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科考团于2014年在云南省滇池、洱海、北海湿地进行了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有关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水平以及参与湿地保护活动的资料,并且对其调查结果,由现象深入本质进行研究。

◇郑玲玲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北京理工大学生态科考团于2014年在云南省滇池、洱海、北海湿地进行了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调查。通过了解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水平,了解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现状,我们发现了当前公众参与湿地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目前公众湿地知识欠缺,湿地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行为较少。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拟定三点建议:加强湿地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湿地保护社会团体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公管机制。

关键词:生态科考;湿地保护意识;公众;调查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在蓄洪防旱、调节地区气候、防止土壤被侵烛、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总面积为6 594万公顷,占全球湿地总面积的10%,居世界第四。但由于中国湿地保护起步较晚,政策法律不完善,保护资金缺乏,加之人们对湿地的功能认识不足,中国湿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重的威胁。除自然因素外,导致中国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和功能急剧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湿地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政策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科技支撑十分薄弱等。

当前,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不同人群对保护湿地的认识不尽相同,而对湿地的破坏形式也不同。部分政府立足于经济发展,主要倾向于重开发轻保护,例如随意将湿地排干、填埋后用于工程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者局部利益。企业立足于经济利益,一些企业,尤其是小规模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随意向周边或环境水体排放污废水,倾倒、堆放或掩埋生产废弃物或垃圾,造成湿地水体污染。在社区层面上,一些分散村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堆积、倾泻,对周边或下游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立足于个人角度,目前仍有相当一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牧业地区或者捕捞渔业区的居民,随意开垦湿地、挖塘养殖、过度捕捞、超量养殖,加剧了湿地的萎缩和退化。

目前我国的湿地破坏问题非常严重,而针对湿地的系统化保护存在法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科技支撑薄弱等多重困境,仅仅依靠国家的保护不足以缓解人口激增与经济发展造成的湿地破坏问题。因此必须倡导湿地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即群众根据国家环境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湿地保护的制度。湿地保护是公众参与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湿地保护意识不会自发地产生,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地宣传与湿地保护有关的内容,使人们从概念上和认识上不断深入和系统地理解保护湿地的科学内涵。

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水平,了解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现状,从而发现当前公众参与湿地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机制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巨大潜力,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

2.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内容

根据湿地保护意识和参与湿地保护活动的内容,本次调查从公众湿地知识、湿地保护态度、对湿地发展的了解、个人行为参与四个方面进行,问卷编制了17个题目,访谈编制了5个问题,每个题目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反映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水平和参与湿地保护的现状。

2.2 调查对象

公众参与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因此,广义上的公众参与包括一切与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单位、部门、群体和个人。本次生态科考主要走访了云南昆明的滇池湿地、大理洱海湿地以及腾冲北海湿地,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被调查对象主要包含政府部门和普通公民,其中普通民众主要以游客和湿地附近的居民为主。

2.3 调查方法与步骤

本次调查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针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拟定研究课题,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组织研究小组,进行分工协作,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采用两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其一为旅客及湿地周边居民问卷调查,其二为相关政府部门访谈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有关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水平以及参与湿地保护活动的资料,并且对其调查结果,由现象深入本质进行研究。从公众自身湿地保护意识及受其影响的参与行为着手收集资料,筛选典型的材料。

第三阶段:结题时期。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补充,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观点。

3.调查结果分析

3.1 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3.1.1 湿地知识

问卷题目主要包括公众对湿地的了解程度、对湿地作用的了解和对湿地保护法规的了解三个部分。针对公众对湿地的了解情况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调查数据表明了解湿地的概念以及功能的公众比例仅为23%,其中83%的人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主体为公务员、学生以及教师,年龄多为21~35岁。大部分公众对于湿地仅仅大致了解,但并不是特别清楚,19%的公众只听说过湿地,但并不了解其具体含义。而对于湿地的作用,仅有11%的公众正确且全面地认识到湿地的作用主要包含净化水源、调节气候、供给淡水以及为动物提供栖息地。

图5 公众对湿地的了解情况的统计结果

对于当地湿地保护法规的了解情况,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数据表明不了解湿地保护法规的公众比例达34%,大部分公众为一般了解,十分了解的仅占10%。同时仅有71%的公众知道相关部门出台了保护湿地的措施,另外29%的公众认为相关部门并未出台保护湿地的措施。

