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腰带上的学问和秘密(古人用什么样的腰带)

腰带上的学问和秘密(古人用什么样的腰带)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在古代,腰带也是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百姓的腰带是用熟牛皮做的,叫“韦带”。这种腰带还有专门的称谓,叫“绅”。所以,能系这样的腰带的人,就是绅士了,腰带于是代表了身份,而“劣绅”也就不是破腰带,而是坏人了。在商周时期,腰带已有革带和大带之分。大带是天子与诸侯的腰带。“勒帛”是指约束绣袍肚和背子之用的带饰。而“绦”是像绳子一样的普通的圆形腰带,系在腰间并且下垂一截,应用比较广泛。

现在人逐渐了解了着装的品位之后,都会比较关注细节,比如袜子和腰带等。同样,在古代,腰带也是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服装是没有纽扣的,那么就只能在腰间用一根大带子把穿在身上的衣服系好。于是,腰带最开始是肩负着纽扣的功能的。另外,古人习惯把随身携带的小物件系挂在腰带上面,比如挂个香囊,带把宝剑啥的。而官吏们上朝时拿的“笏”,也就是记事用的长板子,不用时也是插在腰带里的,如此看来,腰带是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

不过,和衣服一样,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腰带也需要有贵贱等级之分。老百姓的腰带是用熟牛皮做的,叫“韦带”。后来改成用布当原料,就被叫做“韦布”。用绢织成的腰带,只有上层人物才能使用,并且尺寸都有要求,比如大夫以上用生绢织成,宽四寸;士以上用熟绢织成,宽二寸。这种腰带还有专门的称谓,叫“绅”。所以,能系这样的腰带的人,就是绅士了,腰带于是代表了身份,而“劣绅”也就不是破腰带,而是坏人了。

在中国服装的发展历史上,腰带在形式和名称上都不是完全相同,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

在商周时期,腰带已有革带和大带之分。大带是天子与诸侯的腰带。南北朝时期开始,妇女服饰中腰间加以柔软而长的束带,通常还做一个漂亮的结,垂下飘逸的带尾,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在宋代的官服当中,革带起到了标志官位高低的附属作用。革带的名称和种类繁多,从制造材料到装饰的色彩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在森严的等级之下,不同的官品只能佩戴不同的革带。而日常生活中,一些低等官吏和百姓也习惯在腰间配以勒帛、绦和看带。“勒帛”是指约束绣袍肚和背子之用的带饰。而“绦”是像绳子一样的普通的圆形腰带,系在腰间并且下垂一截,应用比较广泛。“看带”比较宽阔,上面一般带有织成的花纹装饰,也就是后来的“鸾带”了。明代的腰带,在位置上做了一些“调整”,一般都是在胯部而并不是腰间了,并且用细纽将腰带悬于衣肋间。

清代官服中腰带分类更细,光是名称就分了“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等。当然,皇族的规矩更多,腰带的颜色都要“细致入微”,比如皇帝的朝服带要用“明黄色”,而宗室用“黄”,剩下的“石青”、“蓝色”也都是各自有了归属。带子是丝织的,为了装饰,上面还嵌有各种宝石,并且有带扣和环扣,用来系上汗巾、荷包等东西。而带扣有的用金、银、铜制成,讲究一些的也有玉和翡翠的。

和服装的改制一样,腰带在不断的变化,最终也没有离开“等级制”解体的命运。现在,人们更注意的,是腰带的实用性和在服装整体中的装饰味道,至于别的,都已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