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美学欣赏

数字美学欣赏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200年来,不断地有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已提到的12个数外,

数字中许多颇具魅力、令人叹赏的性质,使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大为感慨,伽利略曾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对于数字的崇拜达到“神话”的程度,他们崇拜“4”,因为它代表四种元素:火,水,气,土;他们把“10”看成是“圣数”,因为10是由前四个自然数1234结合而成;他们还认为:“1”表示理性,因为理性是不变的;“2”表示意见;“4”代表公平,因为它是第一个平方数;“5”代表婚姻,因为它是第一个阴数2与第一个阳数3的结合.近年来,人们喜欢数字8,是因为它意味着“发”,也有人喜欢“6”,因为那意味着“六六大顺”.人们不惜出高价抢注末尾是“8”或“6”的汽车牌号、移动电话号码等.可见,数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不过,这只是一些表面现象,深入一点研究它们的性质,人们会为数字王国的奇妙而赞叹不已.

2.2.1 亲和数(也叫相亲数)

远古时代,人类的一些部落把220284两个数字奉若神明,男女青年结缔婚姻时,往往把这两个数字分别写在不同的签上,两个青年在抽签时,若分别抽到了220284,便被确定为终生伴侣;若抽不到这两个数,他们则天生无缘,只好分道扬镳了.这种缔婚方式固然是这些部落的风俗,但在某些迷信色彩的背后,倒也有些说道.表面上,这两个数字似乎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然而,它们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

能够整除220的全部正整数(不包括220)之和恰好等于284;而能够整除284的全部正整数(不包括284)之和又恰好等于220

这真是绝妙的吻合!

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吻合”极其偶然,抹去迷信的色彩,很难有什么规律蕴涵于其中,恰恰相反,这偶然的“吻合”引起了数学家们极大的关注,他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探索,终于发现“相亲”数对不是惟一的.它们在自然数中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数系.人们称具有这种性质的两个数为亲和数(或相亲数对)

第一对相亲数(220284)也是最小的一对,是数学先师毕达哥拉斯发现的

1+2+4+5+10+11+20+22+44+55+110=284

1+2+4+71+142=220

这一性质,引起了毕达哥拉斯的极大兴趣,他们把这两个数比做一对亲密的恋人,称它们是亲和数.是否还有别的亲和数呢?两千多年后:

第二对相亲数(1729618416)1636年由法国天才数学家费尔马找到了;

第三对相亲数(93635489437056)1638年被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发现;

1750年,瑞士伟大的数学家欧拉一个人就找到了60对相亲数对,并将其列成表,(26202924)是其中最小的一对.当时,人们有一种错觉,以为经过像欧拉这样的大数学家研究过,而且一下子找到60对亲和数,在比该表中所找到亲和数小的正整数中不会再有亲和数了.然而,偏偏出人意料,有一对比该表中所列亲和数更小的亲和数,竟在大数学家的眼皮下溜过去了.100多年后,意大利16岁的少年巴格尼于1860年找到了一对比欧拉的亲和数表所列的数更小的亲和数对(11841210),于是,这个本来已经降温的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比欧拉的亲和数表中所得的数更小的自然数中是否还有亲和数,到1903年有人证明了最小的五对亲和数是:

22028411841210262029245020556462326368

其中,第一对为毕达哥拉斯发现,第二对为意大利少年发现.其余三对则是欧拉的亲和数表中最小的三对.

今天亲和数的研究仍在继续,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寻找新的亲和数;

(2)寻找亲和数的表达公式.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找到了1200对“亲和数”,亲和数要么两个都是偶数,要么两个都是奇数,是否存在一奇一偶的亲和数呢?这个问题是欧拉提出来的,300多年来尚未解决.人们估计这是一个像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困难的问题.

1974年为止,人们所知的一对最大的亲和数是:

34·5·5 28119·29·89·(2·1291·5281191)

34·5·11·528119(23·33·52·1291·5281191)

以这两个数字的偶然性竟然引出了数论中一个丰富的数系,这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最近,人们把亲和数对推广成亲和数链.链中每一个数的因数之和等于下一个数,而最后一个数的因数之和等于第一个数,比如:2115324331774036495562797612等.

