词合成另一个词。这种成串的词类,普通叫做语汇,或叫语藏。语汇分两种:(甲)理解语汇。理解语汇是帮助阅读时的理解的,譬如说,一个“观”字共有多少个解释?和他词拼合起来,在头上者如“观念”、“观感”、“观光”、“观察”……共有多少个?在末尾者如“楼观”、“壮观”、“人生观”、“达观”、“贞观”……共有多少个?其中你所知道的有几个?这个检验,某字在头上者,最好用你日常所用的词典来作依据,至于某字在末尾者,可去一翻《佩文韵府》等类书。或任择数字叫朋友和你来竞争了一一写出,看谁写的最多,也可以。这类语汇丰富的人,就是理解丰富的人。(乙)运用语汇。这是从写作方面说的。譬如一个“笑”字,你在写作中运用“笑”字的时候,因了情形,能换出几种花样来?与“笑”一系的词,有“解颐”、“哄堂”、“捧腹”、“喷饭”、“莞尔”……形容“笑”的程度的词,有“呵呵”、“哈哈”、“嘻嘻”……你知道的有几个?每一个意思因了情形或程度,自有一串的语汇,语汇丰富的人写作时才能多方应用,各得其所,犹之作战需用多数的军队。你该任就几个意思,把可用的词列举出来,像检阅部下军队似地自己检验一下。如果你自觉所贮藏的可用的词不多,那就得随时留意,好好加以补充。(四)其他 学习国文的重要目标,不外写作与理解二事,上面已把写作与理解的检验方法择要说过了。前项所说的语汇是关系于写作与理解双方的,所以特别提开来说。此外尚有几种值得注意的方面:(甲)书法。书法在科举时代向为检验国文能力的重要标准,自改办学校教育以来,就被忽视了。其实书法与我们实际生活关系甚密,在现代生活中差不多没有人可以一日不执笔的,现代工商社会中人,用笔的工作比从前士大夫都要忙。书法好坏的标准,现代亦和从前不同,应以敏捷、正确、匀净为目标,不会写端楷,不会临碑版,倒不要紧。寻常需要的是行书,是钢笔字。你对于这二者已用过相当的工夫了没有?如果你只会写那些文课里的方格字,而不能写社会上实际需要的别种样式的字,那么我劝你自己赶快补习。(乙)书写的格式。学校里的文课,所读的选文,书写的格式都是平板一律的,可是我们实际生活上所写的东西,各有一定的格式,不合这些格式,即使你书法很好也不相干。举例说吧,一封信里,受信者的名字与发信人的名字,各有一定的位置。年月日该写在什么地方,也有一定的规矩。何种字面须提行写或空一格写?如果这封信不止一张,第二张至少该在第几行完结才不难看?又,信封上地名与人名应该怎样安排?诸如此类,问题不少。此外如契据的格式,章程的格式,公文的格式,简贴的格式,很多很多,你对于这种方面已知道大略的情形了吗?如果你只知道抄录文课的老格式,不懂得别的东西的写法,只会作家书及对于知己友人的通讯,不会对别的生疏未熟的人写一封客气点的信,那么我劝你自己赶快补习。(丙)讹写与音误。这就是所谓“写别字”和“读别字”了。在我所见到的中学生的投稿中,别字是常碰到的,别字和简笔字不同,简笔字近来颇有人提倡,因为书写便利,原该通融采纳。至于别字,究是浅陋幼稚的暴露,而且有碍意思的传达,大宜加以留意。证诸过去的文课,如果你自己知道是常写别字的,最好把《字辨》或《字学举隅》等类的书来补看一遍。至于读别字,在人前常会被暗笑,遇到自己以为靠不住的读音,须得随时检查字典。否则在人前不把未知道读法的字朗读,也是藏拙之一法。

市上正流行着什么《会考指南》、《升学必携》等类的书册,这类书册的效力如何,我不知道。我这篇文字,目的在叫毕业诸君乘此文凭将要到手的时候,自己来作一回检验。不但对于升学的说,也对于不升学的说的,我所说的只是老实话,并无别的巧妙的秘诀,不知读者会失望否。

193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