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式的家庭教育

开放式的家庭教育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氏夫妇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严格按照“十戒”的标准生活,也这样要求孩子们,禁止他们饮酒和赌博。宋氏夫妇也注意向孩子传授知识,培养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他们夫妇还很重视提高孩子们的中文水平。因为这样更传统,也更优美,宋庆龄终生恪守母训。宋氏夫妇的确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很好地付诸行动。同时他们认为,教育应当是社会的,家庭教育再好,也不能代替集体生活的训练。

宋庆龄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宋耀如心中有个宏愿——努力把子女培养成为中国的林肯、华盛顿。他曾多次对别人说:

“只要一百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的人才,中国就有四百万超人,还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为天下先。”

母亲倪桂珍也有一种观点:“养不教,父之过,也是母之过。”她深深懂得,爱孩子,重要的是教育他们。

为此,他们夫妻二人制定了现代型“斯巴达—基督教”教育模式,以训练孩子们具有意志力、毅力和仁爱之心。

“沐于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就是训练中的一项。大女儿稍大一点时,宋耀如就领着她去淋冰凉的春雨。

有一次,正当父女二人在雨中冷得发颤时,宋耀如猛地觉得身旁多了个绵软的小生命,低头一看,原来是年仅四岁的庆龄。她身上也已经淋得能挤出水来。母亲见此情景,又是心疼,又是惊喜地喊道:

“我的好宝贝,妈妈还以为你胆小。你最勇敢!”

从那以后,徒步野外这样的苦事,父亲都让庆龄参加。而庆龄呢,即使走得再艰难,再辛苦,也会坚持到底。

在训练自制能力和忍耐力方面,宋耀如采用了“忍饥挨饿”的方法。他常常和两个女儿一起默默地做祷告,以抵御食欲的诱惑。每当这个时候,庆龄总是微笑着,神态安详自若。多年之后,她参与反袁护法斗争,经历广州陈炯明叛变之险,独自忍受孙中山逝世带来的剧痛,胸有万丈狂澜犹能处变不惊,举止从容。这种沉静和大度,大概就缘于幼年时这种“斯巴达”式的训练吧。

宋氏夫妇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严格按照“十戒”的标准生活,也这样要求孩子们,禁止他们饮酒和赌博。母亲常常告诫孩子们,做人要诚实不欺,要有远大志向,要勤劳。

宋家的生活虽然富足,衣食不缺,宋耀如却喜欢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些蔬菜,不怕脏累。他说:

“上帝教我们勤劳,勤劳者才有饭吃。”

这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所有这些,都给孩子们以良好的影响。

宋氏夫妇也注意向孩子传授知识,培养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父亲经常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或用中英两种语言,为孩子们朗读有趣的童话故事。孩子们入学之前,他就从美国购买来大量幼儿读物,夫妇二人轮流教他们读写。

同时,他们夫妇还很重视提高孩子们的中文水平。每天上午,请一位英国女教师教孩子们英语和拉丁语;下午,请一位中国教师教孩子学古典文学。

1898年,宋耀如和长女宋霭龄一起创办了一份《上海儿童报》,主要文章由孩子们用打字机自己写,可以自由发挥。父亲则是他们的朋友、读者和印刷工。这份报纸一直办到最小的子良、子安进入中学才停刊。孩子们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宋庆龄在美国读书期间,是校刊编辑部和哈里斯文学社的秘书,先后发表过《留学生在中国之影响》和《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等文章,词采飞扬,并有不少警策之句。这种文字功底,就得益于童年时的家庭训练。

宋家的信仰、观念和生活习惯,虽然深受西方影响,但宋氏六姐弟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父母必读》刊名,就出自宋庆龄之手。

宋耀如重视对孩子们进行中文教育,他常说:

“学英文,是为了睁开眼睛看世界,是为了留学长知识学本领,再来报效祖国,而报效祖国需要用中文,所以,中文一定要更好!”

孩子们在父亲的耐心引导和严格督促下,练字很认真,并终于学有所成。

母亲不太会做针线活儿,却坚持要求女儿们学习女红,保留一些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她还要求女儿们一生留长发,盘发髻。因为这样更传统,也更优美,宋庆龄终生恪守母训。

宋氏夫妇的确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很好地付诸行动。同时他们认为,教育应当是社会的,家庭教育再好,也不能代替集体生活的训练。所以,子女们都是年龄很小就离开家庭,求学去了。

父亲宋耀如认为,不仅要让孩子们进学校读书,过集体生活,还要让孩子们见识社会。他经常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印刷厂、面粉厂、香烟厂和纺织厂。还和孩子们乘坐黄包车,让孩子们见识社会的阴暗面。

这种难能可贵的开放式教育,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宋氏姐弟因此也具备了多方面出众的才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