还有学者把亲和数推广到“金兰数”,即数组中第一个数的所有真因数之和等于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和;而第二个数的所有真因数之和等于第一个数与第三个数之和;而第三个数的所有真因数之和等于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和.简而言之,每个数的真因数之和都等于另两个数之和.例如:194533072896023241966387202615631953920

目前所知最小的金兰数是:123228768103340640124015008

2.2.2 完全数(完美数)

与亲和数类似具有奇妙的特征和神秘意义的数是完全数.在古希腊,毕氏学派在一些数字中,看到一完美的性质;这些数小于或等于它的所有因数(即真因数)之和.它们称这种数为完全数.如6,小于6的正因数有123,而6=1+2+3.6也确实与宗教里面的一些完美性相关联,在西方圣经里记载,上帝在6天内创造世界,因此,古代人认为6是一个很完美的数字;28是第二个完全数.28=1+2+4+7+14

随后,496=1+2+4+8+16+31+62+124+248;可见496是完全数.类似地,第四个具有这种性质的数是8128,这个数是早在1800多年前就为人所知.看来,完全数不多.前8000多个正整数中才4个.物以稀为贵,完全数稀罕.

完全数即完美数,人们用美来形容完全数,表明这种数的完美.一方面表现在这种数稀罕,奇妙;一方面表现在这种数的完满.各因数之和不多不少等于这种数自己,第5个完美数在哪里?在距离发现第四个完美数之后一千多年,于公元1538年终于发现了第5个完美数33550336.又过了50年才发现第6个完美数8589869056

寻找这种数那么难,却还有人去寻找,到现在为止,也只发现了二十多个.

欧几里得发现,前四个完美数皆可以表示为2n1(2n1)的形式.当n分别为2357

n=221(221)=2×3=6

n=322(231)=4×7=28

n=524(251)=16×31=496

n=726(271)=64×127=8128

欧几里得也看出,当n=2357时,2n1素数.这项观察使得他在《几何原本》里证明了下述结论:

2n1为素数,则2n1(2n1)为一完全数.同时,我们还有下述结论:

对每一个正整数n,若2n1为素数,则n为素数.

找完全数不是一件易事.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R.Descartes)曾预言:能找出的完全数不会太多的,好比要在人类中找到完人(Perfect man)一样,亦非易事.

2.2.3 梅森数与梅森素数

因为,形如2n1的素数与完美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要确定了2n1是素数,就很容易确定相应的完美数.

形如2n1的素数,最早以笛卡儿的好朋友,法国神父梅森最有兴趣,故后来对一素数P,便称MP=2P1为梅森数.且当MP为素数时,称该数为梅森素数.

例如:M2=221=3M3=231=7M4=241=15M5=251=31

梅森本人1644年在他的著作《物理—数学探索》的序中猜想,在不超过25755个素数中,仅当P=2357111317193167127257时,2P1为素数;而P257的其他素数对应的MP都是合数.梅森是如何得到这一结论的呢?无人知晓,他本人验证了前7个数都是素数,后4个数因计算量太大未能验证.1772年,欧拉证明了第82311是素数; 1877年,吕卡又进一步证明了第1021271也是素数.夹在中间的第92671是不是素数呢?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200年来,不断地有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除了已提到的12个数外,另外还有16个形如2P1的梅森素数,其中

P=5216071279220322813217425344239689

9941112131993721701232094449786243

28个梅森素数2862431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这个数字写出来共有两万五千多位.仅写下来这个数就要花几个小时,用二三十页纸.至于要判断这个数是否为素数,那就难上加难了.只要试试判断P=641811977这样的3位数时2P1是否为素数,就能体会到有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对十位数,百位数判断是否为素数时的难度.

1947年,有了台式计算机后,人们检查到梅森猜想的五个错误,M67M257不是素数.而M61M89M107是素数.

190310月,在美国纽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美国数学家科尔提交了一篇论文《大数的因子分解》.轮到科尔报告时,他一言不发,只在黑板上写下两行字:

2671=147573 952 589 676 412 927

19370721×761838257287=147573 952 589 676 412 927

两个数计算结果完全一样.之后,他只字未吐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时间不过一分钟.顿时台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人们欢呼200多年的一个难题终于解决了!原来科尔证明了2671不是素数,2671有两个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因数.这个“无声的报告”已经成为数学史上的佳话.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人们验算和寻找梅森素数带来了方便.

197134日晚上,美国国家电视台中断了正常的节目播放,而发表布鲁思特·托克曼用电子计算机找到P=19937时,2P1是素数的消息(这个数有6987).同年,美国人斯可洛温斯基找到了更大的梅森素数P=44497(这个数有13395)2P1是素数.

