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俭与豪奢的两极分化(古代饮食文化的分化)

节俭与豪奢的两极分化(古代饮食文化的分化)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饮食的发展流变过程中,实际上是分出了贫富两极的,尽管可能有很多“小吃”的创造者是普通百姓,但从孔子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来看,古代平民的饮食是十分简单的。最好的美食总是最先出现在帝王、贵族们的豪华的宴会上,他们的奢靡,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可是,历朝历代的宫廷美食和清朝帝宫廷美食相比,就都有点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前面说宫廷饮食是发展的高峰,但清朝饮食,就算得上是饮食史里的颠峰了。

古代饮食的发展流变过程中,实际上是分出了贫富两极的,尽管可能有很多“小吃”的创造者是普通百姓,但从孔子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来看,古代平民的饮食是十分简单的。而真正的饮食精华,一般还是要和权力挂钩。也就是说,一边的“朱门酒肉臭”,一边的“路有冻死骨”。最好的美食总是最先出现在帝王、贵族们的豪华的宴会上,他们的奢靡,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可以说,不同时期的饮食发展高峰,实际上都能在宫廷御膳上体现出来。

从周朝开始,皇室在饮食方面就已经舍得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想方设法要做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周代宫廷中,已经有庞大而完善的饮食管理与服务机制,在《周礼·天官》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为了达到这样的“伙食标准”,设立了从采买到屠宰、烹饪的六种机构,总人数超过了两千人。

而到了以强盛著称的汉家王朝,饮食上的排场更是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了。在全国来说,汉朝的王室有最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有太官、汤官和导官,统领起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机构,并且有着“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的具体化分工。

与大汉并称的唐朝,同样是个“美食盛世”,名目繁多的宴席,除了排场之外,也努力翻新着花样,《旧唐书·苏传》里记载,“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大臣刚开始上任的时候,为了向皇上感恩,进献盛馔,叫做“烧尾”,这一做法也成就了享誉许久的“烧尾宴”。

宋代的宫廷饮食,如果用“穷奢极欲”来形容,毫不为过。皇帝“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吃个宵夜都这么折腾,要是宴会的话,真是不能想象了。据说宋神宗晚年沉溺于宴饮享乐,往往“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另外一位皇帝宋仁宗有一次内宴,“十合分各进馔”,仅蛤蜊一品二十八枚。当时蛤蜊一枚值一千,这样仁宗“一下箸二十八千”。皇帝老儿一筷子下去,不知道要吃掉普通百姓几年的饭钱了。

明代的朱元璋还是比较注意节俭的,但他的后继者们可就依然要走进“奢靡无度”的轮回了。明朝的那些皇帝和各代的“前辈”们比起来,在吃上绝对不会“掉链子”的。可是,历朝历代的宫廷美食和清朝帝宫廷美食相比,就都有点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前面说宫廷饮食是发展的高峰,但清朝饮食,就算得上是饮食史里的颠峰了。

用广告词的形式来说清朝的御膳,这当得上“积历代之经验,集全国之精华”,清宫膳食,归内府管辖,具体由总管太监三员、首领太监十名、太监一百名,“专司上用膳馐、各宫馔品、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当时,紫禁城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膳房,而单单“养心殿御膳房”一处就有几百人。

满汉全席可以专门去说。如果说铺张,可以用慈禧吃西瓜的例子,她吃西瓜时只吃瓜瓢中心的那一点点的,所以,一个老太婆一天的西瓜就要吃掉三百五十个,剩下的怎么办?扔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