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款吃喝的古老纪律(古代的招待餐标准)

公款吃喝的古老纪律(古代的招待餐标准)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公款吃喝的现象,因为立场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可见,驿站是古代政府规定的接待场所。接待时,根据官员的级别,饮食的标准也有不同。自汉代以来,随着行政机构的扩充,各级公务往来不断增多,也渐渐滋生出公款吃喝的风气。满汉全席用料华贵,菜点繁多,入席品种多达200多种,这种隆重的礼仪被袁枚讥讽为“耳餐”、“目食”。随着官场吃喝奢靡之风的盛行,引发了全社会的争相效仿。

对于公款吃喝的现象,因为立场不同,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有些官员抱着无所谓和侥幸的心理认为,他们一不贪污,二不受贿,吃点喝点算不了什么。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仍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屡禁不止,这似乎已成了中国特有的积重难返的痼疾。

这股不正之风,造成每年数千亿的浪费,不仅“吃坏了党风喝坏了胃”,也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指责,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大。

俗话说,需求决定存在,在古代的官场接待中,很早也就有了公款吃喝的潜规则。

最早的公务接待大概出现在商朝,当时设有“宾”,专管宾客接待。春秋时设“典客”,配以“馆舍”、“驿站”等。可见,驿站是古代政府规定的接待场所。实际操作起来,应该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并不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地方。

汉代时,有了官员接待方面的制度。官员外出执行公务的时候,一般在驿站接待,接待的标准也都有明确规定。接待时,根据官员的级别,饮食的标准也有不同。级别高一点的可以有酒有肉,而级别低一点的就只有少许肉,而且不能喝酒。在当时来说,这些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

自汉代以来,随着行政机构的扩充,各级公务往来不断增多,也渐渐滋生出公款吃喝的风气。公元4世纪初,当时任职东晋郡主薄的虞预曾发出尖锐的批评,“自顷长吏轻多去来,送故迎新,交错道路。受迎者惟恐船马之不多,见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穷奢竭费谓之忠义,省烦从简呼为薄俗”。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场也不乏名目繁多的迎来送往。

不少时候,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也经常带头破坏驿站的接待制度。如明朝正德皇帝的几次南巡,游玩寻乐,耗费巨大,还让沿途的驿站给他准备美女,以方便他随时寻欢作乐。这样奢侈的巡游显然不是实际工作的需要。权力一旦失去了约束,必然会导致腐败。高踞社会顶端的皇帝,对物欲的疯狂追求和对驿站制度的破坏,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引发了官场奢侈之风和送礼之风的兴起,政府的清廉和行政效率消失殆尽。

讲排场,搞铺张,穷奢极欲,是古代公务接待公款吃喝经常有的现象。

比如,明朝招待官员和吃饭送礼,对基层的地方官来说,一直都是很沉重的负担。海瑞当浙江淳安知县时,有一次,接待总督的公子,用了相当于我们现在150元的标准,结果是公子大怒,把具体招待的衙役给吊了起来。虽然,对于接待的标准,当时的朝廷也有明文规定,但各地基层政府不但不严格执行,反而在相互攀比中不断升高。很多时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的制度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好的执行。

当时,明朝的地方官员没有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报销制度,而且,就算是一县之长,忙活一年也只有几十两银子,就是自己不吃饭,也接待不了几次。繁重的公款吃喝和招待费用,地方官就只能自己掏腰包找门路了。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当有高级官员去地方上执行公务时,这些地方官为了自己的前程,宁愿敲诈百姓,横征暴敛,也要挖空心思侍候好他们。古代宴请的接待规格并不低于现在的豪华奢侈的“黄金宴”之类,那是官员们有“面子”的象征。比如,兴起于清代乾隆时期的满汉全席,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席”,对后代影响很是深远,袁枚称它是“官场之菜”,专门用来伺候“上司入境”。

满汉全席用料华贵,菜点繁多,入席品种多达200多种,这种隆重的礼仪被袁枚讥讽为“耳餐”、“目食”。《随园食单》上写,“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随着官场吃喝奢靡之风的盛行,引发了全社会的争相效仿。近几年,在不少地方实行了对村委一级的“零接待”制度,也就是,上级和其他单位到村委这样的基层检查工作时,就餐费用自理。也许,这个方法对刹住公款吃喝的风气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