19831月,这位美国人在CRAY1型计算机上发现P=89243(这个数有25962)2P1是素数.接下来的纪录是1983年末,发现P=132049(这个数有39751)1985年发现P=216091(这个数有65050)19923月发现P=859433(这个数有258716)19969月发现P=1257787(这个数有378632)2P1是素数.其中最后一个也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大素数.

梅森数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在代数编码等应用学科中的应用.但长期以来,对这种素数的研究并非由应用而推动的,而是出于人们对于整数的许多性质的研究,出于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追求,人类的智慧光芒也在其中闪烁.人类也在这种追求中显示出自己的价值.

2.2.4 回文数与回文素数

“回文”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体裁,有回文诗,回文联等.回文的特点是:在一篇作品中,作者精心挑选字词,巧妙地安排顺序,使得一篇作品倒转过来从头读起,也同样是有意义的作品.

虽然,大多数回文作品都是意义不大的文字游戏,但唐宋以来,确实也有不少写得好的回文,宋人李愚写的一首思念妻子的回文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将这首诗倒过来读,就变成: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首诗的绝妙之处是,顺诗时是“夫忆妻兮父忆儿”,倒过来读时,成了“儿忆父兮妻忆夫”.既可以看成丈夫思念妻子的诗,也可以当做妻子思念丈夫的诗.简直可以称为夫妻互忆回文诗了.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商家广告、对联也使用回文,招引顾客,如北京的一家酒店,店名叫“天然居”.店里有一副对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顾客走进这家酒店,看了这副对联,想到自己居然是天上的来客,在没有得到物质享受之前,就已经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了.

有趣的是,在数学中也有“回文数”,“回文素数”.

任取一个自然数,如3001,将这个数各位数字倒过来,就得到一个新的自然数1003,称为原数的反序数.如果一个数与这个数的反序数相等,就称这个数为回文数.如20023003434等.

对于回文数,比较容易找到.甚至从一个不是回文数的二位数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得到回文数,即:任取一个二位数,如果这个数不是回文数,则加上这个数的反序数.如果其和仍不是回文数,就重复上述步骤,经过有限次这样的加法运算后,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回文数.

例如,给一个数97,这个数不是回文数,加上反序数7997+79=176176还不是回文数,再将上述运算过程继续下去,将176加上反序数671176+671=847,将847+748= 1595,如此继续下去,便逐步得到:

1595+5951=75467546+6457=1400314003+30041=4404444044即为回文数.

对于有些三位数,如197,用上述方法:197+791=988988+889=18771877+7781= 96589658+8569=171017171017+710171=881188也可以得到一个回文数881188

只是这种构成回文数的方法是否普遍适用,目前尚未能证明.也未能否定.据说这将是一个世界难题.不过上述方法已经足够找到充分的回文数了.而对于寻找一个回文素数,恐怕就要困难得多.所谓回文素数,即一个数,与其反序数均为素数,如1771113311347743769967等都是回文素数.人们以像作诗的兴趣那样去计算和研究回文素数,2位数的回文素数有4对,3位数的回文素数有13对;4位数的回文素数有102对;5位数的回文素数有684对.但究竟有多少对这样的回文素数?至今仍是未揭开的谜.

314159是一个素数,其反序数951413也是一个素数,人们浮想联翩,竟发现π的前六位数字是一个回文素数.且容易看到,π的前两位数字31也是一个回文素数,π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其各位数字似乎是毫无规律的.可是人们发现了这个数许多奇妙而有趣的性质,这仅是一例.19世纪下半叶,不仅证明了π是无理数,而且还证明了这个数不是代数无理数.即证明了这个数是超越数.这里顺便说一句,关于π,还可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这个数的小数点后的前三位数字141的和1+4+1=6是第一个完美数.前七位数字1415926的和1+4+1+5+9+2+6=28恰好是第二个完美数,真是不可思议.

关于π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的事实将在后文叙述.

俗话说,作回文诗难,找回文素数难上加难.不过,再难的事也有人做.那是因为它的奇妙所吸引.比如:人们还发现了五位,六位循环回文素数,如图2-1、图2-2所示.

2-1

2-2

从其中任一数字开头,都能得到一回文素数.

