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帮助孩子入园

积极帮助孩子入园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孩子上幼儿园的好处并不只是这些。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在孩子入托时,把孩子的特点和不足告诉老师,以便双方配合,积极指导。对于老师所反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家长应该认真听取,积极配合老师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树立和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威信,不要随便议论老师。孩子入托了,这是自孩子出生以来跨出家庭的第一步。

一、积极帮助孩子入园

1.孩子入园的必要性

孩子上幼儿园,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工作和学习。然而孩子上幼儿园的好处并不只是这些。

目前,我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小环境对孩子来说的确是太小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个别进行的,主要受到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教育,接触面比较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且对孩子的教育一般不太系统,有较大的随意性。而幼儿园是最早对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社会群体。在这里,儿童进入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天地,有许多小伙伴,有条件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因而也更有利于合群性、纪律性、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的形成和培养。同时,幼儿园的教育也比较系统、科学,且在科学喂养、安排作息时间等方面,一般比家庭做得更好。

另外,孩子以后毕竟要走向社会,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即儿童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以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在家庭里进行的。当然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但它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教育的内容常常与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小学校里的老师们普遍感到,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和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学生的不同是非常明显的,其差别并不仅仅是在科学知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要补上这一课,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甚至永远也补不上。

孩子入幼儿园这是其生活中的一大转变,要离开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周围全是陌生面孔的人群中,孩子确实需要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里的生活,家长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培养孩子对幼儿园里的兴趣,使孩子能够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

2.入园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精神准备 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的小朋友;有会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的老师;还有许多家里没有的大型玩具;可爱的小动物……

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玩玩具,给他感观上的认识,引起他对幼儿园的兴趣。

了解并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减少孩子入园后的不适应。

✽物质准备 物质上的准备,是指进幼儿园必需的用品,包括床上用品和衣物用品的准备。

●进园前,父母要弄清孩子的床上用品是幼儿园代购还是自备,以免重复,造成浪费。

●如果要自备,就要为孩子购买枕芯、枕套、毛巾被和棉被。全日制的还要购买蚊帐、拖鞋、大浴巾和垫褥。

●另外,还要准备些必要的衣物及文具用品,如书包、衣服、裤子、袜子、鞋子,所有这些用品都要绣上孩子的名字,以免混淆遗失。

要注意孩子上幼儿园穿的服装,不要太讲究,只要整洁大方便可。

✽自身准备

●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会表达自己的要求。

●能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饭,会用水杯喝水。

●需要大小便时知道告诉成人。

●会用手绢擦鼻涕。

●会自己脱鞋袜、穿衣服。

✽幼儿园基本生活常规的要求

坐:双脚自然放平,背靠在椅子背上,双手自然放在双膝上。

走:会一个跟着一个地走,不碰撞别人。

洗手:左手拿起香皂,右手打开水龙头冲湿肥皂,关上水龙头,抹擦肥皂后,从手心到手背再到手腕用手揉搓后,冲洗干净。关上水龙头后,往洗手池里甩3~5下手,摘下毛巾擦干手。挂上毛巾后,两手互握等待喝水或吃点心。

进餐:要求幼儿饭菜都要吃,不说话,饭后漱口。

脱衣服:脱鞋袜,再脱裤子,然后再脱上衣。

穿衣服:先穿上衣,再穿裤子,然后再穿袜子和鞋。

注意:

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有点滴进步,家长就要鼓励。哪方面做得不好,找出解决的办法,不要一味责怪,引起孩子精神上的紧张。千万不要用上幼儿园来恐吓做了错事的孩子。

3.尽量先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激发其对幼儿园的热爱和向往

有些孩子一送到幼儿园就大哭大闹起来,父母怎么哄也不管用。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欠妥引起的。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引导孩子高高兴兴地入园呢?

