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陵的地下古城

南陵的地下古城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高最大的台地为主城部分,其余为辅助城。西周和春秋时期,南陵的丹阳铜已是全国知名的产业,铜材贸易繁忙异常,这就是促使牯牛山古城产生的基本原因。牯牛山古城地处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是控制上下往来的咽喉之地,位置十分险要和优越。

古城附近的文化遗址

当载着卫星遥感仪器的专机在1996年盘旋过安徽省南陵城关东郊之后,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实验室出现并迅速由新闻媒体披露于世:“南陵县牯牛山下发现西周至春秋时吴国的一座古城邑。这是江南地区及华东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古城邑。”消息传开,牯牛山立刻成为世人关注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初,在安徽省文物大普查前后,村民们就向县文物所交来大批古文物,说是在牯牛山锄地耕作时发现的。经过鉴定竟是夹砂红陶鼎、鬲、足、原始青瓷豆、罐残片、各种纹饰陶片以及孔石斧和铜凿,经考证全是春秋前后的遗物。

1984年安徽省文物大普查开始了。距离牯牛山不到20千米处的大工山古矿冶遗址首先被发掘。这是一座面积达400平方千米、年代自西周迄于北宋、绵延2000余年的古铜矿采冶处,也是我国丹阳铜文化的主要发源地,1996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着,距离牯牛山不到1千米处的千峰山土墩墓群遗址也被发掘。经考证,它们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先民们的墓葬地,数目以万计量。

土墩坟的年代一般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到战国中晚期渐渐消失。其原因就在于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17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06年越国又为楚国所灭。至此,广袤的江浙皖赣闽地区逐渐与楚汉文化相融合。这种中国南方吴越民族独特的坟葬文化也淡出了历史舞台。正因为如此,这种土墩墓群仅在我国的苏皖南部和浙北,赣北地区被发现。安徽境内以南陵、繁昌为主。

繁昌县东南靠近南陵县家发村的平埔、新林一带,沿漳河东岸有一大片海拔100米以下的低矮丘陵,上面有数以万计的土墩坟。它们大小不等,如同众多的牛群在悠闲地觅食。因此,当地村民世代称之为“万牛墩”。它就是与南陵千峰山齐名的万牛墩土墩墓群,同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以外,南陵县工山镇的乔冲、戴汇,许镇的殿山、长山,三山镇的孔村、澄桥、西峰、吕山,峨岭镇的牛边山,籍山镇的五里沈亭、吴家大山等都有着大片的土墩墓群。在这方面,南陵县以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而著称于世。

两个国家级文化遗址被发掘出来了。通过比照发掘出的大量生活器具,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在时间上为同一时期,在区域上为同一地属,在器物特征上,无论造型还是纹饰、质地都完全一致。

发现同时代的古城

于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涌进了考古专家们的脑海中;一个有着近万名采矿工人的巨大的江木冲铜矿冶炼中心,它们的主人及妻子儿女居住在哪里?一个有着万座古坟的千峰山,它们的主人生前生活在何处?进入了文明时代的吴国先民一定会生活在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内。那么古城在何方?难道是在千峰山南侧的泾县?

由千峰山古坟群往南是泾县的崇山峻岭,在交通极为闭塞的2500年前,大山会切断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很显然古城遗址不会在千峰山的南侧。难道是在千峰山东侧的宣城?南陵东侧隔着滔滔的青弋江,渡江过去即是宣城。

但史书记载宣城古代不属吴国,何况2500年前,一江之隔便是难以逾越的屏障,看来古城也不会在宣城境内。往西是漳河,这是南陵和繁昌境内的小河,千峰山就是它的源头之地。并且,南陵和繁昌的所有土墩墓群都分布在漳河之畔。

由此,专家们一致推测:古城遗址极有可能在千峰山东侧的先进村一带。他们的推测正确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也正如他们的推断。当昔日石铺乡先进小学附近一些农民把一片片从牯牛山空地上采集到的碎陶器送到专家手中时,他们的眼里泛起了激动的泪花。

据鉴定,这些出土的陶片与千峰山土墩墓群和大工山江木冲古矿冶遗址发掘的陶器属于同一时代。于是,专家们来到牯牛山踏勘,寻觅到古护城河的遗迹。经过测量,这片平坦之地高于周围田地约两米左右,是平原中一块突兀耸起的高地。

如此大面积的遗址不可能全面发掘。于是一种新型的考古技术便走上了历史的前台。这种技术叫做卫星遥感考古,借助这一新型科学技术对牯牛山进行了全面的遥感航拍,一座地下古城尽现端倪。

古城由4个高台组成,四周分布着4条水道,显然是古城的护城河,西南有进水口,东北有出水口,形成规则的长方形,长约900米,宽约750米。最高最大的台地为主城部分,其余为辅助城。每个台地之间有水道隔开,索桥相连。水道与外围护城河相通,护城河宽约20米至50米,虽然历经数千年沧桑,部分护城河段淤塞,但是大部分护城河至今仍以河道或水塘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古城有主次之分,功能有别,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从而达到了既可防御又可进攻的目的。古城四周有人工堆建的夯土城墙,现仍有残垣保存。城内用土墙草顶筑造的千万间房屋分列两边向前延伸。街心大道用鹅卵石铺就。

吴国的先民们充分利用了本地水资源优势,“以水为路,以船为车,以桥相连”,使古城成为“水城”。整个古城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专家们估算,这座城邑当时至少居住生活着万余人。这在人口并不密集、人口数量并不多的古代,已是相当的繁华,其规模和布局在当时应当排进大城市的行列。

探讨古城产生的原因

城市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后的产物,当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大分工发生、发展和商品交换频繁发生时,城市开始产生了。人们不禁要问牯牛山古城产生的原因何在?

考古学家认为它的建立与古铜矿冶炼有着必然的联系。西周和春秋时期,南陵的丹阳铜已是全国知名的产业,铜材贸易繁忙异常,这就是促使牯牛山古城产生的基本原因。

从遥感解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漳河从古城的护城河穿过,经繁昌流入长江,而漳河的上游支流峨岭河从大工山古铜矿西周至春秋大型冶炼场江木冲遗址的西侧流过。

从发掘的大量冶炼、铸造的铜渣来看,古城内有铸铜作坊,曾对大工山古矿冶炼出的初制品进行过精炼加工,然后再制作出各种礼器和兵器。

因此,牯牛山古城显然是大工山古铜矿冶行政管理机构的所在地,是铜材加工的中心,也是我国南北地区铜材贸易的商业中心。

牯牛山古城地处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是控制上下往来的咽喉之地,位置十分险要和优越。而古城内外河河相通,桥桥串联,台地之间,水道隔开,索桥相接,而护城河最宽者为50米,显然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

当年的楚国频繁进攻吴国,曾占领过吴国的鸠兹邑和其他城堡,但却从未见任何史书上有过占领牯牛山古城的记载。牯牛山古城防御体系功能的先进,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铜材产业和贸易是吴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铜材南北运输的水道路线是吴国的生命线,因此牯牛山古城的设计和布局,就不能不殚精竭虑,就不能不匠心独运。

那么,千峰山土墩墓群与牯牛山古城又有何种联系?答案非常简单。这个离古城不到1000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然是古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最早坟葬的地方,而沿漳河东西两岸的繁昌、南陵诸多土墩墓群则是吴国先民后来拓展的坟葬地。

三大文化遗址既为同一时期,又在同一行政区域范围,这说明牯牛山古城、江木冲矿冶和千峰山土墩墓群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南陵人的管理区、采冶区和墓葬区。

拓展阅读

平遥古城位于我国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我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