此外,人们还构造N×N的矩阵,使其行、列和主对角线上的数字组成的数均为回文素数(这类回文素数共有4(N+1)).比如下面4×45×5数阵即是其中之一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一试.

2.2.5 素数定理及孪生素数定理

首先,关于素数有两个有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素数有多少个?结论是素数有无限多个.欧几里得用反证法证明了这个结论:其证法是假定素数只有有限个.将它们罗列如下:

P1=2P2=3,…,Pn

那么数P1P2Pn+1将不为上述素数中任一个所整除,因此,或者这个数本身是一个素数,或者这个数有不同于上述素数的新的素数因子.这与假设矛盾.结论得证.

关于素数无限的证明是数学证明中的一个典范.如果世界上确实有经典性的伟大定理,那么欧几里得的证明就是一例.实际上,他的论证常常被人们作为数学定理的典范.因为这个定理简洁,优美,又极为深刻.

第二个问题是:相邻素数的间距有多大?结论是:相邻素数的间距要多大就有多大.举例证明如下:

存在999个连续的自然数,其中没有一个是素数,它们是

1000+21000+3,…,1000+1000

易见,第一个数能被2整除,第二个数能被3整除,……,最后一个数能够被1000整除.这就造出了999个连续的自然数,其中没有一个是素数.用类似的方法可以造出更大的间隔.这就完成了结论的证明.

今问有多少对相差为1的素数?很清楚,2是惟一的偶素数.其他的素数都是奇素数.它们的差是偶数.这样一来,23是惟一的一对相差为1的素数.同样地,25是惟一的一对相差为3的素数.27是惟一的一对相差为5的素数.不存在相差为7的一对素数.

相差为2的素数怎样呢?显然,这样的素数必然都是奇数.这种素数对叫做孪生素数,如3557111317192931它们像“孪生兄弟”一样.孪生素数在数的群体之中,就像孪生兄弟在人的群体中特别被人关注一样.孪生素数对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半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数论中最高深的研究课题之一.

我们还可以看到几对孪生素数

414359617173101103107109137139;…

更大的4位数的孪生素数,如:3389339148674969

找出10位数以上的孪生素数就十分不容易了,如:

99 999 999 95999 999 999 96110 00 000 009 6491000 000 009 651

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了更大的孪生数:297×25461297×2546+1

随之又发现:1159142985×2230411159142985×22304+1

已经知道,十万以内的孪生素数有一千多对,一亿以内的孪生素数有十万对以上.

与“孪生素数”问题有关联的问题是:在等差数列中寻找素数的问题.

算术数列又称为等差数列,这是一个从第二项起每项与其前面一项的差均为常数(称为公差)的数列.

算术数列有许多性质,然而其中的所谓算术素数列就鲜为人知了.所谓算术素数列是指各项均为素数的算术数列.

尽管早在1837年,狄里赫莱(Dirichlet18051859)就已证明:首项为a,公差为d的算术数列中,若(ad)=1,即ad互素,则这个算术数列中有无穷多个素数.

1944年,学者们又证明了:存在无穷多组由三个素数(不一定相继)组成的算术素数列.但是,要寻找全部由素数组成的算术数列,却远非那么容易.

可以证明,由n个素数组成的算术数列,其公差必须能被小于n或等于n的全部素数整除,这样,数列的首项与公差必须很大.

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找到了项数是10的算术数列;其首项是199,公差是210,它们是:

199409619829103912491459166918792089

1977年发现了有17项的算术素数列.

1978年,美国的Pritchard利用电子计算机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工作10小时),找到了有18项的算术素数列.

该数列的首项是10792827,末项是2766 1858 7107,公差是99 22 78 2870

1984年还是Pritchard这位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又找到了项数为19的算术素数列.其首项是829 7644 387,公差是418 0566 390

2.2.6 涉及素数的问题

我们知道,素数是数论的主要中心对象,虽然100多年前素数定理得到证明后,素数理论有了不少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是否存在大于2的偶数,不是两个素数的和?

2.是否存在大于2的偶数,不是两个素数的差?

3.是否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4.是否存在无穷多个梅森素数?

5.是否存在无穷多个梅森素数是复合数?

6.是否存在无穷多个费尔马素数(22n+1型的素数)

7.是否存在无穷多个费尔马素数是复合数?

8.是否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具有xn+1的形式?其中x是整数.

9.是否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具有xn+k的形式?其中k是给定的数.

