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商与成功

情商与成功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现代成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商”;80%则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即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期望是在推动儿童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可见,情感的数量依儿童有无心理准备为转移,人的期望值不同,其情感的强度也就各不一样。

翻开人类成功史的长卷,浏览各位成功者的业绩,人们对古今中外各个成大事者都充满仰慕之情。在钦佩和仰慕的同时,那些渴望成功的人们,经常冥思苦想探求成功者们成功的奥秘。

早期,人们常把那些伟大的成功者的成就归之于神助或天赋;后来又认为是由于他们有超凡的头脑,智商高。于是,在西方,智商测验风行一时。一个人智商高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吗?事实远非如此。据现代成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商”;80%则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即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情绪智力因素”即“情商”,它由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五个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并与人们取得成功的关系十分密切。

大凡成功者,都有非凡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超凡的情商,包括崇高的目标、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志趣、积极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独特的性格。

一、情感与成功

情感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的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的一种对智力活动有着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常常被情感的巨大力量所震撼。实际上,古往今来,情感促进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情感,帮助人们战胜挫折,开阔心胸,迎接挑战,升华灵魂;情感,让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接受;情感,指示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推进着我们胜利的征程。总之,情感与成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一)情感规律与成功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情感活动虽然形式多样、变化多端,但并非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心理学工作者已初步揭示出了情感活动的一些重要规律。

1.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和干扰

(1)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

一方面,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没有对某种事物的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对它有什么情感。随着认识过程的加深,情感也将随之产生相应的变更。也就是说,认识越丰富、越深刻,则情感亦会越深刻、越丰富。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认识,亦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如人们在野外遇到老虎和在动物园里看到老虎时,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肯定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情感也会反转过来推动与加深人们的认识。心理学实验表明,良好的情绪或情感状态,能够促进工作记忆、推动操作和问题的解决,即情感不仅能够激励人的认识活动,同时亦能提高其活动的效率。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科学家在科学领域方面的高深造诣,往往都源于他对科学、对人类、对祖国的热烈情感。

(2)情感与认识相互干扰:

一方面,不正确的或肤浅的认识,可以引起不正确的或浅薄的情感;另一方面,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这种消极影响会在认识活动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质处于“觉醒状态”,保持大脑活动的高效率;而不愉快的情绪则可以引起心率加快、紊乱,使人垂头丧气,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

对于儿童来说,要培养积极的情感,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勤奋学习,增加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科学认识,以便形成积极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他们投入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并力求发挥自身的潜能,取得最佳的成效,赢得最大的成功。

2.情感的质与量依存于需要和期望

(1)情感的性质依存于人的需要:

情绪与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引起儿童的情感,那些与儿童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儿童对它是不会产生情感的。一般而言,凡是与儿童的需要相符合,能使儿童得到满足的事物,儿童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如满意、愉快、喜爱等;反之,凡是与儿童的需要不相符合,不能使儿童得到满足的事物,儿童就会对它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不满意、哀伤、厌恶等。

(2)情感的数量(规模、程度、水平)依存于人的期望:

期望是在推动儿童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时,不论是否能满足,如果事先心理上有所准备,那么其所引起的情感的波动就会小些;反之,如果事先心理上毫无准备,那么情感的波动就会大些。比如,亲密友人的突然来访,往往会激起我们意外的惊喜;随意购买的彩票忽然得知中了头奖,其引发的情感冲击力也将相当大。可见,情感的数量依儿童有无心理准备为转移,人的期望值不同,其情感的强度也就各不一样。

3.情感可自行扩散

这条规律的基本含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自行传播或弥漫到主体和其他客体上去。它包含四层意思。

一是情感的向内扩散。即情感向主体自身弥漫,使一个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笼罩上一层厚厚的情绪色彩。如在快乐的心境主导下的个体,总是朝气蓬勃,喜气洋洋,即使看到以往不喜欢的人和物,也觉得有些可爱了;而在忧伤的心境下,即使对自己本来最喜欢的食物或活动,也都提不起兴致来。

