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2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2我国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〇1988年9月,即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10年之后,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在国家利益争夺中的重要性,充分估计到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国计民生、社会安定的巨大影响力,以及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〇1988年9月,即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10年之后,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看到了什么,以至于他精确地做出了这一论断呢?

〇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指出:

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4]

20世纪初,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科学技术所占的比重为5%~10%,到20世纪50~70年代,科技进步所占比例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9%,有些高达60%~70%,在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科技投资与经济效益之比已为1∶23,80年代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更达到80%。世界大国的较量已经走出了“冷战”的怪圈,日益将竞争重心转向综合国力的较量,自然关键在于经济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这两种因素逐渐取代过去军事、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在国家利益争夺中的重要性,充分估计到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国计民生、社会安定的巨大影响力,以及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中的作用。他更是关注高科技的发展,并以战略家的眼光预言到:“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并强调指出:“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都难赶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和欧洲“尤里卡计划”启动实施的时候。这是个革故鼎新的时期,是否能在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安全。

〇不错。从世界大国的科技战略来看,高科技成为历史潮流,是争取国际地位的重要筹码,各国都争相发展高技术,并尽快使其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即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这个计划是一项军事战略部署方案,但它直接带动了包括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等当代高科技前沿技术的发展,还引发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大讨论。“星球大战计划”,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战略防御计划,它的实施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是一项以高技术为中心带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国防全面发展,并凭借技术优势来谋求战略和政治目标的计划。

img42

图5-3 “星球大战”计划中的天基导弹防御武器

●如此说来,“尤里卡计划”也是这样一个高科技竞争的计划。据我所知,这一计划涉及了通信技术、机器人技术、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环境保护和交通技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计划由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1916~1996)于1985年提出,西欧各国积极参与合作,旨在“提高欧洲工业国民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〇对,东欧十国也紧随其后通过了《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以期在国际领域内寻求合作,发展高技术带动本国工业产值提升。1984年,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当时国际友人认为我们的经济不发达,对我们搞正负电子对撞工程很诧异。小平同志放眼世界,以战略家的眼光回答:

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知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过:

没有小平先生,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在《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中,小平同志反复强调: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经常听到的“863”计划、“火炬”计划,当算是我国在这个时期提出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吧?

〇是的。1989年底,经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以发展高科技、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为目的的我国第一个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全面展开。1991年4月23日,邓小平为全国“863”计划工作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明确了高科技发展的方向。1988年,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任务的“火炬”计划开始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实施三年,安排了880个国家级计划项目,总投资46亿人民币和1.23亿美元,项目完成后每年新增产值212亿元,利税55亿元,创汇12亿元。到1989年,全国各省市建立了30个高新技术开发区。[5]“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的顺利实施,为我国高新技术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路径。

img43

图5-4 “银河”计算机

img44

图5-5 南极长城站

●改革开放的头10年,在小平同志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呢?

〇1983年12月,“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的建成,使中国踏入世界研制超高速巨型计算机的行列;1985年2月20日,南极长城站建成,填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空白;1987年10月12日,中国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火箭成功,成为继美、苏、法、英之后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是中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以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1990年初春,长征三号火箭将亚洲一号通讯卫星送进预定轨道,使中国的航天技术进入了国际市场[6]10年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努力创新,一方面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另一方面各类技术开发型和服务型科研机构开始进入市场,以多种形式实现了与企业的结合,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到20世纪80年代末,400万科技工作者战斗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从1979年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倍;按可比价格,国民收入增长了1.43倍!

img45

图5-6 我国首次从水底发射火箭

●进入90年代,我们似乎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

〇是啊!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给《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所作序中写道: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7]

江泽民同志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动力论”,雄辩地论证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一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必然的联系,为我国科技事业在新世纪的腾飞扫清了障碍

江泽民同志还进一步关注科技伦理问题,指出:

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8]

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还要为我所有、为我所用、造福人类。

●说得好!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则是新世纪对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科学发展战略观的又一次深入,将科学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〇确实如此。科学技术的推动,是我国国民经济多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给力”源之一。然而,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又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其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在全世界愈来愈高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呼声里,新世纪伊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江泽民科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包含可持续发展在内的全新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2004年12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

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

可以说,无论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

●那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〇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为题作了讲话。创新型国家,是指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10]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动力论”同时关注科技负效应,胡锦涛同志又根据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新情况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决策,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观的酝酿、确立和推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促进了我国科教事业的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〇说得太好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始终把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科技工作必须始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展开,既为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作出贡献,又为今后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储备能量。既然是“战略”,就是要求“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讲究的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什么是“有所为”?什么又是“有所不为”?

〇科技发展战略中的“有所为”,指的是一切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有所不为”,自然就是指那些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紧密相关的科技活动。因为科技项目的投入需要大量的经费,一旦资金链断裂科研活动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拘于我国的经济财力和现实状况,我国选择了适当的“放弃”。所谓“舍得”、“舍得”,即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放弃了部分科技发展计划,等于获得另一部分科技发展的机会。

具体来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在思路上突出这几个方面: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合理部署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坚持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如“九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战略,就将重点放在了解决三个“脱节”上。

●哦?哪三个“脱节”?

〇一是科研与生产脱节,二是科研与设计脱节,三是科技与教育脱节。从这三个现状出发,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要求科技计划的制订要从思想、方法和内容上着眼于科技经济一体化,把科技与经济的相结合作为核心目标;以生产应用和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对当前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优先安排、大力推广;重视大学在科技转化中的作用,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的战略性部署下,科学技术在推动农业发展、工业增长、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强大功能,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〇是的。农业科技方面,我国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在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又提高了20%~30%,亩产量达800公斤以上,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11]工业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层次。社会发展方面,在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和医疗设备与医学材料研发、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以及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各种社会事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真是社会进步的杠杆啊!科学技术的推进,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人民群众分享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为社会各领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