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2 复方阿司匹林片剂中各组分的定量测定
复方阿司匹林(APC)片,为常见的解热镇痛类药物。它的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Aspirin),非那西汀(Phenacetin)和咖啡因(Caffeine),其余为一些惰性的辅料如淀粉等。
阿司匹林:
在18世纪,人们从柳树皮中提取出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通常称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具有镇痛、退热和去风湿的功效。早在1853年就被人工合成出来,并于1899年投入临床使用。它是日前世界上应用较广的一种镇痛退热剂。但是这种药物使用不当会产生许多副作用,服用过量会刺激胃黏膜导致引起胃和十二指肠出血。阿司匹林的化学名为2-乙酰基水杨酸(2-Acetyl-salicylio Acid),白色结晶或者结晶性粉末,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湿气即缓慢水解成为水杨酸与醋酸。熔点:135~140℃。本品溶于醇(1∶7)、乙醚(1∶20)、氯仿(1∶17),在水中微溶(1∶300),在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钙或碳酸钙溶液中溶解,同时分解。
阿司匹林的分离可用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在C18柱上,以12.5mL醋酸加450mL水再加甲醇至1 000mL为流动相,可分离阿司匹林和存在于阿司匹林中的4种实验室杂质。
阿司匹林的紫外光谱可用阿司匹林的0.1mol·L-1硫酸溶液测量,在229nm(A1%,1cm 为484)和276nm(A1%,1cm为65.5)波长处有最大吸收。阿司匹林的红外光谱,用溴化钾压片法得到的主要吸收峰为:2 300~2 500cm-1(OH),1 706cm-1(C=O),1 690cm-1(芳香酸C=O),1 610、1 580、1 490cm-1(苯环C=O),1 220、1 190cm-1(酸和酯的C=O),760cm-1(邻位取代苯环)。
阿司匹林的定量分析方法有:①阿司匹林水解后生成羟肟酸与三氯化铁产生红紫色,在520nm波长处比色法测定;②测定水杨酸紫外分光光度法;③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血液中的阿司匹林和水杨酸;④气相色谱法等等。
非那西汀:
又称对乙酰氨基苯乙醚(p-Acetophenetidin),为解热镇痛药,化学名为对乙氧基乙酰替苯胺(p-Ethoxyacetanilide),为结晶性粉末。熔点:134~136.5℃;溶于水(1∶1 700),乙醇(1∶20)和氯仿(1∶15),微溶于乙醚。
非那西丁的分离有纸色谱、气相色谱等。
非那西丁的紫外光谱可用非那西丁的乙醇溶液测量,在250nm(A1%,1cm908)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红外光谱用溴化钾压片法,主要吸收峰为1 243cm-1(At-O-C)或1 655cm-1 (C=O),1 555cm-1(苯环)。
非那西丁的定量分析方法可用分光光度法等。
咖啡因:
又称咖啡碱(Guaranine),为黄嘌呤衍生物,中枢兴奋药,化学名为1,3,7-三甲基黄嘌呤(1,3,7-Trimethylxanthine),白色粉末或者白色闪光针状晶体,通常两种混在一起。从水中析出的结晶,含一个结晶水;用乙醇氯仿或者乙醚结晶时,为无水物遇强碱溶液被分解。熔点:235~237℃。溶于水(1∶60)、沸水(l∶2)、乙醇(1∶130)和氯仿(1∶7),略溶于乙醚,极易溶于稀酸。
咖啡因的分离有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等。
咖啡因的紫外光谱可用咖啡因的乙醇溶液测量,在273nm(A1%,1cm519)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用咖啡因的0.1mol·L-1盐酸溶液测量时,在272nrn(A1%,1cm470)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其红外光谱用咖啡因的游离碱,溴化钾压片法,主要吸收峰为1 658cm-1(C=O),1 695cm-1(C=O),745cm-1(杂环)。
咖啡因的定量分析可用分光光度法等。
1.设计内容
使用化学分离或信息分离技术,定量测定复方阿司匹林片剂中的主要成分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的含量。化学分离手段可在萃取、柱色谱、薄板层析方法中选择,也可以化学分离手段或信息分离手段相结合。定量测定可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中选择。
2.提示
复方阿司匹林片的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以及辅料,它的分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将各有效成分分离如萃取、柱色谱、薄板层析等,再分别定量测定如滴定法、红外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或采用阴离子交换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分离并定量测定。另一类是用仪器手段测量各组分混合信号,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或分离出各组分信号,再分别定量测定如红外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的导数法、双波长或三波长法,或其他化学计量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南京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药物分析.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3、143、278
[2]周同惠主编.国际标准常规分析方法大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227
[3]张启峰,张世平,张启涛等编.有机分析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4]兰州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新疆大学合编.有机分析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