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饺子遭遇面条(家常食品的历史)

当饺子遭遇面条(家常食品的历史)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作为我国的传统食品,“饺子”一直被人们钟爱。而“饺子”最初的名字是“娇耳”,这种食物的发明者,也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就是被人们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他自幼苦学医术,由于其突出的成就,后来被称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如果说“饺子”是中国的特色食品,“发明权”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于是,他针对面条无味的特点,自创了“五香面”、“八珍面”。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作为我国的传统食品,“饺子”一直被人们钟爱。不过,“饺子”的名字可是花样繁多,说起来不怎么搭边,可都是指的一种东西。比如唐代把饺子叫“汤中牢丸”,元代叫“时罗角儿”,明末叫“粉角”,清朝叫“扁食”……

而“饺子”最初的名字是“娇耳”,这种食物的发明者,也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就是被人们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他自幼苦学医术,由于其突出的成就,后来被称为中医学的奠基人。而且,张仲景的医德很好,不管穷人富人,都会认真加以施治,属于“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好医生。

他在长沙当官的时候,有一年碰到当地瘟疫盛行,于是,他在衙门口垒起了一口大锅,舍药救人。后来,他告老还乡,见到很多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就决心对他们施以救治。于是,等到了冬至那天,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舍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他先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然后再捞出来切碎,接着叫人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下锅煮熟。因为药物的作用,人们吃下“娇耳”,再喝汤以后,血液通畅,冻烂的耳朵就慢慢好起来了。

而“饺子”这种食品,也由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吃饺子的习俗,就慢慢流传下来了。

如果说“饺子”是中国的特色食品,“发明权”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不过,“面条”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大众食品,就显然要麻烦一些,很多国家都声称是自己发明了“面条”,并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到最后,还是英国一本著名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叫做《中国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条》的论文,才结束了这样的争论,因为考古学家在青海省的一个遗址中找到了距今约4000年的“面条”实物。

而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面条”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据考证,那时候的“水溲饼”、“煮饼”基本上就是中国面条的“原型”。到了魏晋时期,有的被称为“汤饼”。《齐民要术》里就记载着“汤饼”的做法,和山西的“搓面”、“揪片”十分相似。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了。还出现了一种过水凉面,“冷淘”。到了宋、元时期,“挂面”也出现了。而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他自己发明的“五香面”、“八珍面”,说明到了清代,面条的发展更加花样百出了。

李渔认为,人们平常吃的面条,不过是把油盐酱醋等调料下在面汤里,这样还不如直接弄点汤喝。于是,他针对面条无味的特点,自创了“五香面”、“八珍面”。

据说,这两种面条,是要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磨成细末以后揉进面中,这样的面条,想一想都叫人流口水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