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老干部的退休生活(古代的养老法规)

古代老干部的退休生活(古代的养老法规)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来,古代的退休制度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不过用的最普遍的还是“致仕”这个词。建立退休制度,首先要确定退休年龄,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到了唐朝,致仕官员要退休了,朝廷会举行欢送仪式,给足了面子。在中国古代,也有官员主动请辞或提前告老还乡,一般会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

退休制度早就存在了,不过在古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年老体衰的时候也仍然在坚持劳动,只有那些当官的人才有机会得到休息。说起来,古代的退休制度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听起来像是去当官,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不过用的最普遍的还是“致仕”这个词。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就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在退休回家后写了《复志赋》这本书。不过,文人出身的这些官员们还是喜欢“致仕”这种普通人听不懂的说法。

建立退休制度,首先要确定退休年龄,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规定。据《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70而致事”,后来的朝代基本上沿袭了这个标准。如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70,精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长,“人生70古来稀”,所以能活到70岁享受退休的待遇,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幻想。

到了官员数量倍增的明清时期,退休太晚明显不利于腾出官位,于是退休年龄便逐步改为60岁了。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根据职务的不同提前了许多:“参将54,游击51,都司守备48,千总、把总45。”也就是官越小退得越早。要知道两宋时的武官都是70岁甚至80岁才退休,看来清朝武将真是人才济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这退休年龄是皇上制定的,那么皇上就可以不遵守。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都70多岁了,天天嚷着退休,可是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猝死在办公桌上,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官员们来说,能退休当然不错,可是也得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因此对退休待遇非常关注。历朝历代对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视。

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看朝廷对老臣非常尊重,不过这时并没有退休金。到了汉代,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一般会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

到了唐朝,致仕官员要退休了,朝廷会举行欢送仪式,给足了面子。三品以上官员退休后,仍然可以参与国家大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智囊团成员。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退休金按俸禄的一半发放。而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回家当个小地主也是不错的。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还是很优待的,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品级会自动升一级。致仕后,仍然可以升官、可以评职称,并参与朝政,薪水一点不少,只是比在职官员少了一点实权而已。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期又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明初曾规定致仕官员享受原有俸禄,但很快就被小气的朱元璋取消了。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只有那些家庭贫困的人,政府才每月发放二石大米,听起来怎么像是慰问困难户呢。而清朝的退休制度基本上和明朝差不多,不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要不要退休金就没什么意义了。

在中国古代,也有官员主动请辞或提前告老还乡,一般会百分之百地批准,你尽管提前退休好了,反正想当官的人有的是。希望提前退休的官员要么是逃避政治斗争,要么就是身体不允许。不过也有皇上不恩准的情况。如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以生病为理由要求提前退休,结果皇上派人给他治病,把他强留住。谁让他太有才了,皇上舍不得让他走。

而今天,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就连农民都可以靠“养老金”供养自己了,不用再坚持“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了。这和古代的退休制度真是有了天壤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