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杀成“高危人群”

大学生自杀成“高危人群”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越是名校,学生自杀的越多。今年以来,北京大学就发生了2起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迫使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自杀已成为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活着的“生死教育”已相当普及。专家建议,我国也应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经常性的生死教育活动。

不久前,一项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的调查问卷显示: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大,自杀行为不断发生反映出我们社会关系的整合程度比较差。加之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身体的伤害,甚至是生命的放弃。而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越是名校,学生自杀的越多。今年以来,北京大学就发生了2起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说:“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当发现现实并非如此时,有的学生便走向自杀。”

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迫使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都有比较完备的心理咨询中心,但多数情况下,这些中心只是学校的摆设,很少有学生能真正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这里既存在传统思维问题,认为进咨询中心的人都是神经病,又存在现实经费问题。可见完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并没有在高校完全建立。这也从反面说明,学生的心理之门并非轻易便能打开。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绝不是一件轻松之事,他需要耐心细致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缺失不容忽视

有关心理学专家分析认为,首先,现在的学生在升学、就业等各方面都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自杀行为正是因为一时感到无法承受某种压力所致;而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德、智、体及心理健康的全面教育;许多学生成绩高分,而思想及心理并不健康、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不知因何而活,不知为谁而活,遇到挫折和打击,心理十分脆弱,容易走向极端。另外,时下,各种传媒、影视作品里有关打杀、死亡的描写也非常多。甚至许多影视作品竟然把死亡当成解脱来宣传,影响了青少年对死的理解。

出路是树立青少年的自信心

自杀已成为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曾任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所长的精神心理专家王振峰认为,青少年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建立青少年的自信心是首要基础。自信能保护青少年远离精神压力及精神沮丧,并能够积极应对生命中的艰难和曲折。而自信程度取决于身体、社会关系及学业方面的发展程度。如要树立很强的自信心,青少年必须建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可行的人生哲学。所以,在青少年教育中要反复强调孩子的成功经验,并鼓励其积极的自我评价;不要强求孩子达到完美程度;让孩子感受到亲人、老师的爱等,这些都是培养青少年自信的方法。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活着的“生死教育”已相当普及。专家建议,我国也应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经常性的生死教育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