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些实验中,最著名的是迈克尔孙和莫雷在1887年所做的一个实验。迈克尔孙莫雷实验使用一台如图3-2所示的仪器进行。在进行实验时,迈克尔孙和莫雷将仪器放置得使BE线几乎平行于地球在其轨道上运动的方向。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结果令人极其费解和不安。因此,如果仪器以刚才描述的方式收缩,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根本没有给出任何效应。


3-3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人们多次尝试确定地球通过假想的“以太”运动时的绝对速度,这种“以太”被想象成充满整个空间。在这些实验中,最著名的是迈克尔孙和莫雷在1887年所做的一个实验。18年之后,该实验的否定的结果才最终由爱因斯坦做出了解释。



图3-2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示意图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使用一台如图3-2所示的仪器进行。这台仪器基本上由一个光源A、一块部分镀银的玻璃板B和两块镜子C和E组成,所有部件都安装在一块坚固的底座上。两块镜子被安装在与B等距离L的位置。玻璃板B将入射的光束分开成两束,而这两束被分开的光束在相互垂直的方向继续射向两面镜子,在那里,它们被反射回B处。在返回到B时,这两束光作为叠加光束D和F重新结合起来。假如光从B传播到E的来回时间与从B传播到C的来回时间相等,那么,出来的光束D和F的相位就会相同,而光强就会相互加强,但是,如果这两个时间稍微不同,这两束光就会有微小的相位差,结果就会产生干涉现象。如果这台仪器“静止”在以太中,那么,这两个时间就应该正好相等,但是,如果仪器以速度u朝右方运动,这两个时间就会存在差异。让我们看一看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先计算光从B传播到E并返回所需要的时间。令光从玻璃板B传播到镜子E的时间是t1,而返回的时间是t2。现在,在光从B传播到镜子这段时间内,仪器运动了一段距离ut1,因此,光波必须以速度c穿越一段距离L+ut1。我们也可以用ct1表示这段距离,由此得到



(从光波相对于仪器的速度是c-u这个观点来看,上述结果也是明显的,因此,时间就是长度L被c-u除。)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t2。在这段时间内,玻璃板B前进了一段距离ut2,因此,光波的回程距离是L-ut2。于是得到



结果,总的时间就是



为了便于今后对时间做比较,我们将这个式子写成



第二个计算是光波从B传播到镜子C的时间t3。与前面一样,在t3时间内,镜子C向右运动了一段距离ut3到达位置C';与此同时,光波沿着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传播了一段距离ct3,这个距离是BC'。对于这个直角三角形我们有



或者



由此得到



对于从C'返回的路程,从示意图的对称性可以看出,距离是一样的;因此,回程的时间也是一样的,而总的时间是2t3。稍微将公式的形式重新整理一下就能够写出



我们现在能够比较两束光所耗费的时间了。表达式(3.4)和(3.5)的分子是相等的,它们表示假定仪器不动时要花费的时间。在分母中,除非u的大小与c差不多,否则u2/c2项将会很小。分母表示由仪器的运动引起的时间上的修正。看到了吧,这些修正并不相等——尽管两块镜子到B是等距离的,传播到C并返回的时间也要比传播到E并返回的时间稍微短一些,而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要精确地测量这个差别。


这里出现了一个不太重要的技术性的问题——假设两段长度L不精确地相等会怎样?事实上,我们肯定不能使它们完全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将仪器转过90°,使BC沿着运动的方向而BE垂直于运动的方向就行了。这样,长度上任何微小的差异就变得不重要了,而我们要寻找的就是,当我们转动仪器时干涉条纹的移动。


在进行实验时,迈克尔孙和莫雷将仪器放置得使BE线(在白天和夜晚的某些时候)几乎平行于地球在其轨道上运动的方向。这个轨道速度大约是每秒18英里(1英里约为1.609千米),而在白天或者夜晚的某个时刻以及在一年之中的某段时间,任何“以太漂移”都应该至少是这个数值。这台仪器的灵敏度足以观测到这种效应,但是,并没有观察到任何时间上的差异——地球通过以太的速度没能被探测到。实验的结果是零。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结果令人极其费解和不安。寻求一个绝地逢生的方法的第一个富有成效的观念由洛伦兹提出。他指出,当物体运动时会收缩,收缩只是在运动的方向上发生。他还提出,如果一个物体静止时的长度是L0,那么,当它以速度u平行于其长度方向运动时,新的长度由下式给出



我们把这个长度叫做L‖(L平行)。当把这个修正用到迈克尔孙莫雷干涉仪时,从B到C的距离不改变,但是,从B到E的距离缩短到L/1-u2/c2。因此,公式(3.5)不变,但是,公式(3.4)中的L就必须按照公式(3.6)而改变。当做了这些改变后,我们就得到



把这个结果与公式(3.5)做比较,我们就看到t1+t2=2t3。因此,如果仪器以刚才描述的方式收缩,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根本没有给出任何效应。虽然收缩假设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的否定结果,但却遭到人们的非议,认为它只是专门为了把困难解释过去而发明出来的,而且太不自然了。然而,在寻找以太风的许多其他实验中,出现了类似的困难,直到最后才发现,这似乎是大自然阻挠人类的“阴谋”,它通过引入某些新的现象来破坏它认为有可能测出u的各种现象。


人们最终认识到,正如彭加勒指出的那样,整个阴谋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条定律!彭加勒接着提出,存在这样一条自然定律,即不可能通过任何实验找到以太风;也就是说,不可能确定绝对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