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秘黄山花山迷窟

探秘黄山花山迷窟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山花山迷窟,是安徽黄山市郊一处耐人寻味的景区,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奇观最多的古代人工石窟遗址,为远古时期的石窟群遗址,千古之谜,国内罕见。花山迷窟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9度39分34秒和29度47分7秒之间,是北纬30度神秘线上唯一一处石窟群奇观。由此得到迷窟因开采石料而形成的说法。人们把北纬30度线称为“神秘线”,而花山迷窟也位于北纬30度附近,于是有人提

探秘黄山花山迷窟

黄山花山迷窟,是安徽黄山市郊一处耐人寻味的景区,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奇观最多的古代人工石窟遗址,为远古时期的石窟群遗址,千古之谜,国内罕见。

花山迷窟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9度39分34秒和29度47分7秒之间,是北纬30度神秘线上唯一一处石窟群奇观。同在这条神秘线上的还有: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海域、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亚特兰蒂斯大陆、诺亚方舟、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珠穆朗玛峰、钱塘江潮、神农架野人之谜、黄山奇观等。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座不起眼的高不过一二百米的小山腹内,竟然藏着一个大大的谜团,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洞窟群。洞,静悄悄藏了不知多少岁月。

石窟群呈线性分布在新安江畔连绵的花山山麓中,全长约5000米。现已探明的石窟有36座。

有趣的是,花山东侧歙县烟村也已探明有石窟群的存在,数量也多达36座,且形态类似于花山石窟群。两座石窟群的72窟与黄山的72峰遥相对应,不知是出自天然的巧合还是古人刻意的安排。

说到石窟的发现,很具传奇色彩。2000年的某天,当地老农上山打柴时,无意中踏松脚下的沙土,土块纷纷滑落,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当地政府听说此事后,马上组织人力勘察,使这组庞大的石窟群得以重见天日。

花山迷窟并非天然而生的溶洞,而是古代人为开凿的怪异洞窟,石窟岩壁上当年的凿痕印迹至今依然清晰;与内地诸多著名石窟相比,花山迷窟洞内空间奇大,结构怪异,有的层层跌宕,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有的水波荡漾,迂回通幽。而且洞中无壁画、无佛像、无文字,令人不解。尤其是有两个石窟的洞口就开在新安江的水中,更让人一头雾水扑朔迷离。

石窟群中开发的只有2号窟和35号窟。2号窟内的温度宜人,较之外面10℃左右的气温,明显感觉到暖和。2号窟也被称作地下长廊,是一座狭长的洞窟。2号窟中有两个看点,即在石壁上天然形成的秋色图和窟顶的大斜面。秋色图中整个画面布满黄棕色的秋叶,山林、高峰、民居为黑色。其中民居还可明显看出徽派建筑的风格,前面有一条白色的小溪穿过,毫无疑问,这便是山脚下的新安江了。

大斜面是在清淤完毕后被发现的。最先工人们挖到此处时认为已到了石窟的尽头,但随着淤泥的清除,却发现石壁呈斜面状向前延伸,又可看到另一个洞口。斜面的坡度约为45度,宽15米,长30米,与外面的山坡坡度一致。斜面的石壁上可看到一行行细密的直线型凿痕,线条笔直且连贯,给人的整体感觉很是压抑。这个大斜面的出现提出了一个新的谜团: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匠人们是如何准确判断出斜面的坡度并使之与山体走势吻合呢?