二是情感的向外扩散。即情感传播到主体以外的人或物上,使其具有与主体情感相同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三是情感的时间扩散。即情感的扩散可以绵延一定的时间而不消失。如演讲者充满激情的演说,会使听众的心中激起长久的、强烈的反响;洪水肆虐,人民军队抗洪抢险的英勇行为,使全国人民久久为之感动;全国各地纷纷向灾区捐献财物,以表达自己对受灾同胞的爱心。

四是情感的空间扩散。即情感可以弥漫到许多对象上。如一个对祖国充满强烈之爱的人,他不仅会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而且更爱那些勤劳的人民,爱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爱它的古朴、它的进步、它的未来。

(二)情感品质与成功

作为一种信号手段,情感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交往;更为关键的是,它可以调节人的认识与行为,帮助并促进人们,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由于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不同,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品质。情感的品质包括情感的倾向性、情感的深刻性、情感的多样性、情感的稳定性。情感的品质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人们在学习、事业、工作及生活各个领域所取得成功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

1.情感的倾向性与成功

事实证明,若一个人对某一项事业、活动有深厚情感的话,他就会矢志不渝,不畏劳苦,执著追求。在拼搏、探索的过程中,他会获得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这体验所激发的强大的动力,会促使他愈战愈勇,并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功。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是雄伟的杭州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和修建的指挥者。他精通祖国的桥梁史,并为之而自豪。然而在他年轻时,中国建桥的大权却被帝国主义把持着,很多桥梁都是外国人建的。为此,他决心发愤读书,一定要在桥梁事业上为中国人争一口气。1934年茅以升担起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重任。由于钱塘江水流汹涌,环境险恶,情况十分复杂。洋人讥笑说:“在钱塘江上架桥谈何容易!这是一件办不到的事情。”然而,茅以升以他惊人的胆略,下决心一定要办到!他查阅资料,实地勘察,比较了十几个方案,最后拿出了钱塘江大桥的设计书。施工中,他依靠工人,亲自指挥,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当时我国最大的现代化桥梁。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

2.情感的深刻性与成功

一般说来,涉及事物内部本质的情感具有深刻性,而由事物表面现象所引起的情感则缺乏深刻性。如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在欣赏音乐和舞蹈表演时,所产生的美感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而一个缺乏艺术修养的人,所获得的快感就是肤浅的。

情感的深刻性往往与倾向性有关。倾向性强的情感一般是很深刻的;偶然性的情感往往很肤浅。如儿童对歌星、影星的喜爱和迷恋,常常是通过偶然听了一首歌、看了一部电影而产生的。时间久了,年龄大了,阅历深了,这种情感也就逐渐地消失了。一个人对某项事业的情感越深刻,就越能推动他为这项事业而努力奋斗。

3.情感的多样性与成功

情感丰富多彩的人,不仅具有与个人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相联系的各种情感,同时还具有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各种情感。

情感的多样性,是儿童学生乐于学习多门学科,获得广博知识的基础。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既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也懂得在为他人增添欢乐,为社会谋求福利的同时,自己也会体验到由衷的幸福与愉悦的情感。因而,他们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很容易忘情地投入到任何一项永恒的、伟大的,但也是十分艰辛的事业中去。

4.情感的稳定性与成功

情感的稳定性品质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情感维持时间越长,就表明情感越稳定;

第二,情感稳定水平越高,则情感的稳定性品质越佳。情感越稳定,它所蕴藏的意志力量就越大。而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经常地保持热烈的情感、愉快的心境。这可以激励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以获得心理需要的满足。而那种情绪变化无常的人,则很难有一股持久的热情,很难为事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因此也不可能取得什么成就。

二、意志与成功

生活中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仅仅具备天资、勤勉、进取心是不够的。当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如果想要成功,想要有所作为,我们就不能知难而退,要有经受挫折和磨难的意志。在新的世纪,只有培养、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才能适应竞争性越来越强的社会环境,才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品味成功的喜悦。

(一)意志规律与成功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一个人的天赋仅仅是为成功提供了可能性,而现实的成就则取决于个体现实的主观努力。这其中就要求个体具备一定的意志力。意志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对于成功而言,有哪些意志规律可以依赖和利用呢?

