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冲击力的传递

冲击力的传递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这里总结了冲击力及冲击过程的运动规则。列奥纳多·达·芬奇饶有兴致地解释了速度变化的成因。列奥纳多·达·芬奇继承了“重力是将密度大的物体吸引到宇宙中心”的概念。土地,作为最重的物质,在地球的中心。达·芬奇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

大英图书馆说明

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这里总结了冲击力及冲击过程的运动规则。这一页以水流下山的各种原理开始,其中有一段上附有图示来讨论在跷跷板上平衡的两个人的相互牵制。当其中一个人试图跳起,两人均发现需要相互配合。一个人要蹲下跳起,必须由另外一个人配合推进。

这就为平衡力的改变和平衡研究引入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问题:(如瀑布中一样)水在下落的过程中是如何运动的?向山下流动的水的逻辑终点在哪里?列奥纳多·达·芬奇饶有兴致地解释了速度变化的成因。通过对复杂运动的研究,他确定了亚里士多德理论存在的问题。下落的水速度改变,是由两个简单运动的合成造成的:下降的水流和重力的牵引。他解释了这一复杂运动的几个方面,包括水在流下的过程中水重力增加,以及因水流速度增加而产生的水流宽度改变。要理解这一相互作用,首先他要观察相互间的影响,然后总结出所涉及的理论。

他解释说,水重力加速度的增加是因重力累加的结果。但是他理解的重力和我们现在的理解不同。列奥纳多·达·芬奇继承了“重力是将密度大的物体吸引到宇宙中心”的概念。这个概念同“四大元素各自具有自己的高度或者空间范围”密不可分。土地,作为最重的物质,在地球的中心。这个核心周围围绕着水层,然后是空气,再接着是火——这些元素构成了地上的世界。

达·芬奇设计的巨型弓弩

惯性原理

达·芬奇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达·芬奇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

在这一篇手稿当中,达·芬奇试图推翻“空气推进子弹向前运行”,提出“在运动物体中,当原动力脱离开现在仍运动的物体,现在运动的物体便具有了原动力的力,而原动力则完全被剥夺了这种力”,触及惯性原理的本质。

八 关于大洪水及海生贝类化石

如果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在意大利边境远离大海的高山上所看到的贝壳,是大洪水泛滥时沉淀而来的,那么我的答案是,假如真像《圣经》中所写的那样——曾经有人测量出大洪水比最高的山还要高出七层楼高——而海贝一般生长在海边,海边巨石嶙峋,层层堆积,海贝就静静地躺在石缝之间,它们相互之间距离并不远。最远的海贝离整个贝群也近在咫尺,所有的海贝待在同一高度,一层压着一层。

也许还有人认为,这些海贝生长在海边是它们的天性使然,而随着大海海面的升高,海贝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海水的升高而迁徙到最高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的答案是,当离开海水,海贝是一种移动速度不会超过蜗牛的生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慢。虽然海贝不会游泳,但却可以在沙子里开出一条沟,借助这条沟的两边来支撑着身体移动,一天中移动的距离在3~4布拉乔奥;然而以这样的速度,在40天内不可能从亚得里亚海到达远在250英里之外伦巴第的孟菲拉多——这么说来,那个年代的海贝保持了搬迁的历史记录。有人或许认为是海浪将那些贝类冲到了那里,但是海贝不可能只因为重量小这么个缘故便被冲走,毕竟它们是紧紧贴在石头上的。所以即便不认同我的看法,无论如何也得承认:这些海贝一直生长在最高的山顶之上,在群山封闭的湖泊之中,比如拉里奥湖、科莫湖及马焦雷湖,还有费埃索湖、佩鲁贾湖,等等。

相互贯通的大海海水形成了水圈,形成了宇宙中心的表面。这个中心为宇宙中心,而不是其重力中心,因为很多地方有的特别深,有的特别浅。因此,水层的厚度不一,重量也不统一。但是仅就“物体位置越高,距离宇宙的中心距离越远”而言,那么未处于运动中的水层表面,不可能在某一地点一边比另一边高,因为“地处高处的水一般会自行流向较低的地方,并将其灌满”。

假如如《圣经》所记载,大洪水越过了我们所在半球的高山,那么毫无疑问,洪水使我们所居住地方的重力超过了四极的重力。结果,使得我们居住的半球比起原来,越来越靠近宇宙的中心,而对面的半球却更加远离了这一中心。从这一点出发,假如这边半球没有获得这样的重力,上述被大洪水淹没的地方应该比《圣经》上所记载的还要大很多。

如果有人认为海浪携带的贝类都是死掉的空壳,我的答案是,发现死海贝的地方距离活海贝生存的地方并不远。而且在这些大山中,可以看到曾经活着的海贝。正如所看到的贝壳成双成对、并行排列,从目前看,它们没有任何提前死亡的迹象。在稍高的地方,所有死去的海贝都与曾经被海浪冲刷磨损的壳分离,并将这些壳丢弃在那里。在接近河流入海口的地方,河道较深。像阿诺河,从冈佛历纳下落到鲁波山附近,那里有砾石堆积,依然可以看到这些海贝黏结在一起。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跟有着不同颜色、不同硬度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凝固在一起,形成巨石。

再向稍微远处,那儿河流转向佛罗伦萨城堡,凝固的沙子变成了石灰石。在石灰石的下方,曾经是贝类生活过的沉淀下来的淤泥。当湍急的阿诺河水匆匆忙忙地流入大海,这一地带被层层抬升,久而久之,海床也被抬升了起来。这就使得这些海贝形成了一层一层的姿态——这些可以从阿诺河冲开的位于克莱·岗佐理的断层中看到。河水冲掉了这一断层的底部,在这一断层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淡蓝色淤泥沉淀中的一层层的贝壳,还可以看到来自大海的各种生物。

因为水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不断流出,我们所在的半球因为水流流出而变得越来越轻,地面比起以前也越来越高;因为越来越多的水从这边的半球流出,转移到对面的半球,增加了对面半球的重量,使这边的半球变得越来越高。假如大洪水那湍急的水流携带着贝类,这些贝类应该在泥土中相互混杂,一个一个独立存在,而不应该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在一层层泥土中按照固定的顺序排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