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建各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8家,其中省级以上10家。获批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创业投资日趋活跃,科技金融被赋予新内涵。全市范围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总数超过1 500家。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行业和区域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双试点城市。

自2010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以来,青岛市科技工作抢抓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完善城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城市自主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先后获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一批试点示范,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的城市。

(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与国家深海潜水器基地等重大平台建成投入运行。与中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形成“2所、7基地、1中心”发展格局。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航天科工、中船重工等一批高校、央企研发园区启动建设。惠普、日东株式会社等国际知名公司在青岛设立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目前,全市现有公办普通本科高校7所,国家驻青科研机构19家,省属科研机构6家;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近800家,其中,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达8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6家。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5万人,共有两院院士27人、外聘院士33人,R&D活动人员67 503人。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高速列车、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拥有国家企业重点(工程)实验室1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基地324家。组建各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8家,其中省级以上10家。高新技术企业7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 309家。企业R&D投入192.48亿元,占全社会的79%。有65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了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562项,拥有64个中国驰名商标、69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世界名牌产品。

(三)科技投入体系日趋完善

建立了科技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和市场选择项目机制,调整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和创新投入方式,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2014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244.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81%,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120亿元和0.61个百分点。获批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创业投资日趋活跃,科技金融被赋予新内涵。在全国首创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青岛模式”,组建9支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累计为35家初创型企业投资1.9亿元。建立13个风险补偿金池,累计为近200家企业提供组合贷款26亿元。

(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抢占产业制高点,着力培育海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等新兴产业。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 019.2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 618.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0.73%。获批海洋新材料、机器人、橡胶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石墨烯、海洋生物医药等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 000辆,建成充换电站点百余个,充电终端9 000个,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与发展。

(五)科技服务初显成效

科技服务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不断涌现科技服务新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业体系。目前,全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科技服务业总规模达到450亿元。全市范围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总数超过1 500家。2014年技术合同交易额62.5亿元,全市孵化器建设面积达1 100万平方米,投用使用560万平方米,市级孵化器超过90家,入驻企业4 091家,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行业和区域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

(六)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双试点城市。推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全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办公室,加强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能力。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 《关于实施“千帆计划”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等30多项科技政策,为优化创新环境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大力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当然,青岛市科技创新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不高等,科技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管理方式与快速增长的科研资金和日益复杂的科技创新活动还不相适应,政策环境与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