1.意志与行动不可分割

通常我们将有意志参与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与行动不可分割,没有意志也就没有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必须包含意志因素,它是人的意志的一种外部表现。意志对成功的作用也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只有主观的意志,而未将其体现在一定的行动中,成功将如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是说,要有所成就,除了具备坚强的意志,同样也要有体现意志的行动。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工作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必须通过攻克难关、迎战困难来锻炼自己的意志。作为还未完全踏入社会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可创设一些情境,多一些行动,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力,为日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2.意志与认识、情感相互制约

(1)意志与认识相互制约

一方面,人的意志总是在认识的指引下展开的,也就是说,如果能明确意志活动的目的,了解所需克服的困难的性质,可以促使意志行动获取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意志又可以支配、调节认识活动。在很多情况下,认识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往往需要人们有坚强的意志参与,才能更好地达到认识的目的。

此外,认识对意志的产生、维持和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早已成为一句至理名言,如果没有确立正确的目标,对困难没有一定的了解,只是一味地蛮干,终究是要碰壁的;没有认识,也将无从更有效地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成功也将遥遥无期。

(2)意志与情感相互制约

一方面,意志的产生离不开情感的激励。那些高尚的、稳定的、强烈的情感,特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将对一个人的意志活动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而那些低级的、动摇的、萎靡的情感,则是个体意志活动的障碍。另一方面,意志产生之后又会反过来调节和控制情感。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意志越坚强,越有利于积极情感的维持和消极情感的克服,从而使自己成为情感的主人。

许多实例证明,情感是活动的源泉,它能赋予人的意志行动以无比巨大的力量。反过来,意志坚强的人能够用理智战胜情感,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仍能奋发图强,干出一番事业。居里夫人就是一个能用意志的力量战胜情感的典范。

3.意志的强度与克服困难的多少、大小成正比

在一定的条件下,意志越坚强,就越能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同样,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则意志越会锻炼得更坚强。只有敢于在困难中认识人生、驾驭人生者,才能把握成功的真谛。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求学还是工作,都会遇到困难和干扰,或家境贫寒,或环境恶劣,或身体残疾,或遭受挫折,是屈服命运、自甘沉沦,还是奋起抗争、自强不息?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水平。常言道:“逆境是意志的磨刀石。”而磨砺越多,意志越坚,成就就越大。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经常给自己设置一些难题,在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磨炼自己,使自己的意志日益坚强起来。

(二)意志品质与成功

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成功的因素之一。中国古代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三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它们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于它们诠释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意志能够帮助人们战胜一切险阻,完成艰巨事业,并创造出奇迹。愚公、精卫、夸父均可谓势单力薄,可是他们相信只要下定决心,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加上恒心,绝不气馁,就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1.意志的自觉性与成功

一个具有自觉性的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会轻易接受外界影响,改弦更张,见异思迁;也不会刚愎自用,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因为他对自己行动的目的、意义、后果及方法与步骤,都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有充分的估计,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待将要进行的意志活动。

古时“苏秦刺股”这个典故,说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发愤读书,日夜苦读,深夜疲倦时用锥子刺大腿,以制止打瞌睡。这种行为表现了其在求知的意志活动中的自觉性,使其最终成为一代名相。

对于学生来说,自觉性品质的培养是相当关键和重要的。没有自觉性,意志层次就将局限在较低水平,就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也不能够充分调动个体的潜能,无法使意志本身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现。一旦遇到较大的困难或新的机遇与挑战时,缺乏自觉性的个体就会退缩,而不能抓住时机,终有一天要被社会所淘汰。

2.意志的坚持性与成功

一个具有坚持性品质的人,一方面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做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标;另一方面能在行动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不会因失败而气馁,也不会被困难所吓倒。

意志的坚持性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古今中外任何一项成就,都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地获取的,而通常却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马克思读过1 500多种书籍,做了数十本读书笔记和摘录,花了40年时间写出科学巨著《资本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从1831年环球考察,到1836年动笔,历经28年,于1859年才大功告成。

