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简述】
药物性口炎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引起过敏的药物一般以抗原性较强的化学药物所产生的反应最多。常见的有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药,抗生素以青霉素最突出。病变可单发于口腔黏膜,局部出现充血、发红及水肿,也可伴发皮肤损害,出现典型的圆形红斑。
接触性口炎是指过敏体质者于局部接触药物后发生变态反应而引发的一种炎症反应。引起接触的原因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前者为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作用,任何人接触都可发病,如强酸、强碱等。后者是接触物本身不具有刺激性,不是每个接触者都发病,仅过敏体质者发病。首先在接触部位出现,轻者黏膜出现肿胀、发红或形成红斑,重者发生水疱、糜烂、溃疡,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用药原则】
1.首先找出可疑致敏因素或者致敏药物,并立刻停用过敏药物,去除过敏原。
2.抗炎、抗过敏治疗,抑制免疫反应。
【药物选择】
1.抗组胺类药 可减少各种过敏症状。氯苯那敏适用于药物性口炎和接触性口炎等各种过敏症,0.35mg/(kg·d),分3或4次口服。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泼尼松适用于轻型儿童药物性口炎和接触性口炎,1~2mg/(kg·d),分3或4次口服,病情稳定后减量。重者可给予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4~8mg/(kg·d)。
3.维生素C 用于儿童药物性口炎和接触性口炎的辅助药物治疗,1~2g加入1 000~2 000ml 5%~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1/d,3~5d后改口服。
4.局部对症治疗 消毒、防腐、止痛及预防继发感染为主的对症治疗,常用0.05%氯己定含漱及唇部湿敷,局部可涂搽如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尤其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皮肤感染,对耐药金葡菌也有效,对某些阴性菌有一定作用。外用涂搽患处,2/d。
【用药提示】
1.氯苯那敏(扑尔敏、马来酸氯那敏、氯苯比胺、氯苯比丙胺、氯非那敏、氯屈米通、马来那敏、马来酸氯苯比胺、曲吡那敏、氯屈米通,Chlorpheniramine、C-meton) 参见第12章“湿疹”。
2.泼尼松、氢化可的松 参见第3章“急性感染性喉炎”。
3.维生素C 参见第2章“维生素C缺乏症”。
4.莫匹罗星(假单胞菌酸A软膏、百多邦软膏,Mupirocin)参见第12章“脓疱疮”。
5.氯己定 参见本章“儿童牙周组织疾病”中“菌斑性牙龈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