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过秦论》“沉实则稍逊”
贾谊《过秦论》开史论之先河。鲁迅先生《汉文学史纲要》在高度评价其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指出,该文“沉实则稍逊”。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十分公允的。《过秦论》之有欠“沉实”,主要表现于铺陈战国史实语多舛误。下面试举三例说明之。
一、惠王始用“连衡”策
《过秦论》称,秦孝公时,“商君佐之……外连衡而斗诸侯。”查《史记·商君列传》,未见有商鞅游说诸侯倡言连横之记载。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着眼点在内政的改革。其时,秦国对外的主要矛盾是秦魏矛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这一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战争。终孝公之世,秦尚未对魏而外的诸侯国构成严重威胁,故六国合纵抗秦之态势尚未形成,连横,作为一种针对性极强的、具有特定内涵的外交策略,孝公时未行采用。
据《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去秦而归。”时为秦惠王初年事。苏秦后以鼓吹合纵著称。倘《战国策》叙事可信,始向惠王说连横者为周人苏秦,尽管惠王未纳其计。
推行连横之策而成效卓著者,为挂过六国相印的魏人张仪。秦惠王十年(前328)张仪相秦,后六年相魏,其真实意图却是“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史记·张仪列传》)。其后张仪奔走于山东诸国,诱令诸侯相互攻伐西向事秦。个中情形,《史记》本传言之甚详,兹不赘述。
苏秦张仪为名噪一时的纵横家。苏秦早卒,张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史记·张仪列传赞》)。司马贞《索隐》云:“张仪相六国,令破其从而连秦之衡,故谓张仪为连衡矣。”当代史家一般认为:“合纵最先由公孙衍发动,连横由张仪首倡。”(刘泽华等《中国古代史》上,第211页)张仪活动于惠王、武王时期,足证孝公之时未行连横之策。
二、“叩关”未集“九国”师
《过秦论》称,山东九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教材以“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注实“九国”,强化了这种说法。其实,据《史记》、《战国策》,战国时期,从未有“九国”合纵攻秦之举。秦惠王、武王、昭王在位87年间(前337—前251),山东“多国部队”联兵攻秦、且攻至函谷关的战例,史见其二。
秦惠王二十年(前318)“五国伐秦”。《史记》所载参盟之国略有歧异。《楚世家》谓“山东六国”,《六国年表》《燕世家》无齐国,《魏世家》《犀首传》但云“五国”。《战国策·楚策三》则称“五国伐秦”。一般认为,《资治通鉴》对史料的取舍比较可靠:“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队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这次煊赫一时的伐秦由公孙衍(犀首)发动,实际与秦交兵的,仅魏赵韩三国,结果三晋联军无功而返。次年,“秦使庶长疾(樗里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史记·秦本纪》)。
秦昭王九年(前298)“三国攻秦”。《史记·六国年表》:“韩、魏、齐共击秦军于函谷。”《史记》三国世家、《孟尝君列传》所载悉同。《战国策·西周策》有“三国攻秦”章。此次攻秦,由孟尝君发动,战事历时三年之久。秦取守势,后因孟尝君受西周韩庆之说止兵函谷不进,三国攻势未完全展开。秦昭王审时度势,“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三国之兵乃退”(《战国策·秦策四》)。
综观“叩关”史实,秦国既未面对“九国之师”的联合进攻,也未获得“伏尸百万”的惊人战果。相反,孟尝君率领的三国联军兵临“关”下,秦军闭关不出,被迫割城以和。
三、始皇何曾“吞二周”
周赧王时,西东周分治。西周都洛,东周都巩。《过秦论》称,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翦灭诸侯削平六国诚为事实,吞并“二周”,却不可记在秦始皇账上。
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秦昭王怒,使将军摎(嬴摎)攻西周,西周君犇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史记·周本纪》)此时,西周已名存实亡。同年,周赧王受惊吓而死。于是,秦人不失时机,给西周以最后一击:“秦取九鼎重器,而迁西周公于孤。”(同上)
其后七年,秦亡东周。西周亡后,原西周臣民纷纷逃往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史记·秦本纪》)。
西东周之亡,皆与秦始皇无涉。西周灭时,嬴政6岁,东周灭时,嬴政13岁。“吞二周”之事,自然不可记在秦始皇的“功劳簿”上。
《过秦论》这篇著名的史论,在援引战国史实时,何以会有明显的失误呢?笔者认为,这与该文强烈的辞赋化倾向不无关系。注重辞章之华美而叙事则不求密合,作者有意无意同历史开着小小的玩笑。若与同为史论的《六国论》比较,其“沉实则稍逊”更是显而易见。这虽为白璧微瑕,无损《过秦论》的思想光辉,但是,于教学中作适当说明似乎也不是多余之举。鉴于教材注释未尝及此,故作“试说”以明之。
(原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