由此可见,对事业长久专一的追求是成功的关键。耐心与持久是一个人成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建造成功这座金字塔的基石。

3.意志的果断性与成功

一个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能全面、迅速、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在需要行动时能够当机立断,而不是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是情况有所变化时,能够稳重从事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任何人需要意志的果断性品质,一个具有意志果断性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向,确定学习追求目标的关键时刻,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并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果断地做出选择。

4.意志的自制性与成功

自制性品质对促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有自制力的人,能够约束自己的情感,掌握自己的心境,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变得更加坚强,更能有效地对待挫折和失败,也就更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古今中外,凡有志之士,都非常注意自我修养,增强自制力,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林则徐自幼好强,脾气急躁,遇事容易发怒,以致常常把好事办坏。他的父亲曾多次提醒他,并在给他的家信中专门讲了一个“急性判官”误事的故事。林则徐读完家书,感触很深,深知父亲的用心良苦,亲笔书写“制怒”二字,制成横匾,挂在自己书房里。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那块横匾就带到哪里。就是后来当了官,仍经常同人讲起“急性判官”误事的故事,以此来自警自策,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暴躁脾气。

三、动机与成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发生和发展的。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机在情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动机是情商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有了活动的动力,并且有所活动,才有可能对某种事物或活动发生兴趣,诱发情绪情感,然后才有所谓毅力和性格。第二,情商只有转化成为动机,才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一个人为理想而奋斗,这就是他从事活动、承担工作的强大动机,甚至可以说,理想就是动机。远大而高尚的动机,将主宰人的一生,成为人们进行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它既是人们成功的起点,也是人们成功的归宿。

(一)动机规律与成功

人的动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个人为了使动机有利于成功,也就必须了解它、遵循它、利用它。那么,人的动机活动到底有哪些规律可循呢?动机规律与人们的成功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强度与成功概率成正比。研究与事实表明,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才会对活动的成功概率产生较佳作用。而所谓“中等强度”不是固定的,它往往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就是说,能力水平高、性格坚强独立的人,其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成功率的提高;反之,能力低、性格软弱的人,过强的动机则会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活动任务比较困难复杂,其成功的可能性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降低;反之,活动任务比较容易简单,其成功概率则会由于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可见,动机的“中等强度”确实难以规定一个具体的范围与标准。动机的这一规律是由耶尔克斯与多德逊二人所揭示与证实的,所以又把它称为耶尔克斯—多德逊定律。

(二)动机品质与成功

如前所述,动机活动是有规律的。人们的活动遵循动机规律就有利于成功;否则,就会阻碍成功甚至会失败。除此之外,动机对成功影响的大小、好坏,还有赖于动机的品质。动机的品质包括动机的正确性、动机的长远性、动机的稳固性、动机的有效性。

1.动机的正确性与成功

一般地说,正确的动机会引向活动的成功,而错误的动机则往往是误入歧途的第一步。古今中外由正确动机出发而取得重大成功者,大有人在。由错误动机出发而身败名裂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者,不乏其人。

蔡和森的学习动机十分正确,和毛泽东一样,有理想有志向,要“改造中国和世界”。因此,在当时的湖南长沙,盛传着“毛蔡”之名。1918年,蔡和森为寻求救国的真理,奔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由于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激励与引导,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了能直接阅读外文书报,他刻苦攻读法文,他住在简陋的中学宿舍里,顶着严重的哮喘宿疾,翻着字典顽强地反复掂量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分量。由于他的刻苦勤奋,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就能阅读马克思著作法文译本,在四五个月的时间内,翻译了上百种马列主义著作。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动机的长远性与成功