由此可见,公众对湿地的了解程度不高,对相关湿地保护法规及措施也不甚了解,这表明对湿地保护的宣传覆盖面不广,湿地概念的普及程度不高。

图6 公众对湿地保护法规的了解情况的统计结果

3.1.2 湿地保护态度

公众对于湿地保护的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众对湿地资源处理的态度,二是公众对建设湿地公园、旅游景区的态度,三是公众对商业开发侵占湿地现象的态度。统计结果表明,公众对湿地资源的处理态度的调研中仅有4%的公众认为湿地应该完全保持自然状态,不予开发;同时也有7%的公众认为应该进行经济型旅游开发,先发展再治理;28%的公众认为应该采取保护型旅游开发,边开发边保护,或者进行商品型开发,但只利用湿地的农业资源;55%的公众认为应该对湿地进行农业开发利用,开垦湿地变为农田,或是将之开发为经济作物种植地,带动经济发展,而这55%的人中学历在高中及以上的比例高达77%。由此可见,公众对湿地资源利用的态度主要还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认为湿地资源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

对将天然湿地建设成为湿地公园、旅游景区这一问题的态度,数据结果统计如图7所示。71%的公众持赞成态度,23%的公众不赞成,其余6%的公众认为无所谓。而持赞成态度的公众中有72%的人认为建设湿地公园有利于湿地的保护,其余28%的人则认为建设湿地公园能够增加经济效益。而对于已经开发为湿地公园或旅游景区的湿地保护区,81%的公众认为应该对保护区内每日的游客流量进行控制。由此可见多数公众对于将天然湿地建设为湿地公园、旅游景区是表示赞同的。

对商业开发侵占湿地现象的态度,数据统计如图8所示。31%的公众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表示理解;而56%的公众表示商业开发破坏湿地生态,不能接受,其中82%的人的学历在高中及以上;另有13%的公众认为商业开发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表示支持,而主要的支持群体为农民。由此可见,半数公众在湿地遭受商业侵占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而另有半数公众仍可接受这种破坏性的湿地开发行为。

图7 公众对将天然湿地开发为湿地公园、旅游景区的态度的统计结果

图8 公众对商业开发侵占湿地现象的态度的统计结果

3.2 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现状

对于以保护湿地为主题的活动,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表明仅有22%的公众表示参加过以保护湿地为主题的活动,大多数公众表示并未听闻或参加过以保护湿地为主题的活动,而93%的公众表示自己愿意参加类似活动。由此可见,目前以保护湿地为主题的活动数目较少,同时社会知名度低,并未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在对云南滇池湿地、大理洱海湿地以及腾冲北海湿地的走访中,科考小组对三个湿地的不同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对比,了解了三种模式中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不同形式。昆明滇池湿地多为“四退三还”政策下恢复的湖内湿地、湖滨湿地及河口湿地等,政府拨款种植多种湿地植物,恢复湿地植被,目前有11处湿地以湿地公园的形式免费对外开放,湿地公园的维护费用以连带形式由滇池Ⅲ级区开发商负担,普通民众多以游客身份接触湿地,因此群众参与的湿地保护活动较少。昆明市政府及民间滇池保护协会数年来开展了多种滇池保护宣传活动,如2012年开始举行的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活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艺术公益协会举行的“关注滇池母亲湖,节约保护水资源”活动,滇池治理保护宣传小册子发放等宣传活动。这些活动让公众认识并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中。

云南大理洱海湿地目前仅有少数湿地被建设为湿地公园,以洱海上关罗时江湿地为例,湿地在退耕还湿政策下恢复,罗时江湿地管理公司成立,湿地周边的部分农民以返聘形式参与湿地的管理与维护。目前其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主,尚未开发,在治理达到一定成效后可能进一步进行保护性开发。云南保山腾冲北海湿地同样在退耕还湿政策下恢复,同时有关部门成立北海湿地生态旅游投资公司对北海湿地进行旅游开发,公司职工多为当地居民,他们共同参与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目前北海湿地保护区的宣传与民众参与湿地保护的活动较少,腾冲政府目前正在筹备建设湿地保护建设性工程,其将涉及科研宣教中心以及保护性社区共建等项目。

4.结论与建议

公民湿地保护意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公众的湿地知识比较欠缺,对湿地以及湿地作用的了解程度不高,同时也不清楚相关的湿地保护法规。大多数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行为较少。

4.1 加强湿地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湿地保护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公众湿地保护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保护政策的推广非常重要。要增长公民的湿地知识,提高其湿地保护意识,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湿地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湿地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湿地生态知识,了解湿地保护法规,以及确立正确的湿地保护态度。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可以利用高度发达的视频媒体,给人们传递立体、形象的丰富信息,例如在电视或网络媒体中播放有关湿地保护的公益宣传广告;也可以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并编辑出版大量的宣传保护湿地的书籍、画册、电影以及录像片,它们具有良好的宣传教育功效,有利于促进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可以针对湿地周边居民以及游客等群体,通过宣传标语提醒、宣传手册发放、宣传视频观看等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其普及湿地保护知识,提高其湿地保护意识。

