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行为也会“传染”吗

社交行为也会“传染”吗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曼恩和他的同事做了一项简单的群体行为实验。“社交行为的‘传染性’在现实中很常见。”在曼恩看来,鼓掌“传染”的实验结果可以扩展到更加复杂的社交行为。沈政认为,这些也表明了从众心理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难以回避的本性。沈政说,消极面的从众心理会导致很多不良的结果。

◆童 岱

当你在剧场看完一出表演后,决定什么时间鼓掌,何时又会停止?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周围其他观众的反应。而且,其他人鼓掌越激烈,你越可能加入其中。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数学研究学者理查德·曼恩(Richard Mann)和他的同事完成了这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上。这项研究不只是针对鼓掌行为,研究人员试图理解社交行为,包括流行趋势、抗议活动等,在人群中是如何传播的。

鼓掌也会被“传染”

曼恩和他的同事做了一项简单的群体行为实验。他们召集了一群学生作为观众,并让他们观看另一名学生所做的简单演讲,并希望观众在听完演讲后能为演讲者给予掌声鼓励。

与此同时,观众们并不知道研究人员设置了摄像机记录了他们鼓掌的全过程。这项实验重复了6次,演讲者没有变化,观众分了不同波次。但决定掌声长短和热烈程度的,并非是演讲的质量。

曼恩发现,综合6次实验的相关数据,当演讲结束后,第一个开始鼓掌的人,会在演讲后的2.1秒时出现,而其他观众会在2.9秒后加入鼓掌的行列。

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起初并没有鼓掌意愿的观众,会因为看到别人鼓掌而感受到一种社交压力,只好加入鼓掌的行列。

“跟随其他人鼓掌,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心理感应,其基础是从众心理。”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独立性不强的人,也就是容易受暗示的人,更容易接受心理感应。

心理感应也有负面作用

“社交行为的‘传染性’在现实中很常见。”沈政谈到,比如在学校里通常有一种现象,有的女生遇到困难或伤心的事情会很容易哭出来。而她身边的女生如果这时过来劝她,可能会随着这个女生的情绪自己也哭出来,最后甚至一群女生都在一起抱头痛哭。

这是心理感应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循环反应。简单地说,就是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可以引起自己产生相近的情绪和行为,并且,可以以此增加他人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强度。

另外,在具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态度的人群中,心理相容程度越高,社交行为的“传染”概率也越大。

比如,有一些违法犯罪青少年,当他们是孤立的一个人时,胆子通常很小,但凑在一起后,可能就产生群体效应,彼此的行为会成为对对方的鼓励和暗示,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做出大胆甚至违法的事情。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在其《乌合之众》一书中描述了这种状况的心理特征,就是“个人在群体力量的庇护下,本能欲望得到极大的发泄。罪不责众,个人容易轻易地放弃责任意识,对于个人责任的约束力也就不复存在,从而表现出对群体的追随,自愿被淹没在群体之中”。

如何避免被从众

在曼恩看来,鼓掌“传染”的实验结果可以扩展到更加复杂的社交行为。比如,科研人员可以追踪社交媒体的丰富信息,从而确定是什么线索引发人们加入抗议活动当中。

沈政认为,这些也表明了从众心理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难以回避的本性。不少人缺乏主见,遇到情况容易不加以分析便接受其他人的意见并付诸行动。

许多成功的商业广告也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包括品牌服饰、运动饮料、科技新品等,只要利用名人效应、专家效应为产品炒作,就有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微博上的热门微博,关于城管打人、官员耍横的帖子,以及捐助有困难人士的传递正能量的帖子,常常都被转发好几万次。不少转发者便是出于从众心理,他们并不在意转发之后的事情会如何发展,图的只是一时畅快。

“从众心理有积极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抑制其消极的一面。”沈政说,消极面的从众心理会导致很多不良的结果。这需要人们培养和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分析,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也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判断,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

《中国科学报》(2013-07-12第11版《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