一般地说,长远性动机有利于取得较大的成功,如立志做科学家的长远性动机,经过一个人的长期努力,最终成了科学家;而短暂性动机则只能使人们取得较小的成功。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有短暂性动机,那么,他的一生就可能平平庸庸,不会有什么惊人的成就。正因为如此,古人就十分强调:“立志当存高远”,要有“鸿鹄之志”,勿怀“燕雀之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钟惠澜,出身于南洋一个贫苦的华侨家庭,十三岁时,才到学校读书。身在异国他乡,他从小就经受许多苦难,又看到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心里想的,总是希望祖国能够强大起来,自己也能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十六岁那年,他设法回国读书,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从那时到现在,他已经在医学界工作了数十个年头,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显然,钟惠澜在医学事业上的成就,是在其长远性动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激励与支配下取得的。

3.动机的稳固性与成功

一般地说,凡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指向远大目标的动机,都具有相当的稳固性,为时较长;反之,凡是具有较小社会意义和指向短期目标的动机,都具有不稳固性,为时短暂,随生随灭。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稳固的动机有助于人们实现远大的目标,从而取得较大的成功;不稳固的动机只能帮助人们实现短期的目标,亦即取得较小的成功。许多在事业上的伟大成功者,都莫不具有稳固的动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涂光炽便是一位典范。

涂光炽从小就爱好地理学,喜欢在课外看一些地理报道、游记、探险故事,喜欢翻阅各种地图。入中学后,他又进一步产生了将来在地质上要有所作为,要作出贡献的想法。

在当时看来,搞地质是十分辛苦的工作,无非是翻山越岭、了解自然、寻找矿脉。有些亲戚朋友也劝他不要学地质,但他不改初衷,最终还是选择了地质作为大学专业,作为终身职业。在这一稳固动机的驱使下,涂光炽最终成为伟大的地质学家。

4.动机的有效性与成功

一般地说,凡是正确的、长远的、稳固的动机,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反之,凡是错的、短暂的、不稳固的动机,则具有较低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有效的动机会引向活动的成功,无效的动机则对活动的成功有阻碍作用。数学家张广厚以自己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张广厚在读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考初中时因数学不及格未被录取。面对挫折,他没有气馁,而是决心要和数学较较劲。在经过一番刻苦用功之后,他的数学成绩不仅大有进步,而且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并成为高中三年唯一一名数学考试次次满分的“数学尖子”。

195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这以后的征途上,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仅没有使他动摇,而是更坚定了他的意志,忠实于自己的理想,最后终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四、兴趣与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前提,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动力。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活动,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与经验,拓宽眼界,促进思维,发掘自身潜力,全力以赴,创建奇功。

(一)兴趣规律与成功

人们的每个成功,大到开创新纪元,改写历史,小到日常琐事的圆满解决,都包含一定的规律。作为成功的必要前提,兴趣的产生、发展虽因人、因事而异,但仍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

1.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互转化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密切联系,二者不可分离。只有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有间接兴趣,容易疲惫,在适当的情形下需要相互转化。一般经历直接兴趣——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的循环交替和转化过程。比如,在学习中,那些新颖的、直观的、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符的事物,会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从而节省精力,提高学习效果。但是,学习过程本身是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他们一旦遇到困难,感觉乏味,直接兴趣就会逐渐消失,这时就需要间接兴趣积极参与,也即增强学生对掌握某种科学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间接兴趣的产生会激励学生继续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原来认为枯燥乏味的东西会逐渐变得津津有味。这样,间接兴趣又转化为直接兴趣了。

总之,在生活、学习中,任何人想取得成功,既要具有直接兴趣,又要拥有间接兴趣,并通过其间不断的转化,使自己的兴趣水平始终维持在较高的层次上,从而不断地激发出灵感和创造力,实现人生理想。

2.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彼此结合

许多思想家、科学家的成功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在某一科学领域内有巨大成就,既离不开他们对该门学科的中心兴趣,同时也不可或缺地依赖于他们对各种相关或非相关学科的广泛兴趣。中心兴趣与广阔兴趣对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广阔的兴趣只有在与某一中心兴趣相结合时,才能体现其优越性。在此基础上,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广阔兴趣可促使人们多方面地摄取知识,打下宽厚的基础,并不断提供新鲜血液,使中心兴趣更富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广阔兴趣只有以中心兴趣为出发点,才有方向,有价值,避免在知识的海洋中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真正地遵循了这条兴趣规律,我们才能够有所作为。

