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湖一库村寨生活污染现状及思考

两湖一库村寨生活污染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湖一库村寨生活污染现状及思考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 葛永平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致使两湖一库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有效控制现有污染源,同时为更好的进行两湖一库的综合防治,摸清两湖一库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染源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有固体废弃物渗漏液最终都流向两湖一库,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两湖一库村寨生活污染现状及思考_常青树

两湖一库村寨生活污染现状及思考

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 葛永平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致使两湖一库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村寨生活污染情况不断加剧,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为有效控制现有污染源,同时为更好的进行两湖一库的综合防治,摸清两湖一库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染源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两湖一库重要性

两湖一库是贵阳市的重要水源地。每天向贵阳市城区、清镇市、白云区供水55万吨,提供了贵阳市城区城市用水量的60%,供应着120多万市民的饮水,地位极其重要,是贵阳市民珍贵的“三口水缸”。

二、两湖一库村寨污染的基本情况

两湖一库流域范围涉及云岩区、小河区、金阳新区、白云区、花溪区、清镇市、平坝县,共有147个行政村近48万人,自然河流(沟渠)29条。

表1 两湖一库流域村寨概况

(一)生活污水污染

两湖一库流域范围内村寨日产生生活污水近48000吨,生活污水中氮磷浓度高,含有大量的营养盐、细菌和病毒。而这些生活污水不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措施,也没有排水渠道,任由污水随意排放,随意流走,随意渗透,最终进入“两湖一库”,对水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表2 红枫湖、百花湖流域村寨生活污水及污染物排放情况表

表3 阿哈水库流域村寨生活污水及污染物排放情况表

(二)生活垃圾污染

两湖一库流域范围内村寨日产生生活垃圾约200吨,部分村寨虽然建有简易生活垃圾收集间,但修建位置不合理,转运不及时,加之附近村民垃圾收集处理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大量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在屋角田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废塑料和废弃化学类物质明显增多,这类垃圾即便进行简单的填埋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垃圾填埋可能产生成分更为复杂的渗沥液,渗沥液会持续对农田、地下水造成污染,而且这种污染持续时间较长,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无法预测,治理起来也更加困难。所有固体废弃物渗漏液最终都流向两湖一库,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三)畜禽粪便污染

近年来,村寨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这些地区原本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就较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并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并且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极低、对外环境造成直接危害。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还会带来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污染。

表4 红枫湖、百花湖流域养殖业污染情况表

表5 阿哈水库流域养殖业污染情况表

三、造成两湖一库村寨生活污染原因

(一)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活污染情况日益加重

湖库周边及流域范围内农民环保和卫生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对农民进行的宣传、引导和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影响,卫生习惯普遍较差,“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城乡在获取资源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但城市环境污染不断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三)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村寨的生活垃圾、废水污染,如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也存在技术、经济方面的障碍。除了生活污染相当分散,难以收集污染物外,采用末端治理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建立适宜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模式刻不容缓。

四、解决两湖一库村寨污染建议

要解决两湖一库村寨污染需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以改变乡村生态环境,确保市民饮水安全为目标。

(一)转变观念

重视农村的环境整治,逐步改变“重城镇轻农村”、“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在农村广泛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观念,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二)多元投入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若各地各自建设,不仅资金缺乏,而且不容易达到规模效应,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应按照“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的原则,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日常运行费用及人员、技术、土地等资源,原则上应由处理区域内的相关县(市)、乡镇、村共同承担。在处理区域内,享受环卫设施设备服务的所有单位、个人均有责任承担环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等费用。经费除政府财政投入外,可以按照“谁投入、谁收益”原则,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环境项目的建设。

(三)结合村寨生活污染特点,探索污染治理新模式

1.修建人工湿地。对于居住相对集中,地理位置适宜、容易集中收集污水的村寨修建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2.实施越域排污工程。对于居住相对集中,污水量较大,容易集中收集污水不适宜修建人工湿地的村寨。可以修建污水提升泵站将污水就近排放到污水处理厂处理。

3.建立三级联动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对于两湖一库村寨中居住相对而言较分散,固体垃圾垃圾总量较少,或者不具备就近处理条件和处理成本较高的村寨,可以建立统筹规划县(市)、乡镇、村庄三级联动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垃圾处理能力、建设运行规模为标准,以垃圾处理场所为核心,以垃圾中转站运距为服务半径,以垃圾收集点为基础单元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对禽畜粪便实施以村(组)为单位集中收集,经过一般堆肥或者高温堆肥后,用于蔬菜、果树的施肥。达到优化配置垃圾处理资源,减少环卫运行成本,提高环境治理的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