在35号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有地下宫殿、清凉宫之称。石窟深170米,最高处18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全系人工开凿而成,内部有26根石柱呈品字形排列,撑起洞府天地,规模恢弘,气势雄伟。可见古代的工匠们已深谙三点固定一平面的几何原理。窟内有许多石房、石床、石桥、石楼、石槽、石塘点缀其间。其中的石房群、石床、石桥和石雕楼阁巧妙分布,宛如仙境,令人叹为观止。石窟内通风良好。洞内有潭水数口,常年不枯,清澈见底,最低的水面低于洞外新安江水面2米。

这里有几个最令人吃惊之处:

一是有一处碧水潭。这个碧水潭深不可测,抽水机抽了3个月,仍然没能把水抽干。

二是那些石柱,合围大约有十几米长,成“品”字形,形成了支撑洞顶的合理力结构,显示出先人理论力学的应用十分精到。

三是偌大的洞子,在里面说话却没有回声,十分奇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洞口处的通海桥,桥下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水声哗哗作响,很可能在此存在活的水源。更让人惊奇的是,古人当年开凿出这样巨大的洞窟,挖出的石料却不知运到哪里去了?仅35号窟开掘出来的石料估计就达十几万方,以1米长、0.2米宽的石料计,足以铺成一条从黄山通往杭州全程200千米的道路。

溯流而下,就到了洞内最低的地方,其顶上的石壁清晰可见精雕细刻的花纹。虽然这里已经位于新安江水面以下2米,上下落差有25米,但是洞内的通风状况良好,所以人在洞底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另外,洞窟的怪异构造使得声波被石壁吸收,因而无论多么大声地喧哗,在洞内都听不到一丝回音。

石窟的魅力正是应在了一连串的“谜”上。它们是如何建成的?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窟?挖出的数以百万方石料去了何处?当年是如何开采和运输的?石窟内有少量开采好的石块,为什么没有被运出去?洞内有多处厚10厘米的石壁为什么不凿开而听任其挡在石厅中间?洞内石柱上的方形和圆形盲孔是做什么用途的?如此庞大规模的石窟群,为什么至今没有见到史籍上的记载?专家们为此做出种种推测和分析,但仍是未能找到统一的确定答案。

关于它的来历和作用,有15种说法:石窟屯兵说;徽商屯盐说;史前文明说;山丘说;采石场说;皇陵说;道家福地说;功能转化说;花石纲说;方腊洞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渔梁坝说;杀人坞说;巨型石文化建筑说。其中占主流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这里曾做屯兵时的驻地和弹药库之用。《新支志》上记载:东汉时期208年,孙权为削平黟、歙等地,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水域为“屯溪”。这段史实既是“屯溪”地名的由来,也似乎印证屯溪石窟群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石窟是徽商为储盐而建。古代的徽州地理位置封闭,通往外界的捷径只有新安江。因而这里成为物资集散地,徽州盐商们便在此开凿石窟建成盐库。这种说法可以很好地解释石窟群中的石窟规模不同、样式各异的原因,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盐商所有。

此外,还有以下几大猜想。

采石场说。花山迷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由此得到迷窟因开采石料而形成的说法。

皇陵说。屯溪石窟群的石料采用木排载运,沿新安江至杭州入京杭大运河,直抵北京,用作修建十三陵的石料。主要根据为:在明定陵地下宫殿石壁上有“石料来自徽州,木料来自柳州”的铭刻。但据地质学家勘定:明定陵所用石料均为汉白玉和花岗岩,而屯溪石窟石料均为质地一般的红麻石、白麻石,为中生代的沙叶岩,两地石料材质截然不同。

道家福地说。离石窟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齐云山,它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而道家是有喜欢群洞以作福地修身养道传统的。从齐云山到石窟群有新安江水路直达,这种猜想可以解释石窟中的众多石房之谜。

史前文明说。人们把北纬30度线称为“神秘线”,而花山迷窟也位于北纬30度附近,于是有人提出—个激动人心的猜想:花山迷窟是外星人的杰作。

功能转化说。这些石窟并非某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

山丘说。上海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大胆提出:石窟群中的几十万方石料运出洞口后就地堆积,日积月累,形成新的山丘。

花山迷窟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遐思,它激起了人们猎奇的心理,使慕名而来的学者、游人络绎不绝。如果有朝一日这些谜团被——阐释,那么迷窟还会像现在一样充满诱惑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