3.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依次发展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求知欲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事实证明,好奇心能造就科学家。好奇心的不断产生,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创造的不断升级。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是好奇心发展为兴趣的中介,并是兴趣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有了多方面的求知欲望,才会有广阔而浓厚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不稳定的,只有将它及时升华,使朦胧阶段的好奇心向求知欲望转化,使主体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多次反复后,这种积极的倾向就会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在此种欲望的推动与鞭策下,好奇心日益增强,并在求知过程中对所追求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知识的增长,眼界的拓宽,会帮助人们最初的疑问得到解决,甚至可能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从而迈向成功的殿堂。

(二)兴趣品质与成功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固定性、兴趣的积极性,不同品质的兴趣,其在孕育与推动成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是不相同的。

1.兴趣的倾向性与成功

根据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人们兴趣的倾向性差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影响下形成的。个体兴趣的指向不同,从某种意义上也就决定了其能否获取成功及成功的具体范畴与区域。要想成功,个体的兴趣必须指向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象。

兴趣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的兴趣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内也可能有所不同。对每个人来说,都要慎重地思索,选择什么样的兴趣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成龙自小喜爱武术,为习武能忍人所不能忍,勤学苦练,终成为国际武打明星。成龙6岁入学,父母期盼他早日成才,但成龙对读书不感兴趣,经常带领一帮小伙伴上树、爬墙、做游戏、打斗,结果期末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学校勒令他留级。但成龙重读一年级依旧是贪玩好动、自由散漫,在学校待不住。成龙的父亲觉得应该给成龙一点苦头吃,好让他自觉学习。于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成龙的父亲带着他来到了于占元办的中国戏剧学校,一进校门,成龙目睹了几个倒立着的孩子因气力不支倒地,而被于占元用鞭子抽打的情景。成龙的父亲正想趁热打铁地教育成龙要认真读书,却不料小成龙反抱住了父亲的腿恳求道:“父亲,我也要练武,剃光头,你答应我!”

从此,成龙一心想习武,坚决不肯去学校,父亲的打骂,母亲的规劝,他回答的只有一句话:“我要学武功不怕困难,除了读书外,我什么都有兴趣。”僵持了一段时间后,成龙的父亲终于同意成龙去于占元师傅的戏班旁听跟读。1972年,成龙在《金瓶双艳》中扮演武打演员郓哥,崭露头角。1979年,成龙加入嘉禾公司,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影片《师弟出马》引起轰动,票房结算达1100万港元。从此,成龙一炮走红,佳作不断,《龙少爷》《警察故事》《城市猎人》《红番区》等影片不仅带来了令人咋舌的利润,而且为成龙赢得了超级功夫影帝的美誉。

2.兴趣的广阔性与成功

大量事实表明,许多科学家的兴趣都是相当广泛的。兴趣愈广泛,知识就愈丰富,事业的成功率就愈大。目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如雨后春笋,向那些敢想敢干的人们提出了挑战。但是这也意味着,开拓这片处女地的学者们,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广博知识,如果没有这个重要的基础,就将无法深入探索、钻研,也将没有能力抓住可能的成功。

物理学家钱三强很喜欢古典文学,他早年报考大学时,夺得了文科第一名的桂冠,同时收到了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还喜欢唱歌、画图、打乒乓球和篮球。数学家苏步青爱好写诗、填词、读古典文学、欣赏音乐、戏曲和舞蹈。化学家杨石先爱读诗词、养花和逛书店。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海森堡、玻恩和普朗克等都酷爱音乐,并且都有很高的造诣。就是居里夫人,有些人把她宣传成苦行僧式的科学家,其实她是一位爱好旅行、游泳和骑自行车的女士。

费米喜欢爬山、跑步、做文字游戏。生物学家达尔文酷爱音乐、喜读散文。巴甫洛夫喜欢读小说,爱好划船、游泳、集邮、画图和种花。

3.兴趣的固定性与成功

固定性水平高的兴趣,对成功获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活动能够长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与研究,乃至达到着迷的程度,并克服障碍,获得深刻而独到的认识,最终走向成功。

