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如何传宗接代
随着地球生存环境的日渐恶化,动物的传宗接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它们又是怎样进行繁衍下一代这项光荣任务的呢?
在亚马逊河上游流域的原始热带雨林中,科学家在一个池塘边发现一对身上像血一样红的青蛙,动物科学家为它命名为“血蛙”。科学家们发现血蛙时,它们正在花丛里“谈情说爱”:雄蛙伸出一只红彤彤的右臂,亲昵地拥搂着雌蛙,而雌蛙的“脸颊”则非常亲热地贴在雄蛙的“额头”上,与人类表达感情的方式一模一样。动物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眼前这对比爬行动物还要低等的青蛙,竟然也能用这样高等的“感情语言”与举止来“谈情说爱”。
那么,动物是如何求偶的呢?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指出,动物是通过身体气味选择配偶和辨别后代。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腋窝效应”。
科学家对大鼠进行了试验,观察它们是否仅通过嗅觉就能识别出自己的“家庭”成员。在刚出生的大鼠气味感觉能力形成前,他们把它们放在不相关的窝棚里饲养。这些大鼠所嗅过的气味只是与它们没有直接关系的“养母”和它的“子女”的气味。
几周后,雌鼠性成熟而且能够嗅出潜在的新配偶。这时研究人员让它们嗅各种各样的大鼠的气味,包括它们自己的“亲生”同胞和一块长大的收养后同胞的气味。
结果发现,这些大鼠明显地被与它们无关的“陌生人”的气味吸引。这说明这些大鼠通过气味能够确保不会与自己的“近亲属”交配,而且根本不会出现偶然性。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自我尊重表现型交配”。
从理论上讲,动物知道自己身上发出的气味,并把这种气味同其他气味进行对比。但研究人员从没见过它们嗅自己身上的气味,但它们肯定清楚自己的气味。因为,根据实验的结构安排,它们没有别的办法嗅出自己家庭成员的味道。
动物的繁殖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动物的繁殖能力大得惊人的要算草履虫。一年中草履虫繁殖的后代的数目,打个比方,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7亿千米,在它们之间放上一个空球,这么大的空球也装不下这些草履虫。
苍蝇也不示弱,光是在春夏两季就能繁殖5万亿只以上的后代。
鼠类又怎样呢?尽管它们常处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境地,但它们在地球上的数量不会少于几百亿只。就连大象这种繁殖得很慢的动物,一对大象“夫妻”经过750年以后,它们的后代也能达到上万只。
现实生活中,动物的繁殖力会受到环境、生存竞争、感染疾病等影响。像大象这种动物,在地球上已越来越少,它的繁殖能力比人们所估计的要低得多。而苍蝇、老鼠总是灭而不绝,其繁殖能力大大超出了理论值。面对一些稀有动物越来越少,而有害动物越来越多的现象,科学家们正加紧研究采取保护各种动物繁殖权益的措施,让那些有益于环境、有益于人类的动物,保持良好的繁殖能力;而使那些危害人类或其他动物的种类,繁殖能力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有关动物的近亲生殖问题,其结果可以使动物家族成员和社群成员保持稳定性,这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辨识和相互学习,而且也是建立一个更复杂的社群关系的先决条件。但是社群成员的稳定性还会导致另一种后果,即近亲生殖往往会引起种系退化和生活力下降。
1978年科学家曾研究了大山雀在牛津附近森林中连续12年的生殖情况,以此得出了下列结论:大山雀近亲交配后代的死亡率约比非近亲交配后代的死亡率大7%,但存活个体的生活力和生殖力表现正常。研究狒狒的近亲交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后代的生活力下降达40%。
一般说来,在自然条件下,动物近亲交配的机会很少。一个雌性个体同近亲雄性个体(父亲或兄弟)相遇和交配的概率,从统计学上讲是微乎其微的。灵长类和食肉类动物,因为群体比较小,近亲交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实际情况比人们按统计学所预测的要小得多,因为雌性后代或雄性后代(有时是两性)常常离开它们的出生群,加入到其他社群中去。
至于是哪一性留下来,哪一性迁出去,则要视动物的种类及其群体结构而定。野狗通常是雌性离开出生群,而雄性留下来。黑猩猩和阿拉伯知更鸟也是如此。而狮子、狒狒等大多数灵长动物和有蹄动物,则是雄性离开出生群而雌性留下来。也有两性同时外迁的,如大猩猩。
由此可见,借助于两性个体的外迁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近亲交配的发生。作为避免近亲生殖的一种行为机制,通过进化,外迁行为出现在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中。
对于动物传宗接代的秘密,确为人知的还很少。随着人类对动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掌握动物传宗接代的奥秘也会越来越清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