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聊中的焦虑

无聊中的焦虑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2年,在纽约一个半露天的音乐厅里,美国现代音乐家凯奇第一次演奏他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凯奇在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声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四分三十三秒》只是众多后现代艺术的一个代表,后现代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的美

1952年,在纽约一个半露天的音乐厅里,美国现代音乐家凯奇第一次演奏他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他走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然后像木头一样静止地停在那里,整个音乐厅的人都有点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儿,他装模作样地把乐谱翻过一页,还掏出手帕擦了擦汗水,惹来人们的会心微笑,最后,4分33秒过去,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约翰·凯奇绅士般地致意,有点微笑,好像发生了什么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实验,先锋,像变戏法的魔术一样暂时俘获了审美有点疲劳的现代人。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这是音乐史上首次将“silence(无声)”这个概念在音乐舞台上得以实现。凯奇在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声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后现代的美藏身何处呢?

《四分三十三秒》只是众多后现代艺术的一个代表,后现代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现代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中的佼佼者,就是“解掉”原有的“结构”的意思,于是在其视野中没有了中心、没有了意义、没有了规则,如果非要说它有规则的话,那也是“反规则的规则”。于是我们看到了层出不穷的“大话文学”、“观念艺术”。

从结果看,世界上大多数人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不买它的账,卢浮宫永远比蓬皮杜现代美术馆能够吸引更多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