1867年7月的一天,诺贝尔的实验室发生了大爆炸,房顶飞上了天,实验仪器被炸得无影无踪,五个助手当场丧命,自己的亲弟弟也惨死于现场,父亲因此半身不遂。这场大爆炸引起了周围群众的强烈抗议,他们向瑞典政府告状,不准他再在市内搞试验。从废墟中爬出来的诺贝尔,试制炸药的决心并未动摇。市内不准搞,他就把实验室改在斯德哥尔摩市郊马拉湖上的一艘平底船上继续进行炸药研究。他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专心工作,从不顾及生命安危。经过无数次试验之后,人们终于听到了成功的炸药爆炸声。为后人造福不浅的炸药就此宣告诞生了。

4.兴趣的积极性与成功

积极的兴趣在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就与其兴趣的高度积极性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兴趣越集中,越固定,就会越积极,从而就能获得越大的成功,发挥最大的潜能。

在辉煌的科学史上,为兴趣献身、为科学献身的例子不胜枚举。

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怀着急于探索黑猩猩王国的秘密的激动心情,从伦敦来到非洲的热带森林,历尽艰辛、危难,却不言放弃。通过长达11年的详细观察和逼真记录,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写成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黑猩猩在召唤》,填补了人类近亲——黑猩猩这一生物领域研究的空白。

可见,兴趣的积极效能往往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探索热情、惊人的勇气、忘我的精神及坚韧不拔的毅力。

五、性格与成功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区别以个性为标志,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的则是性格。性格也是情商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它不仅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异所在,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是影响个体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古往今来,凡是在学习、科研和事业上有所创造、有所建树的人,都具有顽强而独立的性格。一个懦弱、过分依赖别人的人终究成不了大器。

由此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培养锻炼出良好的性格特征,才能把握成功。可是,性格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些什么规律?

对于成功而言哪些性格品质更为重要呢?

(一)性格规律与成功

一个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一生所适合从事的职业,以及他在这一职业上的成就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看,成功既要遵循智力发展变化的规律,也要遵循非智力因素发展变化的规律。

那么,性格形成与发展有哪些规律呢?性格规律与成功又有什么联系呢?

1.性格与智能相互促进、彼此制约。

2.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相互结合。总之,人的性格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了解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结合这一规律,对于广大的儿童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看到性格的稳定性,从而认识到培养良好性格的重要性,以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制止不良性格特征的滋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性格的可塑性,从而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来完善和培养自己优良的性格。

(二)性格品质与成功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过程,人们发现,他们事业上的成就与其特殊的性格不无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特殊性格帮助他们取得了骄人的成功。而这种特殊性格主要表现为性格品质。它包括性格的完备性、性格的整体性、性格的坚定性和性格的独立性。

1.性格的完备性与成功

如果一个人兴趣广泛,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活动积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性格具有完备性;反之,如果一个人兴趣狭隘,情感平淡,精力疲乏,活动消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性格缺乏完备性。

目前,培养学生具有完备性的性格,已被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对于广大儿童来说,个体的性格自我修养也应注重完备性这一品质特征。

2.性格的整体性与成功

性格具有整体性的个体,对现实的各方面都将协调一致,其认识与意向亦无矛盾,表现为表里相符,言行统一。一个性格具有完整性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健康的人。

健康的心理导致健康的行为,人的生活才能过得幸福、愉快,人的生命才能发出绚丽的光辉。

性格的整体性对个体的生活与事业而言,是相当关键的。我们的时代、国家和民族需要表里如一、胸襟宽广、光明磊落的人,那种“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两面派,最终将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没有高尚、完整的性格,也就不会有令人艳羡的惊人成就,同样也就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敬重。

盛唐之所以“盛”,它的构建者唐太宗功不可没,他是中国最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为中国开创了长达130年的黄金时代。

