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说新语》里的“方便食品”(古人也讲究食品的“方便”)

《世说新语》里的“方便食品”(古人也讲究食品的“方便”)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怎一个“方便”了得!前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食物上的“方便故事”可以上溯到西晋,当时的人们都为了“方便”在开动脑筋。石崇的“豆粉”是为了快捷,耐饥丸是为了应急,而在明朝,有一种方便食品叫“守山粮”,更是用来“防患于未然”的。还有一种方便食品流行在南北朝时期,名字叫“”,读作“布头”。

众所周知,方便面是日本人发明的。不过,我国的古人对于“方便食品”很早就有了研究,而且也曾付诸实践。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富豪石崇招待客人吃豆粥,这豆子是最不容易煮烂的,客人本来以为要等好久,结果,一会儿就热气腾腾地端上来了。原来,仆人们事先把豆子煮熟了,研磨成了粉末,想吃的时候,直接往白粥里一放就可以了。这和现在超市里卖的绿豆沙,简直如出一辙。怎一个“方便”了得!

前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食物上的“方便故事”可以上溯到西晋,当时的人们都为了“方便”在开动脑筋。在清朝,有一种方便食品叫“耐饥丸”,做法是,把半锅糯米炒到发黄,再把半锅红枣蒸熟,去皮去核,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捣烂后,团成鸡蛋那样大的丸子晾干,就做成了。据说吃一丸可以保半天不饿。当时,浙江余姚的县令李化楠就曾经号召百姓在丰收年多制些“耐饥丸”储备起来,遇上灾年收成不好,可以拿出来救一时之急。这样看来,这种食物的保质期也是很长的。

石崇的“豆粉”是为了快捷,耐饥丸是为了应急,而在明朝,有一种方便食品叫“守山粮”,更是用来“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是,先把大萝卜去皮洗净,在锅里蒸熟,然后也是捣成泥,在模子里脱成砖坯,一块一块摞起来,自然风干,然后用来筑墙。这种食品主要是用来防兵防匪,因为一旦发生战争,全城戒严,买米买面可就不容易了,真没吃的了,就可以从墙上凿下一块砖来,扔锅里熬粥喝。看起来,叫“守山粮”真是再准确不过了。

此外,宋朝还有一种方便食品叫“儿”,读起来发音和“骨朵”差不多,儿有馅儿,做起来有点儿像包水饺和馄饨:先是切出来四四方方的面皮,搁进去肉馅后,折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把两头拢到一块儿,捏成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模样,接下来在油锅里炸黄,用竹签子串起来,就算完成了。不过,从这个做法上来看,倒有点儿像快餐小吃,而不是方面食品了。在《水浒传》里面,就曾经提到这种食物,而且,卖儿的店铺和卖炊饼的武大郎是街坊

还有一种方便食品流行在南北朝时期,名字叫“”,读作“布头”。是一种面食,做的时候要发一大盆面,揉成一个大大的圆环,然后放在油锅里炸,炸好了控油,直接挂到墙上去。从原理上来说,应该也是去除水分,而延长保质期吧,不知道和新疆的馕是不是类似。有意思的是这个圆环状,真要是出远门,干脆就在脖子上套两个“”得了,饿了就转着圈儿的吃几口,油炸的,肯定干脆,“咯吱咯吱”,就和吃“小浣熊”干嚼面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