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对自然力的利用从热能向机械能的根本大转变,完成了用机器取代人工、人力的生产飞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作为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捷足先登,并“一夜暴富”,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

第一次科技革命

〇近代意义上的科技功能观,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img20

图2-4 哥白尼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通过对古代著作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沿袭了1 500年的托勒密地心说提出批评,进而提出自己的一套见解,反对陈陈相因,教人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从而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是哥白尼革命的重要意义,也是他400多年来备受崇敬的一个原因:“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科学要同知识打交道,通过怀疑才能成功。”[2]

德国诗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则说:

哥白尼地动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比拟。当地是球形被哥伦布证实以后不久,地球宇宙主宰的尊号,亦被剥夺了。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来过。因为若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之歌颂,宗教的故事呢?

从哥白尼日心说开始,经过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的“地下”和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的“天上”等研究,还有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及其倡导的“知识就是力量”,历时一个半世纪,终于由牛顿的大综合完成了16~17世纪史称“近代科学革命”的辉煌时代。

●那,还有与之如影随形的技术革命呢?

〇问得好!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确立了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法论规范。自此以后,自然科学的各门类包括力学之外的物理学,还有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甚至社会科学,都如雨后春笋般在18~19世纪渐次发展起来了。

身处当时科技革命漩涡中心的马克思,深有感触地总结说: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3]

同时,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首先又在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爆发了注定会改变整个人类命运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蒸汽机,是人类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以来,自火的使用之后所获取的最伟大的自然力,机器生产第一次代替手工劳动,人类从此由“农耕时代”迈入“蒸汽时代”。

近代科技革命,使人类第一次真正获得了一种从大自然中攫取财富和力量的“魔法”、“点金石”,人类也第一次品尝到并享受着这种“屡试不爽”的神奇魅力所带来的甜头和快感。而这,是人类憧憬和幻想了千百年、千百次但始终摸不着、抓不住的“水中花”、“镜中月”。

所以,这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是空前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高。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对自然力的利用从热能向机械能的根本大转变,完成了用机器取代人工、人力的生产飞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作为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捷足先登,并“一夜暴富”,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1860年,这个人口仅占世界2%的岛国,工业产量却占到世界的45%,并领有世界1/4的出口额和1/3的进口额,从世界古典文明的边缘一跃而为世界近代文明的中心,成了当时世界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竟多达3 3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比其本土大130多倍,比苏联2 200万的辽阔版图还大半个,是现今国土面积世界第一大国俄罗斯的近2倍,是今天中国国土面积的3个半,殖民地人口达4亿多,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18亿的近1/4,堪称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日不落帝国”!

继英国之后,法、德、美、俄、日等国纷纷利用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当时的科技新成就,渐次而快速地完成了第一次技术革命,西方世界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4]也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形象描述的那样: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您这一说,我仿佛升起一丝“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久违了的感触。没想到,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这样的撼动人心,又是这样的形象直观!

〇说起形象直观,我在这里举一些数据来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蒸汽革命的生产力解放意义:

1770年,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人口是1 500万,其中生产人口是300万。当时技术成就的生产力大约相当于1 200万人的生产力;因此生产力的总额是1 500万。所以生产力和人口的比例是1∶1,而技术成就的生产率和手工劳动生产率的比例是4∶1。而到了1840年,人口没有超过3 000万,其中生产人口是600万,但当时技术成就的生产率已达6.5亿人的生产力,和总人口的比例是22∶1,和手工劳动生产率的比例是108∶1。可见,英国社会中一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在70年间增加了27倍。

1829年,在曼彻斯特36个工厂中有1 088个纺纱工人;到1841年,纺纱工人总共只有448人,可是他们所照管的纱锭却比1829年1 088个工人所照管的还要多53 353个。假定采用手工劳动的数量随着生产能力的发展而相应增长的话,则工人的数量应达1 848人。也就是说,机器的改进使工厂节省了1 100个工人!

●真是不可思议!

〇第一次科技革命,不仅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物质基础,而且根本变革了社会关系,同时更新了人类的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培育了阶级和思想的丰厚土壤。

img21

图2-5 蒸汽机车

看吧,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各种工具机的发明,带动了西方社会纺织、化学、矿冶、煤炭、机器、造船等工业的飞速发展,农业也随之逐步机械化,制造业和加工业取代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被摧毁,社会生产从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形式转变为机器社会化的大生产,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被雇佣劳动化,作为产业工人的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同时,土地贵族和工场主则资产阶级化,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由此土崩瓦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对立的阶级开始登场,资本主义随后在欧美各国取得完全胜利。随着大工业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深入开展,社会两极加速分化,阶级矛盾加剧并日益尖锐化,经常处于被动弱势的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于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主观上喷薄欲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的需要了。[5]

●那么,这场科技革命又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养分呢?

〇经过这场空前深入和广阔的科技革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从17~18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孤立、静止和片面升华为19世纪的联系、发展和全面,特别是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把联系和发展引入到自然科学之中,扫荡了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最典型的例证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物种起源》出版翌年的1860年,马克思就读到了,并写信给恩格斯说:

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可否这样理解,如果没有第一次科技革命,也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物质、阶级和思想的土壤?或者说,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了马克思主义?

〇你的理解很对!

可以说,正是第一次科技革命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反过来,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凸显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科技观,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真是高瞻远瞩啊!

〇是的。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有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后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

这所谓科学力量,不仅指它本身,而且还包括为生产所占有的、甚至已经实现于生产中的科学力量。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简直多极了,我这里也举两例吧: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

〇不错。不过,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技术并非从来就是生产力,而仅仅是近代科技革命以后的事。所以,恩格斯指出:

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改变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马克思则说: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所以,恩格斯说: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