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进化学原始细胞

生物进化学原始细胞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普遍认为,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化学的过程。这样看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应该在45~35亿年前之间。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溶液和核酸溶液,合在一起时,可形成团聚体小滴,这就是多分子体系,具有一定的生命现象。多分子体系和原始生命的生长、繁殖,是非常容易被理解的。自养生命的出现,与卟啉有关。而有氧呼吸生物的产生,是生命演化的一大飞跃。在生命的起源之中,真核细胞的起源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生命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人类最富有挑战性的思考之一。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自生论”,认为生命是从非生命物质中直接而快速产生出来的。如汗水产生虱子,潮湿的土壤产生青蛙。有人甚至发明了一个创造老鼠的方法:将麦子与汗湿的衬衣一同放进一个容器中,发酵21天,就会有老鼠被创造出来。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第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腐肉生蛆”的错误。但之后,显微镜的使用发现了微生物,使“自生论”起死回生。干净的肉汤里面出现的微生物,难道不是自己直接而快速地产生出来的吗?但巴斯德(1822—1895年)很快就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煮沸的肉汤可以长久保存,只要它不与外界的空气或灰尘相接触。现在普遍认为,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化学的过程。

200亿年以前,没有时间、空间;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地球形成;35亿年前,有生命的化石记录。这样看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应该在45~35亿年前之间。虽然人类无法回到过去进行实地调查,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和客观现象来推测曾经发生的事实。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米勒(S.Miller)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他设计了一套简单的装置,在烧瓶中放入甲烷、氨和氢等,并给予放电。他如期收获到了他希望的结果——有机物。1969年9月,一块陨石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人们从碎片成分分析中,也找到了氨基酸、嘧啶、脂酸等。这说明,从无机小分子“自然地”生成有机小分子是完全可能的。设想原始的地球,应该富有甲烷、氨、硫化氢、氰化氢、水蒸气等小分子无机物,通过闪电、紫外线、光和热的作用,完全有可能合成一些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类等。

有了有机小分子物质,生物大分子的出现也就有了可能。美国福克斯(F.Fox)试验证实:将氨基酸混合物倾倒在160~200℃的热砂或黏土上,随着水分的蒸发,氨基酸可以浓缩并化合生成类蛋白质分子。后来有人将氢氰酸和氨加热,也得到了类似于肽的化合物;而将单核苷酸加热,则得到了多聚磷脂酸和多核苷酸。可以想象,在原始海洋的岸边、岩石、黏土的表层或像湖泊样的小水体中,会有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沉积,吸收能量,通过聚合方式生成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溶液和核酸溶液,合在一起时,可形成团聚体小滴,这就是多分子体系,具有一定的生命现象。人们将白明胶(蛋白质)和阿拉伯胶(多糖)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得到团聚体小滴。这种多分子体系有这样的特点:直径为1~500μm;能够稳定存在几小时至几周;外周增厚,呈膜状结构,与周围水液有明显界限;具有原始的代谢特征;可以增长和繁殖。福克斯通过将类蛋白进行加热,得到了一种微球体多分子体系。它具有这样的特征:直径为1~2μm(相当于细菌大小);可吸纳周围环境的脂类,并形成膜状结构;膜表现选择透性,反映渗透压的变化;能够吸纳周围环境中蛋白质分子,因而可增长和“繁殖”。

一旦多分子体系具有了脂双层膜围成的与周围环境隔开的含水囊泡,囊泡内有多种核酸、蛋白质、糖类大分子,其就能选择性地从周围环境中吸纳“食物”,能够利用“食物”的分解,复制自身一部分起核心作用的大分子,当囊泡因大分子增多而能够“生长”和“繁殖”,则可以认为,原始生命已经诞生。原始祖细胞类似于今天小的支原体。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其外围是细胞膜,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只含DNA、RNA和多种蛋白质。它除了可以在细胞中寄生外,也能在无细胞系统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体积相当于病毒大小,为细菌的1/1000,直径约为0.1μm。

多分子体系和原始生命的生长、繁殖,是非常容易被理解的。当外界物质不断进入到体系内部的时候,这个体系自然就会出现增大、生长的现象。当这个体系表面的张力无法维持越来越大的体积的时候,自然就产生分裂,表现为“繁殖”。生命在它起源的时候,就注定了死亡新生的共存。当一个旧的体系或个体分裂成新的体系或个体的时候,旧的死去、新的诞生。

自养生命的出现,与卟啉有关。卟啉是一类由四个吡咯类亚基互连而形成的大分子杂环化合物。卟啉环有26个π电子,是一个高度共轭的体系,并因此显深色。许多卟啉以与金属离子配合的形式存在,如与镁配位的叶绿素和与铁配位的血红素。叶绿素上面的共轭结构能够吸收光子,并将光能转变为电子能。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将能量释放出来,催动一系列化学反应,这就是光合作用。有了光合作用,大气中就有了氧,地球就不复是还原性环境;有了光合作用,大气中就有了臭氧层,地球就能够受到必要的保护。而有氧呼吸生物的产生,是生命演化的一大飞跃。有氧呼吸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物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效率,也给生命世界带来了大繁荣。多细胞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开始出现,并踏上漫长的演化征途。

在生命的起源之中,真核细胞的起源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渐进说认为,原始的厌氧原核细胞,通过细胞膜的多重内褶,形成核膜、内质网和其他的细胞器,进而发展成为真核细胞。1970年,Lynn Margulis出版了《真核细胞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内共生学说。他认为,原始的厌氧原核细胞吞噬了一些需氧菌,并与之形成了共生关系,被吞噬的需氧菌逐渐演变为细胞器,细菌演变为线粒体,蓝藻演变为叶绿体,如此等等。

在生命的起源之中,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变又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无法进行单细胞生成多细胞的实验,但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团藻(绿藻的一种)。这种生物类型可以是单细胞的,叫作衣藻。许多衣藻(约500~50000)可以集合在一起,联合成结构上疏松的群体。群体细胞在生理上开始有分工,但彼此分开,仍然可以独立生活。在动物界,有人发现,将原始的多细胞海绵动物振荡,能够将其体细胞分开。而静置一段时间,这些分开的细胞又能够重新复原,组装成生物个体。多细胞生物与单细胞生物相比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细胞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并形成组织、器官,乃至系统。

人类探究生命起源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关注人类生存的地球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将目标对准浩瀚的太空。有关天外胚种的论调,不时能够看到。事实上,从星际分子的发现、陨石成分的分析来看,地球以外确实存在着有机物,当然也就有存在生命的可能。不过这不能证明地球上的生命就是来自天外的。但无论生命是来自天外,还是来自地球本身,生命总是从无生命的物质经过化学演化而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