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最好的保护神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如何照顾自己,规避风险,走出困境,靠的是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孩子,总是会被伤害青睐。”
的确如此。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从小到大,孩子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害,每一种都可能会造成伤害,甚至丢失生命。事实上,自我保护能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孩子长大、入学后,却常有因丧失自我保护能力而发生的意外事故。到底是什么使孩子丧失了这种自我保护的能力呢?
究其原因,是家长的事事包办、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中国的许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宠爱孩子身上,似乎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牵着他的手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过多保护,导致大批“听话的乖孩子”在自我保护方面近乎愚钝。他们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自主判断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自我保护的翅膀也被父母的爱软化了。
所以,爸爸保护孩子的最好方式,并不是为孩子撑开保护伞,而是教他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6岁的欣欣对什么都很好奇。有一次,欣欣看到妈妈在做饭,就好奇地把手伸到电源插口那里摸了一下。她的手上刚好有水,马上就被电了一下,吓得欣欣立刻大哭起来,妈妈也被吓出一身冷汗。
爸爸看到了,心想:女儿丝毫没有安全意识,都怪自己平时没注意教育她。于是,爸爸把欣欣拉过来,从抽屉中拿出一根试电笔,对欣欣说:“这是试电笔,你现在可以拿着去试一下电源插口。如果笔上的灯亮了,就代表那是有电的,很危险,千万不能再用手碰。”
欣欣小心地问:“是不是就会像刚才一样弄疼我呀?”
爸爸说:“疼是肯定的,如果严重点,你的小手就会被电坏了,甚至会残废呢!”
欣欣听后也被吓住了,她回想起刚才的疼痛,对爸爸说:“那还有哪些东西是有电的呢?我以后再也不碰了。”
爸爸见状,赶紧把家里每个有电的位置都一一指给女儿看,还告诉她一些电的基本常识。
生活中,当孩子用铁丝捅插线板的插口时,有的爸爸会慌张地把孩子拉开,然后恐吓道:“不要碰这个,你会没命的!”却不是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危险。孩子似懂非懂,加之好奇心重,就更想一探究竟,这就很容易发生危险。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应该告诉孩子其行为的危害,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引导孩子远离危险,学会自我保护。
●平时生活中,爸爸多告诉孩子一些安全常识,特别是关于水、火、电的安全知识,这样即使发生紧急情况,孩子也不至于惊慌失措。或者给孩子讲一些有关安全知识的故事,通过故事教给孩子一些遭遇紧急状况时的应急措施。
●向孩子讲清自然界哪些是可怕的,哪些是安全的,引导孩子学会躲避危险,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减少孩子的胆怯心理。比如,孩子怕过马路,爸爸可带他参观交通岗亭,为孩子讲交通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时候过马路很安全,什么时候过马路很危险。孩子怕小动物,就让孩子多玩一些动物玩具,观看别人与小动物玩耍,并鼓励孩子接近一些温顺的小动物,逐渐锻炼孩子的胆识。
●平时多教孩子一些自救知识,这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课。比如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如果遇到陌生人纠缠,要往人多的地方走或者马上回家,或者向附近的人员求救,请大人帮忙等。与家人走散后,不要慌张,可先在原地等一会儿,也许爸爸妈妈正在不远处找你。如果找不到爸爸妈妈,可就近求助警察或保安,但一定要记住爸爸妈妈的名字等。
●爸爸也可用儿歌、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生活中的一些危险场景,爸爸都可以通过角色游戏让孩子明白如何避险自护。一些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则可通过唱安全歌等,让孩子牢牢记住。
●对于一些体弱、内向的孩子,爸爸也可鼓励他们多进行碰撞、刺激类的游戏活动,引导孩子在碰撞中学会自我保护。孩子多进行这些活动,可以锻炼肢体的灵活性,让动作更灵活,预防受伤。当然,在运动前爸爸一定要检查好场所,确保孩子的游戏、运动环境是安全的。
●爸爸还应引导孩子接触真实的社会,学会戒备。因为孩子不可能永远活在童话世界里,活在父母布置好的温室中,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明白其中的险恶。只有尽早让孩子体会社会中的是非美丑,孩子在未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自我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