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借它山之石攻玉

借它山之石攻玉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网络的动态性可以使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而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为及时、便捷。网络资源尽管有如此多的优势,但与语文课程资源仍存在一定的矛盾。

借它山之石攻玉——浅谈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关 欣

摘 要:新一轮课改中,如何开发与应用语文教育资源是语文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从影视作品中寻找有语文的影子。其次,关注社会新闻,生活新闻,为语文教学开掘一座宝藏,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小到说话遣词造句,大到诗文写作。最后,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主题词:语文教育资源 影视作品 社会新闻 网络资源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中,却出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学生厌学,一提到作文写作无比头疼,究其原因语文教育资源真的是这样贫瘠么?资源像是瑰宝般丰富闪耀德,高中语文教育资源广袤而无垠的,但是在真的是无源之水么?我也千万次的发现学生其实并不是不喜欢语文这一科目,语文这一科目并不是面目狰狞可憎的,有时一本小说会在学生中传来传去,一部电影会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精神食粮,甚至一些优美的诗歌会被学生反复吟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就好比语文教育资源丰富的瑰宝缺少挖掘它的工具,好比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却要千里迢迢地买水喝,那么作为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就让我们在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揭开语文教育资源的神秘面纱,帮学生看清她的真面目吧!

首先,从影视作品中寻找有语文的影子

小到说话遣词造句,大到诗文写作,学生都可以从影视作品寻找到语文的影子。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看电影,那电影中的哪些因素可以为语文教育资源所运用呢,哪些电影又可以为语文教育资源所应用呢?例如励志类的电影。我在高三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课上放映了《美丽人生》《暖春》《阿甘正传》等影片,课后学生比以前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普遍能独立的完成八百字的文章了,这看似小小的进步但是对于普通校的学生来说却实属难能可贵,我及时的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并且及时的发现了问题,虽然学生普遍觉得有的可写,但是大部分都写成了观后感,并且认为这样的作文和考试要求的大相径庭,真要考试还是不知所措,于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其一是不能再笼统的写上观后感,而是找出整部影片中最让你感动的画面片段是什么,是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情感,什么结果,然后进行集中的片段式的描写,更像是在教学生怎样拍摄一部电影,需要什么样的镜头,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演员,然后用语言来描述出这样的画面,让大家试试能不能做好一个导演,做好一个编剧,我让我的学生坚信如果你是好的导演,好的编剧,首先把自己感动,也定能打动阅卷老师。学习的形式改变了,语文课似乎变得活泼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套话,空话,最主要的是学生更能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了,真情实感是学生片段作文的点睛之笔更是片段作文的灵魂!其二是片段作文是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它可以为哪些考场作文所服务,同样的材料如果为不同的主题服务,又有哪些变化呢,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其次,关注社会新闻,生活新闻,为语文教学开掘一座宝藏

学生积累的材料过于陈旧,单一,高三学生一提到写作文能够应用到的材料还是居里夫人,爱迪生,牛顿,学生不爱写,作文成了强弩之末,学生由于每天过着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思想深度,广度,思想远远和社会脱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展了新闻搜集课和辩论课。其一,新闻搜集课时要求学生把作文课放到生活中,把学生分配成几个小组,分小组协作。每周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找出阅读一周之内的新闻标题,然后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几则新闻,概括描述,推荐给本组同学,然后每组筛选出几则新闻推荐给全班同学,最终选出本周的同学最感兴趣的国内,国际,和校内新闻。在这样的学习互动中,有两点突出的好处一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转变身份尝试能不能做一个优秀的记者来概括编辑新闻,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社会事件。二,可以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对当代社会时事的关注,对新闻背后的人物评价。其二。讨论课在第一阶段基础之上,开展讨论会,目的主要是两点。一对新闻事件的评述不能过于随意,针对的主要是学生开始“有话说”但却“不会说话”罗嗦重复的语言,思想停留在片面,肤浅的阶段。而学生的思想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提高的,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讨论,互相吸取借鉴优秀的思想观点,并且借助阅读一些优秀的评论性文章,思想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虽然对于他们暂时有一些难度,但是经过老师的引导都可以化解这些难题。二将准备应用到作文之中,将新闻材料和作文相结合。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作文题目是责任,我首先邀请几位同学做了一个游戏,一位同学蒙上眼睛,在另一位同学的带领下绕班级走一圈,另一位同学只能通过语言提醒之前的例如:,而其他同学可以再班级中任意设障碍,然后由两位同学讲述自己的感受,责任到底是什么,明确责任是什么以后,再从搜集到的新闻中找出可以证明观点的材料,这样的训练之下,学生找到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责任缺失的相关监管部门,在汶川地震中,学校教学楼倒塌的施工单位事件,找到了一直为了一句话而完成,履行自己的责任的感动中国的人物等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学生从这样的语文课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绩较快提高的成就感。

最后,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应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学生对于语文教学往往兴趣不高但是对于网络却是非常热衷。网络教育有以下的几种优势:(1)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网络将不同类型的资源结合起来,通过链接将自然信息与文本信息表达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展了语文课程内容。(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网络是一本向世界打开的书,每个人都可以随意阅读。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突破时空的局限,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3)网络资源的动态性与交互性。网络的动态性可以使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师生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进行自主性学习。而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为及时、便捷。

网络资源尽管有如此多的优势,但与语文课程资源仍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将网络资源和语文教育很好的相结合。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鲁迅作品阅读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前,都是老师在讲述,教师深深地沉醉于作品和课堂之中,而学生却觉得时代距今遥远,无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中隐晦的手法,甚至组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所以,形成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怕作文,二怕周树人,合上课文学生只会囫囵吞枣的记住老师给鲁迅的作品做的浅显解读,考试中遇到鲁迅的作品时,就会想当然的给作者作品贴上标签,甚至把人物神话。我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把网络资源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尝试把鲁迅先生请下高高的神坛,请下语文教师枯燥的课堂,还原一个真实的人性的大写的鲁迅。例如:我给学生几堂课的时间通过网络这个媒介查找鲁迅先生的资料和作品,然后通过班级发言平台互相交流,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学生只会找到资料而并不会深入阅读和理解,体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撰写阅读报告,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身份,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试着把作品中的隐晦语言翻译成现代通用话语,问问是不是鲁迅的作品就脱离社会了呢,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像鲁迅笔下描写的人物,例如:《阿Q正传》当中的阿Q是不是现在现在还有?如果有,现在的阿Q又有什么特点呢?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要求面面俱到的广泛了解,让学生即使只深入了解鲁迅先生在某一时期的作品的某一方面也是学生的自身收获,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交换学生所获得的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和写作资源。例如:在我的多次尝试下,学生在命题作文中《在尊严下生活》写到这样的语句:“何为尊严?以前我只浅显的理解为好面子,要脸面,更深一点说就是有骨气,有志气,为了骨气志气奋不顾身,并不用讲究什么方式,方法。而通过认识鲁迅,学习鲁迅作品,我深深的体会到‘尊严’并不只是一时的凭借一时之勇。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我体会到“在尊严下生活”要运用我们的智慧,用最少的流血牺牲换来最有用的斗争方式。”虽然学生的语言有待提升,思想还嫌稚嫩,但至少他们第一次降鲁迅应用到作文中,不能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总之,语文教育资源更像一座宝藏,学生没有开掘它,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帮助学生找到这没钥匙,却会使师生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此文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试验优秀论文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