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体正挂与人才强国

脑体正挂与人才强国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中说,今天之所以脑体正挂,是因为20世纪末的中国及时吹来了浩荡的知识经济新风。造成中国今天脑体正挂的原因,固然不能排除知识经济这一全球共有的时代背景,但内因也是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改革深入进行的硕果。有人认为,今天中国的“脑体正挂”现象已经突破了社会大众心理能够承受的极限。我前面已提到,在发达国家,“脑体正挂”率已高达十几、几十甚至上百!

脑体正挂与人才强国

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脑体倒挂”早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今天的人们所熟悉的是“知本家”、“IT精英”、“白领”、“高管”以及许多让人目不暇接的新名词。

今天的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早已不再是弱势群体,而是一个体面优裕的知识阶层、精英群体,他们以知识致富、用智慧挣钱、靠文化生存,在给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文化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丰厚回报和由衷尊重。

近来,网上有则热议的帖子《30年前相亲时人们最在意什么?》,也许能形象地折射出当今时代思潮的一个侧面:

今天参加朋友的一个婚礼,男才女貌,温情脉脉,宾朋满座,其乐融融。仪式的风格和形式中西合璧,品味高雅。其中有一个看不见的亮点为这场婚礼,特别为女方家长增色不少,那就是新郎官是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司仪宣布新郎新娘入场时别具一格的称:“××博士、××女士”,而不像其他婚礼所称先生和小姐。在典礼开始之前,一些女方来宾争相转告:“某某的女婿是博士后”,令很多人心生羡慕。我们甚至可以从新娘那两个!满泪花、饱含深情的眸子里,读出她拥有“博士后”曾经的不易和此刻的自豪与荣耀。

时下的学位价值倾向,让笔者想起30多年前的“家庭成分”,这一附着在每个家庭的政治符号,成为当时年轻人择偶恋爱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也许今天的80后、90后不知其为何物,它存在于以往的花名册或者户口簿上,那就是已经蒙上历史尘埃的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中农还分上中农和下中农,这些符号对年轻人的作用与影响无处不在,足以可以与今天的学位学历相比。当然,如今学历也许已经让位于财富了。帖子最后,作者不无感慨地说:

现在“唯学历论”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毕竟是个人努力奋斗的标志,而“家庭成分”是祖父辈的历史,却要年轻人“买单”,这是一段何等无理何等残酷的历史啊。

●是啊,俗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天翻地覆的时代巨变,怎能不让人油然生出太多的感触呢?

我前一阵子也看到一篇报道说,今天已不是“脑体倒挂”,而是“脑体正挂”,“如今的知识分子已经是精英阶层的一部分”。其中,一个最佳指标就是教育收益率,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脑体倒挂”现象最严重时的3%左右(尚不及国际平均的一半)到今天的8%左右,上升了2倍以上,折射出教育、文化和知识的社会经济回报率越来越高。我想,今天已没人会再感叹“读书无用”了,因为知识已成为当今社会谋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了。我说的对吗?

〇很对!正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脑体正挂”现象?

〇在分析今天“脑体正挂”的原因之前,我先介绍一本前些日子卖得很火的被人讥为拿穷人开涮的书——《你为什么是穷人》。书中说,今天之所以脑体正挂,是因为20世纪末的中国及时吹来了浩荡的知识经济新风。——在当今知识经济风潮中,知识突然值钱了,成了强势的资本,技术咨询、专利转让、致富点子、管理方法、网络技术、杀毒软件、游戏攻略、舞文弄墨、帮打官司……都成为致富、暴富的手段,知识含量越高,致富效力越强。“知识”、“科技”等又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连舞台上唱歌的、演电影电视的、球场上打球的甚至政府官员和各色老板们,没有文凭都会被说成是没有文化、素质不高和档次太低,从而影响身价和形象。于是,文凭成了一种象征,热遍了整个中国,热度几年还未降温。

●所以,才会有上述那位“艳福”羡煞人的博士后朋友了!他是幸运的,因为生逢其时,是知识经济浪潮的弄潮儿;他是骄傲的,因为他赋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时代的新意。

不过,您认为书中的分析有道理吗?理由充分吗?

