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升级成博士生后的日常

升级成博士生后的日常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在 UCL 脑科学学院下的听觉研究所 Ear Institute 读听觉神经科学的博士二年级。我有两个博士导师,一导 Maria Chait,是听觉认知神经方面的副教授。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第一期知乎 Live「有趣的感官:听觉」。博士的日常是非常枯燥的,而且读博士和在公司工作不一样,我们没有下班时间这么一说。除了待在实验室的日常以外,我也常出门开会。另外,因为我的博士项目是由日本电信电话公司资助的,所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日本进行学术访问。


升级成博士生后的日常


现在(2016 年 12 月),我在 UCL 科学学院下的听觉研究所 Ear Institute 读听觉神经科学的博士二年级(2015.1~2018.1)。


我有两个博士导师,一导 Maria Chait,是听觉认知神经方面的副教授。我们实验室这两年人数变动比较大,有好几个师兄师姐刚刚毕业,当下有两个博士后、八个博士生(其中有三位是和其他实验室共同培养的)、五个研究生以及两个本科生。此外,还有 1 个从日本来访问的学者。我们实验室主要感兴趣的方向是人类听觉注意力,通过脑磁图(MEG)、脑电图(EEG)、功能性核磁共振和眼动仪来研究人类的听觉皮层。我的二导 Fred Dick,是 UCL-Birckbeck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中心的主任。其实他原本是个专业小提琴手,成为一个脑成像专家也是个曲折精彩的过程。


两位导师都对我非常好,在学术上真的像父母一样,生活中也非常亲近,除了常常一起出去吃晚饭,偶尔我还会和一导一起散步去接她的小孩(其实是因为她太忙了,没时间和我开会,接小孩的路上我正好可以汇报工作)。我还成功怂恿导师买了足底按摩器,这样来参加我们实验的被试者,在等待安装脑电图设备时就可以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在此之前我也有过很好的导师,但我从未想过我会和这两个导师处得这么好——我们相处的日常很多都能拿出来虐狗。这么说吧,我的医疗紧急联系人那一栏上甚至填的不是我先生,而是我的导师。因为和导师们相处得太完美,被问到「和导师相处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我只能一脸懵逼。


我主要研究人类大脑是如何「听」的。我们都知道听觉非常重要。没有它,我们没法欣赏音乐、无法有效地用语言交流。但有趣的是,这个感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感很低,这大概是因为最好的设计就是让我们感受不到设计。


我的研究主题非常抽象,不太好用一两句话来解释。简单地来说,我在研究大脑是如何从复杂、快速、随机的声音中提取信息的。在博士期间,我主要使用脑电图、脑磁图、功能性核磁共振、眼动仪以及一个机器学习的计算机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


由于这个研究问题比较复杂,研究的方法也很繁杂,所以我基本上都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由于我的所有工作都还未发表,这里就不详述了。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我的第一期知乎 Live「有趣的感官:听觉」。


因为我本科就在现在所在的研究所实习,所以除了不用再上课和考试,外部环境变化其实不大。虽说如此,我的生活却和本科阶段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学习过程来看,过去两年自行吸取的知识量大大超过了以前的总和,吸取知识的方式也从阅读教科书变成直接看论文;阅读的态度也从「这个可能要考,我得背下来」变成「这个论文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如果是我,还要怎样怎样改进」。虽然论文没有尽头,有时遇到晦涩难懂或是狗屁不通的论文恨不得自挂东南枝,但当看到优美的论文时,也会有种拍桌大喊三声好的爽快感。因为没有考试,学习就不能只是为了能够回答问题,而是得以「超越前人的工作」为前提条件。所以没懂就是没懂,任何侥幸心理都无法存活。这种学习过程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实际和踏实。


虽然只有博士二年级,但过去这两年真的非常精彩,也是我这 24 年来最开心的两年。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工作。」——真的一点都不夸张。要说工作到底做了什么,也挺枯燥的,看论文、构思新实验、做实验、写报告和写综述总结等等。博士的日常是非常枯燥的,而且读博士和在公司工作不一样,我们没有下班时间这么一说。但这单调的日子却充满了魔性,让我痛并快乐着,在和导师相互伤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乐此不疲。


我一般早上 10 点到办公室,工作到晚上 10 点左右。这也导致开始读博后,我就不太愿意出去社交,感觉和人聊天实在是太费时间了,每次都魂不守舍,一边聊有的没的一边在想一会儿回去还可以试试另一个方法。除了工作日,大多数周末我也会去研究所工作。(这当然并不是导师要求的,其实在英国大学让学生超过时间还留在办公室是一件政治不正确的举动。)


这两年有意思的好玩儿的事情非常多,但我每每想到这里就按捺不住想停止写作,快点回去工作。



图 27:我的工作区。我们办公室每个人都有一个瑜伽球,所以这个房间又有个昵称叫 Ball Room。在英文里 ballroom 有「舞厅」的意思。座位的左侧窗外就是国王十字车站门口的主干道。实验室到国王十字车站仅五分钟路程。


除了待在实验室的日常以外,我也常出门开会。过去一年,我已经参加了三场英国国内的会议,以及一场德国的、一场美国的和一场日本的。开会是最令人激动的一项学术活动,虽然很紧张、很疲惫,但每天都能见到各种业内的大牛。见到学术偶像时的脑残粉心情,真是难以描述。特别是像我这种感觉比较冷门的领域,在会场上看到几千个和自己的工作密切相关的同行,有种上战场的豪情。但一般去参加这样的会议都非常疲倦,去会议前的半个月基本上都是在燃烧生命的连续熬夜的状态下度过。去年九月在一个重要会议前,我甚至在研究所连住了三个晚上(有浴室不用担心),所以我在研究所里有拖鞋、全套的洗漱用品、床上用品。


另外,因为我的博士项目是由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资助的,所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日本进行学术访问。虽然在日本的两个多月,好吃好玩的日子过得太美好,研究所旁边就有天然温泉,办公室还提供专业按摩(折算下来半个小时 30 块人民币),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简直可以说是科研天堂,在硬件上英国任何一个神经科学研究所都没法比。但我还是非常想念 UCL,总体感觉是我们在伦敦的实验室的日常学术气氛更紧张也更 inspiring。


虽然我还有 1 年才博士毕业,还没有体验痛苦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但我可以说,迄今为止,读博士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好的决定。在过去这两年,我自己都能感觉到,博士的学习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更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我愿意全力努力的目标。我想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我运气很好,遇到了很合拍的导师们。


总的来说,在 UCL 读神经科学的这么几年里,我眼中的 UCL 就是这样的:


从学术上来讲,有辉煌的历史,当下也有非常宽松自由活跃的学术环境。从本地或欧洲学生圈子来讲,学生水平非常高。


从师资来看,从质量和数量来讲,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好的大学之一。


从生活来讲,虽然东京、纽约、上海我都很喜欢,但伦敦是我最喜欢的大都市,没有之一。


的确 UCL 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对 UCL 是我的母校这一点非常非常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