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上最早的书店(古代的书店)

史上最早的书店(古代的书店)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的书店叫书肆,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代。卖书的摊位、商铺就是书肆,很快便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好去处。有些书肆的主人本身就是佣书人,自抄自卖,算得上是当时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个体户了。但当时的书店、书局、印书馆等,大多数有出版、发行两种职能,甚至有的还兼营印刷。国营的新华书店成为了现在最大的书店。

古代的书店叫书肆,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代。“肆”有店铺、手工作坊的意思,实际上书肆包括了卖书的市场、地摊、店铺和印刷制作书籍的作坊,那个时候的书肆实际上拥有编辑、出版、发行等全部功能,不像现在的书店只负责发行。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名称。这些名称一般都统称为书肆,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

书店一名,最早出现在清明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被称为书局。

早在公元前2世纪,也就是中国的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公开的书籍买卖活动。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于是在京城长安办了一所太学,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从这以后学校还年年扩招,于是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太学生们不但需要买书,还需要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许多商人从中嗅到了商机,于是在学校旁边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卖书的摊位、商铺就是书肆,很快便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好去处。扬雄在文中就说道:“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

当时,书肆出售的书籍,都是手抄本,也就是请人把文字抄写在竹简或丝帛上。纸张发明后,就抄在纸上。这个时候的书谈不上精美,而且还有点儿昂贵。东汉的王充年轻时很喜欢读书,但又买不起书,于是经常在洛阳的书肆里厚着脸皮只看书不买书,后人们还赞扬他“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可见人们总是会偏袒那些有才华的读书人。

东汉时代还出现了以抄书为业的人,这种职业被称为“佣书”。“投笔从戎”的班超也做过此工作。东汉名士王溥,“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简插笔洛阳市肆佣书”,靠抄书来养家糊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又被称为“经生”,名字变得高雅了一点,不知道报酬有没有涨。有些书肆的主人本身就是佣书人,自抄自卖,算得上是当时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个体户了。

纸张的发明为书籍的制作提供了最好的原料,而佣书人的出现则满足了书肆的人才需求,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书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北朝时代,书肆已经遍及洛阳、长安、大同、安阳、南京、成都、江陵等大城市。唐代书肆里售卖的抄本书的种类和数量都超过以前很多,有的还出售字画,这就涉及到古董行当的业务了。

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明显提高了书籍制作的效率,促进了书肆的发展。唐代后期至五代时期,在成都、长安两座城市,出现了大量书肆,它们使用雕版来印刷各种书籍进行出售,不但有字书、小学、文集等语言文学类书籍,还有日历、佛经、以及阴阳占卜等书。到了两宋时期,书坊出售的雕版书已经基本上代替了抄本书。

到了明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四座繁华的城市成为全国“四大聚书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图书集散地。当时的图书出版行业竞争已经比较激烈,许多书坊为了生存采取了一些营销策略,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刊刻和出售书籍。普通人注重书籍的实用性和娱乐性,那么书坊就为他们提供文艺书、日用书、医书等。而读书人买书主要是为了科举考试,那么书坊就为他们提供策论、字书、韵书、类书、文选、经书、子书等。

清朝末期,西方印刷术和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都开始传入中国,促进了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但当时的书店、书局、印书馆等,大多数有出版、发行两种职能,甚至有的还兼营印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确定了出版、印刷、发行分工协作的制度。国营的新华书店成为了现在最大的书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