〇有道理,特别是指出了“知识经济”这一原因,如果撇开其某些过激的渲染和片面的夸张的话。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怎么……

〇说它不够全面,是因为正如我们前面讨论当年“脑体倒挂”时已分析的那样,今天的“脑体正挂”是我们艰难地走过了体制转型、经济薄弱以及科技转化力未及发挥之后的结果,是风雨过后的一抹彩虹,是荆棘之后的一段坦途。

说它不够深入,是因为它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和本质分析不能深入,往往拘泥于表象。

●愿闻其详。

〇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声称,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最基础的经济资源,已经不是资本,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劳动力资源,而是知识。知识劳动者将在知识社会中发挥核心作用。

●这,不正是《你为什么是穷人》一书所要表达的观点吗?

〇看起来是这样,但是德鲁克所表达的知识社会更多的还是针对发达国家,或者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造成中国今天脑体正挂的原因,固然不能排除知识经济这一全球共有的时代背景,但内因也是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改革深入进行的硕果。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钱,你如何去养活、善待和奖励费钱而暂不见功的知识、科学等脑力活动?如果迟迟不能走出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双轨制,怎样能从根本上消除“脑体倒挂”?如果没有应和知识经济大潮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又何来今天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新风貌?

●那么,今天中国的“脑体正挂”与发达国家还有什么不同吗?

〇自然。今天中国的“脑”相对于“体”,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比例都还太低,还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有人认为,今天中国的“脑体正挂”现象已经突破了社会大众心理能够承受的极限。可我不这么认为,相反在规模上和差距上都还很不够。

2000年,我国就业人口7亿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3.8%,而初中以下者却占8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者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发能力者仅区区11人,而发达国家却接近或超过了100人;即使到今天,我国各类人才资源总量也仅6 000多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口的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也只是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从数量上看,我国现阶段的脑力劳动者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珍稀了!

即使这有限数量和差距的“脑体正挂”也只是才刚开了个头而已,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是牺牲大多数体力劳动者——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职工、城乡贫困阶层的利益换来的。而且,就差距的绝对值来说,比起发达国家也相形见绌。我前面已提到,在发达国家,“脑体正挂”率已高达十几、几十甚至上百!而在我国,目前平均绝对不会超过十,甚至连五都不一定能达到。

所以,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普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使知识工作者在国民中的比例大幅上升,提高劳动的知识含量、技术水平,最终实现脑体平衡,各得其所,即真正的“按劳分配”和“公平正义”。

●这,是否就在劳动价值论上即投入、贡献及其社会回报方面实现了和谐?换言之,这是否就是和谐社会的一个要求?

〇你说得不错。“和谐社会”一词中的“和谐”,就我理解,其精义就是“差异中的有序”,即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尊卑不失其位,动静不失其序。”和谐,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和稀泥,也不是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即绝不是混沌,而一定要有差异,就像“距离产生美”,没有差异那是混沌。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孤立系统即与外界(环境)既没有物质又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来说,作为混乱程度标识的熵总是在不断地增加。也就是说,系统在孤立的状态下,总是自动地从有序向混乱和无序演化,直到最大限度的无序和混乱——混沌。这是个不可逆的进程,物理学上将之称作“时间之矢”。

●有趣得紧。您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〇譬如,你在书房里沏上一杯热茶,闭目听着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感伤歌曲,不知不觉间,热茶就凉了。这就是从有序的差异向无序的均一(混沌)的自然演化。如果,你还想喝这杯原本热气腾腾的茶,坐等肯定是永远没指望的,最好是去加热。理论上说,如果坐等,哪怕一百年、一万年、一亿年乃至地老天荒,这杯在温度上已被环境“同化”的茶水是断然不会自我加热而到原初的热气腾腾之态。

或者,在你陶醉在怀旧的美妙音乐之中,天花板上鸟笼里的小鸟却不耐烦了,于是,一滴鸟的稀粪“正好”掉进你待喝的热茶里,所谓“无巧不成书”吧。不多会儿,一杯淡黄透亮的茶水就被扩散稀释的鸟粪污染成一片混沌状。不爽之下,你会怎么办呢?自然是倒掉啦。理论上说,如果坐等,哪怕一百年、一万年直至地老天荒,也不会自动回复到鸟粪刚落入茶水的瞬间之态,使你能够从容地将鸟粪清除,进而“挽救”这杯飘着清香的令人眷恋的浪漫之茶。

●实在生动。那么,宇宙与社会也是如此吗?