4.2 完善湿地保护社会团体制度

把公众组织起来成立湿地保护社会团体,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学术交流、湿地保护科技推广等湿地保护活动,在促使湿地资源问题的解决、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大都由政府支持、赞助和发动,主要是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科研活动。然而,这些活动一般规模较小、声势不大。因此需要加快制定有关非政府湿地保护社会团体的制度,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民间环保团体参与湿地保护与发展管理的机制和程序。要在法律上规定民间环保团体参加制定有关湿地发展问题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方案和战略的机制和程序;建立民间环保团体参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方案的执行、监督和检查的机制和程序。政府应该鼓励民间环保团体以该组织的名义就湿地保护发展事务,向各级政府部门反映问题、提出批评,向司法机关依法提起环境行政诉讼、环境民事诉讼。另外在湿地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目标责任制、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等环境管理活动中,应该规定民间环保团体参与的环节和程序,听取民声,造福民生。

4.3 建立健全社区公管机制

湿地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在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与周边社区及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对保护区实施管理,照顾其传统的利益,发挥其主人的作用,做到利益公平分享,建立“责、权、利”三者统一的湿地社区共管机制,以保证“社区共管”的实现和功效最大化。共管项目的核心是资源管理,即社区群众与湿地保护区共同制定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计划,选择既有利于保护区资源保护,又有利于群众脱贫致富,并符合当地传统文化的项目。通过湿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规划,建立社区保护区共管组织机构并拟定相应制度,吸引社区村民参与对保护区的管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对村民和游客的湿地保护宣传,促进其形成保护意识,共同保护和管理湿地保护区。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国湿地现状综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2):64-67.

[2]王翀,林慧龙.中国内陆天然湿地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J].草业学报,2012,21(1):262-272.

[3]杨邦杰,姚昌恬,等.中国湿地保护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中国发展,2011,11(1):1-6.

[4]王立龙,陆林.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6):1517-1524.

[5]吴上进,张蕾.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J].兰州学刊,2004,138:195-197.

[6]马洪军,蒋东明.云南省腾冲北海湿地社区共管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3):67-70.

专业术语解释

1.水质分类

依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规定,按地面水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中国地面水分五大类:

(1)Ⅰ类水质标准(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Ⅱ类水质标准(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3)Ⅲ类水质标准(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4)污水类:

①Ⅳ类水质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②Ⅴ类水质标准(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超过Ⅴ类水质标准限值,为劣Ⅴ类(无用脏水)。

(5)参考:

①一类水质: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②二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③三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④四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⑤五类水质: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2.社科类

1)东营湿地的建设模式研究

——以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李鹏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在能流、物流的生态过程中,对外部显示的重要作用,如改善环境,提供产品等。

(2)滨海陆地:滨海陆地是高潮以上至风暴浪所能作用的区域。在此范围内有海蚀崖、沿岸沙堤等,它们大部分时间暴露在海水面以上,只在特大风暴时才被海水淹没,这一地带又称潮上带。

(3)滩涂: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其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露出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4)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宁夏地区湿地建设模式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李跃森)

(1)生态补偿: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2)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术语。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外部性概念的定义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有的经济学家把外部性概念看作经济学文献中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定义: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的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前者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后者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上述两种不同的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这就是作者对外部性的定义。前述两类定义的差别在于考察的角度不同。大多数经济学文献是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来理解的。

(3)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其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线性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英文缩写为“LP”。它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出的最优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4)灵敏度分析:研究与分析一个系统(或模型)的状态或输出变化对系统参数或周围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在最优化方法中经常利用灵敏度分析来研究原始数据不准确或发生变化时最优解的稳定性。通过灵敏度分析还可以决定哪些参数对系统或模型有较大的影响。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它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其他行业当中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6)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也叫问卷调查法、意愿调查评估法、投标博弈法等,它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估方法之一,属于市场技术评估方法,适用于缺乏实际市场和替代市场交换商品的价值评估,它的核心是直接调查咨询人们对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WTP),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NWTP)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

(7)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其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Arthur Cecil,1877—1959)最先提出,故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

3)云南省不同地区湿地建设模式对比(高静)

(1)浮毯型湿地:北海为天然的常年性沼泽湿地,水面覆盖着巨大的草排,最厚可达2米,为全国罕见,而“浮毯”沼泽则是由火山喷发漂浮在湖面的火山灰及其丰富的有机物质形成的基质构成的,适合草本沼泽植物的生长,其发达的根系和丰富的腐殖基质共同构成了多种草本植物生存的“浮岛”,形成“浮毯”型沼泽草甸。