10.对于每一个整数n1,是否在n2(n+1)2之间至少存在一个素数?

11.对于每一个整数n1,是否在n2n2+n之间至少存在一个素数?

12.是否有无穷多个素数,其中每一位都是1(1111 111 111 111 111 111 111 111)

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简要清晰,但是解决这些问题是极其困难的.

2.2.7 数字趣谈

1.神奇的“无8数”

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位神奇的主人,它是由12345679八个数字组成的一个八位数——12345679.因为这个数没有数字“8”,所以,我们都管这个数叫“无8数”.

“无8数”虽然是由普通的八个数字组成的,但是这个数具有许多奇特的功能.这个数与几组性质相同的数相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个数若是与91827364554637281(9的倍数)相乘,结果会由清一色的数字组成,即

“无8数”不仅能乘出清一色的积,而且还能与12152124,…(3的倍数,其中9的倍数除外)相乘,得出由3个数字组成的“三位一体”这种特殊的结果

这个数若是与101113141617相乘,乘得的积会让875421轮流休息(3693的倍数,就轮不到它们休息了)

看了这个结果后,读者一定会说:“无8数,真奇妙!”然而,这类数与1019283746556473相乘,积会让12345679八个数字轮流做首位数.

这个神奇的“无8数”与循环小数有关.请看

这个“无8数”还有不少有趣的性质,随着人们对“无8数”研究的深入,这种有趣的性质会越来越多地被发现.

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奥秘.

2.美的组合

有一些数字,往往要通过计算,通过不同数字的组合,才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奇妙的排列,令人看后叫绝,回味无穷.

这里的“·”,是乘号的意思,以下都是如此.

3.续谈完全()

完全数是非常奇特的数,这类数有一些特殊性质,例如每个完全数都是三角形数,即都能写成 .即

把这类数(6除外)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一位数,那么这个一位数一定是1;这类数都是连续奇数的立方和(6除外)

除了因子1之外,每个完全数的所有因子(包括自身)的倒数和等于1,比如

完全数都是以68结尾的,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再看看它们的二进制表达式

数论里有一个著名的函数σ(n),表示自然数n的所有因子之和,包括因子n本身在内.于是利用σ(n),完全数可以定义为使得σ(n)=2n的数.我们来推导一下完全数的表达式.

假设 n的标准素因子分解式.n的所有因子之和是如下式子的乘积

而这个乘积就是如下式子

设偶完全数n=2aq,这里q表示奇素数乘幂之积.sq的一切除数之和,也包括q本身在内,而d只是表示它的真除数之和,所以s=q+d,由公式(2-2)知道,2a的一切除数之和为 .因此n的全部除数之和等于s(2a+11),而由完全数的定义,知道这个和数应该等于2n,即有:2n=2a+1q=s(2a+11)=(q+d)(2a+11);化简得

这意味着dq的一个真除数,但是前面又知道dq的一切真除数之和,因而d只能是q的惟一的真除数,于是d的惟一可能值是1,而若一个数的真除数之和为1,则该数必然是一个素数,所以q=(2a+11)是一个素数,最后得到n=2aq=2a(2a+11).这就是偶完全数的表达式,即公式(2-1)

注意以上谈到的完全数都是偶完全数,至今仍然不知道有没有奇完全数,如果真的存在奇完全数,那么必须满足如下这些条件:

(1)N必须是一个形如12n+1,或9(4k+1)的数.

(2)N至少要有6个不同的素数因子.

(3)N必须具有 的形式,这里p=4k+1

上述第(3)条中还要限制为:如果除了第一个以外,所有的a等于1,则a1不能等于2;除了第一个,第二个以外所有的a都等于1,则前面两个a1a2不能等于2.

如果所有的a都等于2,则N不可能是完全数.

若所有的q的指数都递增1,则由此得出的指数不能有9152133作为公共除数.

p的指数4x+1等于5,则所有的a都不能等于12

N不能被3整除,则它至少要有9个不同的素数因子;若N不能被21整除,则N至少要有11个不同的素数除数;若N不能被15整除,则N至少要有14个不同的素数除数;若N不能被105整除,则N至少要有27个这样的除数,这就要求N至少大于1044

N正好有r个不同的素数除数,则最小的一个应该小于r+1.例如若N(假设N存在)28个不同的素数除数,则最小的一个不应大于29

已经有学者证明如果N存在,将大于10100

2-1列出了前18个完全数.

2-1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