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性思维过程,简言之,即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造需要;只有提出问题,思维才能启动;只有明确问题,创造性思维才有方向。创造性思维是否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情况,是否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创造主体现有能力的、过高的挑战可能引发人的忧虑,低于创造主体现有能力的、过低的挑战可能引发人的厌倦。

1.3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过程,简言之,即问题解决的过程。由于人们对人的这种高级思维过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发展,故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看法仍是众说纷纭。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924年)指出,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以下依次出现的阶段:(1)感受到问题;(2)确定和界说问题;(3)提出种种可能的解决方法;(4)推断这些解决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5)接受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法。

格雷·厄梅·华莱士(Graham Wallace,1945年)在对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创造性人物如何从事创造作了考察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步骤的顺序:(1)准备(搜集信息);(2)酝酿(让信息处于孕育状态,并使其逐渐成熟);(3)明朗(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4)验证(检验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约瑟夫·罗斯曼(Joseph Rossman,1931年)考察了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确定了在这种过程中所发生的下列事件:[6]

(1)观察到有一种发明的需要或遇到了困难;

(2)明确地表述问题;

(3)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普查;

(4)批判性地考察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5)系统接受新的观念;

(6)检验并接受新的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于1945年在《思考的艺术》(The Art of Thought)一书中指出,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操作内容及目标。[7]

(1)准备。在这一阶段,问题解决者认识了问题的特点,并试图用一些可用的术语来表达。他开始作观念的游戏,由刺激模式引起多方面的联想。联想好像具有胡乱和自由的性质,由问题的需要所支配,但又不完全为它所限制。他逐渐采取更严格的态度。有一些暗示和观念被放弃了,而另一些观点则更仔细地被检查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已见端倪。这个阶段往往很快消融成明朗和验证阶段,没有任何显著的突变(跳过孕育阶段),而问题得以解决。

(2)孕育。第二阶段是孕育阶段,它出现在准备与最后阶段之间。孕育在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上变化很大。它可能只需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它是这样一个阶段,问题被搁置下来了,没有在它上面做什么有意识的工作,但尔后对问题重新注意,却迅速地解决了问题,或至少是在以前进展的基础上猛进了一步。有创造能力的思想家的证言中充满着关于孕育的说明。数学家、发明家、诗人、科学家、艺术家都证实了,当他们理发、洗澡、听音乐或散步甚至做梦时,出乎意料地解决了这个或那个问题,其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任何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分析只限于个人报告他想的是什么,这种分析可能是不充分的。有许多事情可能发生,而本人却没有任何有意识的经验。

(3)明朗。第三个典型的阶段是明朗阶段,该阶段是解决问题者经过孕育阶段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突然产生一种显而易见的知觉、情感和情绪激动,它一出现就十分显然地不同于别的许多经验,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和强烈的,人们常常会用“闪光般”一类字眼来表述该阶段的心理体验。这时,思维者往往会突然喊出“是这样的”、“当然如此”、“哈!没错儿!”等等。在该阶段的人们往往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无需作进一步的探索。其实,这种明确的经验是否正确还有待于验证。

(4)验证。验证乃是最后的阶段。产生的新的思想、提出的解决办法必须详细地、具体地叙述出来并加以运用和验证。如果假设成立,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不成立,则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就必须重新开始。

我国的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也对创造性思维过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胡伦贵等人将创造性思维全过程划分为启动定向、潜伏酝酿、游离逼近、灵机触发、引申成型等五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8]

(1)启动定向阶段。启动是指对问题情境的认识和创造需要的产生、创造动机的激发。定向则是指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深入分析更加明确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造需要;只有提出问题,思维才能启动;只有明确问题,创造性思维才有方向。

(2)潜伏酝酿阶段。当问题明确后,便进入以搜集、整理有关知识信息、弥补知识缺陷、消化原始材料、构思假设和解决方案为主导活动的潜伏酝酿阶段。在该阶段,创造性思维者已大量提供原储存在头脑信息库中的有关知识信息,运用各种类型的思维时而分解,时而组合,时而发散,时而集中,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使问题在头脑中不断回旋,处于一种神情专注的状态,即使在从事其他活动时,潜意识中始终在思索着。

(3)游离逼近阶段。在该阶段,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尝试后,思路逐渐清晰,方法、途径趋于明朗,问题接近于最后解决。该阶段,通过发散思维,具备了种种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线索和实践途径,再经过由经验、直觉思维、模糊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等思维过程的处置,最后经过聚合思维的加工,挑选出少数可能性最大的方法或途径。创造性思维的触角就游离于这些思维的联结点之间,逐一比较、尝试、探索,逐渐地向成功逼近。

(4)触发灵感阶段。在该阶段,创造性思维者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突然灵机一动,游离中的思维神经突然接通,顿时大彻大悟,一通百通,线索猛然清晰,成功跃然而至。

(5)引申成型阶段。创造性思维是否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情况,是否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在现阶段,若发现其不足之处,还必须予以弥补、深化,使其更加系统和成熟,最后将其以适当形式表达出来。

学者胡军研究认为,创造的过程或者说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即:明确挑战(或任务);根据挑战探寻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头脑风暴等途径产生新想法、新方案;经过评价与反思,择定最佳方案;根据最佳方案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并付诸行动。进一步的解释是:[9]

(1)“明确、理解遇到的挑战”是创造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创造主体现有能力的、过高的挑战可能引发人的忧虑,低于创造主体现有能力的、过低的挑战可能引发人的厌倦。因此,根据主体的能力,设计或提出恰当的、最佳的挑战,可以激发创造主体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一个人所处的学习环境能够为他恰到好处地提供挑战,就能激励他去探索、理解、不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人通常会体验到一种高度享受感。人们把这种积极的生物反馈叫做畅流状态。[10]很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表明,这种状态也正是学习效果最佳的状态。将这一研究应用到课程教学改革中,设计最佳的挑战,设定恰当的情景,为学生进行创造提供前提和保障。

(2)“探寻与挑战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是创造的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将各种来源不同的观点、信息集中到所明确的任务或挑战中最重要的内容上,考虑自己已知的或想要知道的,找到问题的核心,此环节是创造的基础。

(3)“产生新想法或新方案”是创造的核心。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利用头脑风暴、联想等方法产生出尽可能多而新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是创造的核心环节,也是发散思维的阶段,更是发挥创造主体综合能力的体现。

(4)“做出决策”是创造的结果。制订评估标准,利用批判性思维对产生出的所有新想法或方案进行评估,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想法,选取最优的或通过改进和完善产生出最优的一两个想法或方案,这是集中(或归结)思维阶段,它是创造的归纳总结环节。

(5)“付诸行动”是创造的结果。根据已做出的决策的需要,准备恰当的工具和材料,制定操作步骤和程序,尝试自己选择的想法或方案是否可行。在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在实践中遇到新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完善方案的办法来解决,同时也可以作为新的挑战,开始又一轮的创造过程。剖析创造的过程,明确各阶段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发展,掌握各环节的特点,有助于人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创造。

根据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把创造性思维过程简要概括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最后加以验证,使创造性思维更加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