(2)生态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健康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若将生态安全与保障程度相联系,生态安全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其广义上指防止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3)环境容量:又称环境负载容量、地球环境承载容量或负荷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环境容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后者是指某一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能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东营市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王田莹)

(1)生态旅游:它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的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2)黄蓝战略:黄蓝两大战略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两大国家级战略,对山东省今后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成为“十二五”规划期间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3)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4)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中具有特殊含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它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后将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生态道德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它必须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第二,它的规定性必须体现一定的社会整体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显示人们认识和掌握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第三,它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并能时时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

5)宁夏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李巍)

(1)洄游:这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它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通过洄游,鱼类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的各重要生命活动。

(2)环境伦理:指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和善意和解的紧密相关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3)生态旅游者:指生态旅游中的人,即不破坏大自然,完全融入自然生态中体验大自然的生存形态的人。

(4)外来物种入侵:在生物学上,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的、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6)云南腾冲县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分析(苏阔)

(1)因地制宜: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干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

(2)径流面积:其针对某一断面而言,指降水汇流过程所产生的径流汇流至某一断面的汇水面积的总和。

(3)维管束植物:维管束植物是植物的一个类群。维管束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叶和幼茎等器官中,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维管束彼此交织连接,构成初生植物体输导水分、无机盐及有机物质的一种输导系统——维管系统,并兼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有时也将维管束的有无作为划分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界限,故维管束植物亦可称为“高等植物”。但通常高等植物还包括“苔藓植物”。

7)城镇化建设对山东东营湿地的影响(宋帅)

(1)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由农业(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第四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生物多样性:其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其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其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4)盐碱地:其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

(5)荻:为禾本科,芒属,俗称荻草、荻子、霸土剑、巴茅、巴茅根、大白穗草、大茅根、岗柴,系多年生草本水陆两生植物。荻是一种多用途草类,可以用于环境保护、景观营造、生物能源、制浆造纸、代替木材和塑料制品、纺织、制药。

(6)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

8)宁夏地区湿地建设政策对湿地发展影响的探讨(周续源)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行政区划:简称“政区”,指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历史传统、民族分布、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3)小气候:指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局部地区的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所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9)山东东营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国外湿地对比(周艺函)

社区参与: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或事务的过程。

10)中美湿地比较:以宁夏湿地与佛罗里达大沼泽地湿地为例(陈海波)

(1)大沼泽地:亦译作“埃弗格莱兹”,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亚热带克拉莎草沼泽地区,是一条最宽处达80千米,但一般深不到0.3米的“草河”,面积超过11 100平方千米。河水经由该地区向南缓慢地流到与西南部墨西哥湾和南部佛罗里达湾相连的红树林沼泽。沼泽地向东延伸到包括迈阿密都会区在内的狭窄沙洲附近,向西与大赛普里斯沼泽汇流。大沼泽地的英文名“Everglades”是佛罗里达州独有的名称。“glade”指森林中长满草的开阔地或者潮湿的沼泽地,“ever”可能是用来形容当地的沼泽地区一望无际。

11)云南北海湿地建设情况与国外湿地的对比(曲洋艺)

(1)地表径流补给: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

12)东营市湿地建设成果研究(杨杰)

(1)咸水:与淡水相对,指溶解有较多氯化钠(通常同时还有其他盐类物质)的水,主要包括海水和一部分湖泊(咸水湖)的水。

(2)微咸水:一般来讲,凡是地表土壤存在盐渍化现象的地区,其地下水,甚至由地表径流汇集的坑塘、洼淀积水大都是咸水或微咸水。

(3)矿化度:水的矿化度又叫作水的含盐量,是表示水中所含盐类的数量。由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一般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水的矿化度也可以表示为水中各种阳离子的量和阴离子的量的和。

13)宁夏地区沙漠治理新思路(吴思)

(1)麦草方格:顾名思义是将废弃的麦草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铁锹轧进沙中,留麦草的1/3或一半自然竖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的根部,使麦草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

(2)固沙植物:指能固定沙土的植物。

(3)流沙固定:用机械的、生物的及化学的方法减少风沙流,使流动沙丘停止移动。

(4)高立式拦沙网:在输沙量较大的地区,用高秆作物编成笆块钉在木桩上制成阻沙栅栏。

(5)流动沙丘:根据沙丘的移动性所划分的沙丘类型之一,流动沙丘的地表植被稀少,可在风力的作用下顺风向移动。

14)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以云南湿地为例(郑玲玲)

公众参与:从狭义上讲,公众参与即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举活动,即由公众参与选出代议制机构及人员的过程,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从广义上讲,公众参与除了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外,还必须包括所有关心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的人的参与,要有推动决策过程的行动。在实际的活动中,其泛指普通民众作为主体参与、推动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