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题东林壁”

“题东林壁”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站在远处眺望,只凭着看到事物的局部、表象进行主观臆测,不容易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当局者清”也有苏轼的轶诗《题东林壁》为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惜东林寺不久被焚毁,这首诗没有广为传播,成了轶诗。

小明:有句老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究竟是“旁观者清”,还是“当局者清”?

小智:旁观者清。因为当局者置身事中,有时会被大量眼前事物的表象、假象所迷惑,不能统观全局,或因思虑太多而陷于主观片面,看问题反而糊涂、迷茫。“当局者迷”,有苏轼《题西林壁》的诗篇为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旁观者由于站在高处、远处,受的干扰少,又“置身事外”,态度冷静、客观,所以能看得清楚。

小敏:当局者清。“实践出真知”,当局者由于身历其境,有丰富的感性知识,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各方的利益关切,通过分析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站在远处眺望,只凭着看到事物的局部、表象进行主观臆测,不容易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当局者清”也有苏轼的轶诗《题东林壁》为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明:胡扯,庐山没有东林寺,苏轼哪有这首诗?

小敏:苏轼第一次去庐山只是走马观花,被“横岭侧峰”搞得晕头转向,没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很有感慨,就在西林寺壁上题了那首尽人皆知的诗。后来他又一次上了庐山,住下来对庐山的峻岭奇峰看了个仔细,还向导游、山民做调查,对庐山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感到原来那首诗看法不够全面,为了补救,就在东林寺壁上写了我引用的那首诗。可惜东林寺不久被焚毁,这首诗没有广为传播,成了轶诗。

老师:小敏冒名苏轼杜撰的诗和苏轼的诗虽然只相差一个字,却能互相补充,使认识更全面深刻。当局者和旁观者对事物的认识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只要能保持客观态度,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就都能“得识”(否则就都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当局者”要主动征求、虚心听取“旁观者”的意见、建议,上级领导做决策前要深入实际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同时广开言路,既听有实践经验的“当局者”的意见,也听较为客观的“旁观者”(群众、专家)的建议,“兼听则明”,经过综合平衡,真正认清“庐山真面目”后再做决断。

苏轼游庐山时有没有东林寺不知道,但后来庐山确曾有一座东林寺,有个叫古直的学者曾在那里设帐收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