那么,唐太宗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完备性的性格品质。他把儒、道、兵、法各家之长用得恰到好处,把中国谋略文化中的慈、忍、变、残用得炉火纯青。各家思想,各种方法皆融为己用,且备兼众长。仁慈时,对下属像父母对待子女一般;忍耐时,总是一忍再忍,即使有性命之忧,也不为所动;权变时,虚心听取下属意见,绝不肆意行事;残忍时,即使亲兄弟也毫不留情。正因为唐太宗有了这些性格特征,所以在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出现了人才济济一堂的盛大局面,也使得他的功绩独步千古,事业如日中天。

3.性格的坚定性与成功

具有坚定性格的人,首先,表现在不怕挫折和失败,能够经受数十、数百乃至成千上万次失败的打击;其次,表现在不屈地和厄运抗争。一个人在面临不幸时的刚毅程度,是衡量其性格坚定性的重要尺码。悲观绝望、自暴自弃,只能走向堕落与毁灭;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终究无济于事。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李小双完美无缺地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团身后空翻三周”,成为当之无愧的男子自由体操奥运会金牌得主。

然而,这枚金牌却是来之不易的,是李小双靠着他那“能吃苦、不服输”的坚定性格,突破层层难关,用泪水和毅力换来的。

在李小双还未满7岁时,他就和双胞胎哥哥李大双一同进了县体操队。小双训练十分刻苦,再苦再累,从不掉泪。尽管先天条件不足,但他凭着一股绝不服输的劲头,一路过关斩将,终于从县队到省队,再到国家队。

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小双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两枚金牌。然而,命运再次考验了李小双。1991年开始,李小双出了一系列的事故,身体多次受伤,在测试“三周”新动作时,用力过猛,摔成轻微脑震荡。接着,在世锦赛上发挥失常,被挤出决赛圈。

小双绝不会向挫折和困境认输,他练得反而更勤更苦了。

整整两年的殚精竭虑的艰苦磨炼过去了,李小双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终于以惊人的一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小双的成功启示我们:“不管你的先天条件多么不足,无论命运将你击倒几次,你都不应服输,你都应笑着爬起来,继续前进! 只要你不倒下,你就一定会赢!”

4.性格的独立性与成功

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具有独立性品质的人,很明显地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1)善于独立思考

即喜欢开动脑筋,独辟蹊径,能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与独立地解决问题。

(2)善于怀疑

不拘成见,对事物总是采取怀疑的态度。

(3)善于批判

即能够对现成的东西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善于创新

即具有创新意识。他们重视书本,但并不迷信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而能在掌握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在任何方面,优异的成绩都与性格的独立性水平息息相关。古往今来,大凡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学者,都得益于他们拥有独立的性格。实际上,在整个科学史上,每一个作出具有划时代贡献的人,都是打破前人固守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大破大立,在独立探索与钻研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学术框架,创立新的学术思想。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从20世纪初叶他创立相对论以来,还没有哪位科学家的成就能够与之媲美。他站在人类科学巅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理解,解说爱因斯坦,但他本人却认为自己是个“孤独的旅行者”。如果从这个性格层面去了解爱因斯坦,也许会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新的认识。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乌尔姆城,长在慕尼黑。在那里度过了14年的时光,这是他一生中充满幸福、安宁、温暖的一段时光。虽然双亲为了自己的小本生意惨淡经营,但慕尼黑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却启迪了爱因斯坦幼小的心灵。城市的喧闹和嘈杂与大自然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深深吸引着年幼的爱因斯坦,使他陶醉,使他沉思,并逐步养成了独自思考、独自研究的模式。也是在慕尼黑,爱因斯坦养成了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特别独行的独立又孤独的性格。从这时候,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爱因斯坦都以孤独相伴,从不刻意随波逐流。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期间,他把读书视为生命的第一需要,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以优异成绩拿到了毕业文凭。此后,几经波折,他在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份工作,8小时以外的全部时间,爱因斯坦都沉醉在他的物理学研究里。他没有名师指点,缺少最基本的图书资料,与他终日相伴的只有那份孤独—孤军奋战的勇气和实践。孤独铸就了爱因斯坦独立的个性,正是在这样的个性驱动下,爱因斯坦才始终如一,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终于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