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为什么成功不能是“成功之母”呢?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指的是,人们往往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成功。不过,一项脑科学的研究发现表明,成功也许并不是这么得来的。因此,每一次成功之后,大脑的信息处理更为高效。有教师还提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对于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还很脆弱的青少年学生尤其不那么适用。

◆胡珉琦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几乎每个受过教育的孩子都记得这句名言。当然,他们同时记住的,还有“爱迪生经历了9 000多次失败才成功地发明了电灯”这样的励志故事。不过,每个人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失败了会留下教训,成功了也必然会积累经验。那为什么成功不能是“成功之母”呢?

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指的是,人们往往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成功。因此,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似乎都印证了这句话的科学性。不过,一项脑科学的研究发现表明,成功也许并不是这么得来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曾对猴子的大脑做过一项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大脑跟踪成功和失败的区域——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时发现,这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在某一行为成功后,会做出调整。因此,每一次成功之后,大脑的信息处理更为高效。但是在失败之后,大脑活动几乎没有变化。这似乎表明,大脑并没有将失败的经历转化成经验。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界对大脑对于成功与失败或者说是奖励与惩罚的反馈认识并不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大脑的奖励和惩罚系统是同一个系统,主要是从中脑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元,再到纹状体、伏隔核,最后是前额叶皮层。无论是给出一个正性还是负性的刺激,都能让人产生快意的或者痛苦的感觉。只是当刺激进入纹状体后,它的尾状核和壳核,会对应正性的或者负性的刺激做出反应。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海马末端的杏仁核才是大脑对应负性刺激的区域,尤其是对那些痛苦的、危险的、性命攸关的经历,该区域的反应既短又快。

沈政说,这两种观点分别有一些实验事实作为依据。在他看来,是否能在大脑留下深刻的痕迹,并非按照成功与失败或者正性与负性刺激来区分,关键在于,一种经历所造成的后果对生命具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生死攸关的体验,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越刺激,大脑对它就越敏感,反应时间就越短,反应强度也就越大。相反,那些可有可无的经历,即使重复刺激再多,大脑也会逐渐对其淡漠,其留下的痕迹很模糊。”

因此,沈政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本身就是片面的。所谓经验式的学习,不在乎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不过,科学家还发现,当人处于压力之时,会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两种压力荷尔蒙。如果长时间给予负性的刺激,就会促使人的压力荷尔蒙水平急剧上升,进而影响思维和大脑功能。

沈政对于该种认识给出的看法也是肯定的。“这是因为,紧张性的外部刺激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强,就会导致机体的反应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应激疾病。”从这个角度看,失败的经历反而不利于下一次的成功。

在当前的学生教育中流行着两种模式:一种是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种则是肯定式教育,通过师长的激励、成功的体验、宽松的学习环境来提升受教育者的自信。

沈政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教育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如果一个孩子天生交感神经占优势,本就容易紧张,“失败者”的暗示在这些学生的心里一次次被强化,就会加重紧张,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产生自卑心理、自我无价值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对身心发育不利。而有的孩子性格稳定,受些负面刺激也许印象更深,更能吸取教训,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教师还提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对于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还很脆弱的青少年学生尤其不那么适用。如果失败过多,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因此遭受打击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心理。

《中国科学报》(2013-09-13第11版《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