〇热寂说,就是“熵增原理”的一个推论,其在科学和哲学上掀起的波澜至今也未见有消减和平息的态势。

最早提出热寂说的是开尔文(Lord Kelvin,1824~1907)。1852年,开尔文撰文指出:在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趋向是能量转变为热而使温度拉平,最终导致所有物体的工作能力减小到零,达到热死状态。1862年,开尔文发表《关于太阳热的可能寿命的物理考察》一文,明确提出“热寂说”:

热力学第二个伟大定律孕含着自然的某种不可逆作用原理,这个原理表明虽然机械能不可灭,却会有一种普遍的耗散趋向,这种耗散在物质的宇宙中会造成热量逐渐增加和扩散,以及势的枯竭,如果宇宙有限并服从现有的定律,那么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宇宙静止和死亡状态。[1]

1865年,克劳胥斯(Clausius,1822~1888)《论热的动力理论的主要方程的各种应用形式》指出:

宇宙越是接近于其熵为一最大值的极限状态,它继续发生变化的可能就越小;当它最后完全达到这个状态时,就不会再出现进一步的变化了,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种惰性的死寂状态。[2]

●“熵增原理”是否暗示着,衰败、腐朽和死亡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滚滚洪流?

〇热寂说是这么认为的。1925年在著名的美国“猴子审判”中,布赖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1860~1925)就以此来反驳过进化论从无序到有序的反向演化理论。[3]

应该说,这一原理是有严格适应范围的,即孤立系统。如果要阻止走向无序,则必须使系统开放,即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有时还有信息的交换。对社会来说也不例外,据《论语·微子》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楚狂接舆比孔子为凤凰但又为之不值。因为,凤凰是鸟之圣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今孔子凄凄惶惶,无道不隐,此“何德之衰”谓也;长沮、桀溺亦作如是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意即世事之衰,犹大水之横流,天下无处不如是,有谁能逆转呢?——对道家的无为来说,社会就像一个孤立系统,其自发的演化自然就是从有序走向无序;而在儒家的有为看来,情形则有不同。虽然不免失意,但恰如这里孔子所云:如今天下人都和鸟兽一样,自然不可与之为伍谋事,我何尝不晓得个中道理。长沮、桀溺是两位有道隐者,我不是他们的同道又能是谁的同道呢?但正是因为当今天下无道,我才不忍隐居,才会不辞奔劳,凄惶流离,想以我之道去改易天下之无道。若是天下有道,我孔丘也用不着去改易了。——可见,逆“熵增”的天下大势而动,有时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儒家的可贵可敬之处。不过,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以人力胜天工,以有道易无道,不仅是孔子“克己复礼”的动力之源,而且是儒家思想极有价值之所在。

●我明白了,就今天而言,为什么说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呢?其含义,一、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是可能的,但要付出努力和代价;“构建”,就是阻止社会系统“熵增”即不和谐趋势的“努力”和“代价”,相当于给系统注入有序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〇是的。1943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锷(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在“生命是什么?”的演讲中,提出一句名言:“生物以负熵为食。”所谓“负熵”,相当于你所说的“努力”和“代价”,就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抗拒或阻止系统自发走向无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吃饭,就是为了获得“负熵”!

对人类社会来说,追求进步和发展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不止是汗水,有时甚至是鲜血和生命!且看谭嗣同(字复生,1865~1898)的慷慨之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谭嗣同看来,变法流血就是阻止社会退步、民族衰亡的“努力”和“代价”,是追求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高尚的“负熵”。

此外,像“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知识改变命运”、“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等俗谚,说的就是从生命、知识到道德层面的自发熵增及其抗拒法则。

不过,对于“熵增”,有时我们还需要以别样的心情来看过,就如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超然心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想,对于历史情境中的人们来说,并非什么事都可以付之笑谈之中的。

〇说得好!历史是严肃的,历史中的人是有责任的。

回到当前中国,“脑体正挂”恰是社会向未来有序发展的动因和活力,或者说是“负熵”。它要求我们尊重知识生产在成本投入、贡献产出与社会回报之间的有序性,从而鼓励创造,崇尚文明,推进社会进步,实现真正完全的公平与正义。

所以,我们今天的和谐,正是三十多年来的付出——“社会负熵”的结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守成不易,我们当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〇守成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创造,如此,未来才会倍加绚烂,精彩无限!

●谢谢!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人浑身畅快,简直茅塞顿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