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缘何专责冉有

孔子缘何专责冉有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冉有,孔子三次直呼其名直斥其行。孔子直陈颛臾不当伐之理由,点明这是季氏陪臣冉有的过错。孔子严斥冉有言行不一的两面派作风,将此事提升到“君子之德”的高度。孔子对“伐颛臾”之事反应的激烈程度,肯定超过了子路、冉有的预料。孔子放过子路专责冉有,是基于对两位弟子的深刻了解。孔子极其痛恨冉有的行为,于是将一腔怒火发泄到冉有身上。[10]孔子很不客气地戳穿了冉有的谎言。于是,乃有孔子大发雷霆专责冉有之一幕发生。

孔子缘何专责冉有

读《论语·季氏》,孔子的政治理念固然值得重视,孔子的教育方式似乎也不应忽略。

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如下奇特现象:在鲁哀公权臣季康子手下供职的孔门弟子子路、冉有,共同参与了季氏将伐颛臾的谋划,两位弟子一同来向孔子通报消息,主张任民爱物的孔子疾言厉色,愤怒斥责弟子的行为;然而,孔子的责备之辞全部是针对冉有的——自始至终,孔子对子路未有一言,伐颛臾之事似乎与子路无关。

对冉有,孔子三次直呼其名直斥其行。第一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孔子直陈颛臾不当伐之理由,点明这是季氏陪臣冉有的过错。第二次,孔子曰:“求!……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反驳冉有“吾二臣者皆不欲之”这一狡辩之词,指明冉有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第三次,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严斥冉有言行不一的两面派作风,将此事提升到“君子之德”的高度。三次责备,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言辞一次比一次尖锐,态度一次比一次激烈;然而,对侍立一旁一言未发的子路,孔子竟未责以一言半辞。

孔子缘何专责冉有?

孔子对“伐颛臾”之事反应的激烈程度,肯定超过了子路、冉有的预料。孔子放过子路专责冉有,是基于对两位弟子的深刻了解。在孔子看来,冉有是怂恿季氏的主谋,子路不过是缺少主见的胁从,教育缺少心机盲目信从的子路自我觉悟改变主张,可行期待;说服贪恋权势见解独立的冉有转变立场,则殊非易易。孔子极其痛恨冉有的行为,于是将一腔怒火发泄到冉有身上。

前人将子路、冉有列入孔门“十哲”,其实孔子对两位弟子的信任程度大不相同。子路是孔子最信任的弟子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是一个性格憨直的人,曾言其“志”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故不以为然一“哂”了之,但对子路的耿直性格和进取精神,还是欣赏的。《论语》多次记录孔子批评子路之辞,但孔子批评子路的目的,是促其改过向善,而子路也确乎是一个勇于改过的人。“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3]有一次,子路衣冠楚楚,面带骄矜之色,孔子诫之曰:“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孰肯谏汝矣?”[4]子路恭听教诲更衣见师,接受了孔子“慎于言者不华,慎于行者不伐”的教导。在孔子看来,子路是一个忠于儒家理念的人,孔子毫不掩饰自己对子路的看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5]后来,子路因尽忠卫出公在政变中被杀,孔子十分悲痛。“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夫子拜之。”[6]孔子知道,心地厚实言行一致的子路,只要明白了道理,必定会认真去做。所以,孔子让子路在自己痛斥冉有的过程中明晓颛臾不当伐之理即可,用不着对子路厉声严辞以呵。

冉有的思想性格与子路大不相同,冉有多才多艺却热衷权势。他于孔子前言其“志”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7]孔子对他轻视“礼乐”的说法相当感冒。后来冉有果然实现其志,“为季氏宰”[8],也果然将“礼乐”二字置诸脑后。季氏欲祭祀泰山,孔子认为这是僭越行为,希望冉有阻止,冉有对曰“不能”[9],冷言拒绝,令孔子大丢脸面十分伤心。冉有为扩充季氏势力出谋划策。有一次退朝很晚,孔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孔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从,吾其与闻之。”[10]孔子很不客气地戳穿了冉有的谎言。孔子十分反感冉有离经叛道的思想,冉有为自己的行为辩白:“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针锋相对反驳:“力不足者,半道而废,今汝画。”[11]冉有不遗余力为季氏搜刮钱财,这件事导致师生矛盾大爆发,孔子一怒之下,甚至要逐冉有出师门:“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2]可见师生政治观点的分歧是很深的。

因此,对子路、冉有两位弟子,孔子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便很不相同。子路冉有先后问孔子同一个问题:是否“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孔子答冉有:“闻斯行之。”另一弟子公西华对孔子的回答茫然不解,孔子释疑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3]由此,不仅可以看出子路、冉有的性格差异,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确是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在“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上,孔子正是针对两位弟子的不同个性、不同思想,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批评方式。

这样看来,孔子对冉有作疾风骤雨式的批评不是没有缘由的。一者,冉有既是“伐颛臾”的策划者,又是组织者,非厉声呵斥,不足以阻遏其行动,至少,也表明自己的鲜明态度。二者,冉有为“季氏宰”已久,深受季氏器重,非经由冉有,不足以向季氏转告自己反对其僭越行为的严正立场,令季氏有所顾忌。三者,作为自己的弟子,冉有制造借口巧言令饰,非严词痛斥,不足以表明为人师者的责任,教育弟子清白为人。而在孔子看来,子路在这一事件中,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盲从者,孔子试图让他自我反省知错而改。于是,乃有孔子大发雷霆专责冉有之一幕发生。

尽管孔子对冉有有诸多不满,但冉有对孔子还是敬重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冉有助季氏败齐,季氏问其师为人,冉有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而孔子对冉有的施政才能也有充分评价,列其于“政事”[14]一科。孔子虽一度气愤得号令众弟子们“鸣鼓而攻之”,但终究未清理门户,将冉有逐出师门。

(原载《新语文学习》2006年第9-10期)

【注释】

[1]《论语·先进》。

[2]《论语·先进》。

[3]《论语·公冶长》。

[4]《荀子·子道》。

[5]《论语·公冶长》。

[6]《礼记·檀弓》。

[7]《论语·先进》。

[8]《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9]《论语·八佾》。

[10]《论语·子路》。

[11]《论语·雍也》。

[12]《论语·先进》。

[13]《论语·先进》。

[14]《论语·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