有几种方法家长们可以借鉴:从孩子出生到入幼儿园前的几年里,父母应给孩子以稳定的安全感,如亲自带孩子。同时,增加孩子的交往经验,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经验,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多鼓励孩子独自探索和游戏的活动。在孩子接近入园年龄时,可以先带他到幼儿园去熟悉环境,了解在园小朋友的活动,玩一玩幼儿园的大型玩具,激发他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对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将有一定的帮助。

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她常常帮助邻居家把小孩送到幼儿园,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她有一个1岁的女儿,她每天带着自己的女儿一起去送邻居家的大哥哥,就是想让她看看大哥哥是怎么样去幼儿园的,看着大哥哥是怎么样自己穿鞋子,自己上楼梯等等,让自己的孩子模仿大哥哥的做法,也自己动手。这样她会有一种成功感,在以后自己该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很愿意到幼儿园了。

还有一种办法是小步递进法,就是让孩子一点一点地逐渐离开父母,使其变化的坡度减小。孩子在报名以后父母可以带着他去邻居家与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玩,在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可以走开一会儿,让他慢慢适应逐渐离开父母。还可以把他送到姥姥和姥爷家,适应一下离开父母的感觉。这样就为他上幼儿园时离开父母做一些准备。

另外,有些幼儿园采取分批入园的方式,老师按设计好的活动内容和生活常规,为他们表演,与孩子一起玩,调动他们的兴趣,又可以一对一地教给孩子自理生活、操作玩具的方法,待三四天后这些孩子情绪已稳定再迎接第二批幼儿,而第一批的孩子也起了榜样的作用,会使新进来的幼儿情绪稳定。

在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家长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来感染孩子们,让他们感觉到幼儿园是自己的乐园。

4.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使老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生活习惯

家园密切配合:家长应该配合幼儿适应幼儿园的作息与常规要求。在孩子入托时,把孩子的特点和不足告诉老师,以便双方配合,积极指导。

孩子上幼儿园后,正是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主动配合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切莫认为孩子入园以后家长的教育作用就降低了,而应与幼儿园的老师密切合作,使两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起到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家长应当经常与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交流,相互通报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个性特点和生活习惯,使孩子的优缺点能让老师和家长都能了解。对于老师所反映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家长应该认真听取,积极配合老师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不要一听到表扬孩子的话就高兴,一听到批评孩子的话就受不了。对孩子白天在幼儿园里学习的内容和训练的项目,家长要全面了解,以便于合理地安排晚上及周六、周日的活动。一般地讲,对于孩子在幼儿园里已经学过的内容,家长可以给予强化,但不要过多重复,否则会使孩子的生活显得单调。家长可利用这些时间,带孩子上街散散步,到亲友家串串门,或者去公园等其他儿童活动场所,以便补充幼儿教育的不足。

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树立和维护幼儿园教师的威信,不要随便议论老师。即使对老师的某些做法有什么看法,也不要立即说给孩子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当面向老师或幼儿园的领导提出。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一定会使孩子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5.正确对待入园后的不适,坚持送孩子入园

孩子入托了,这是自孩子出生以来跨出家庭的第一步。过去,我们总爱说,这是孩子和家长之间身心的分离;我们总是在想该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分离。其实,这也是家长和孩子的分离,这个分离对家长来说同样难过。凡有过送孩子上幼儿园经历的家长都有过那种“牵肠挂肚”的感受,都没少在幼儿园的大门外头掉眼泪。用一句妈妈们互相解嘲的话来说:要是不掉眼泪,那还是妈吗?

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好多父母也会感到很苦恼,因为孩子进幼儿园一天后,第二天他就再也不愿意到幼儿园了,又哭又闹。所以家长会感到很困难,不知该不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看到他们可怜的样子,家长心里会很难受,所以会有很多很多的困惑。

有时在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拉着家长的手不肯放,这时,家长不知该怎么办,是挣脱他的手,还是就不送了呢?有的家长会很生气,上班都快迟到了,孩子又不肯放手。也有的家长会猜想: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因为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还是有的小朋友期负我的孩子?还是幼儿园的生活太枯燥呢?所以家长们会有种种的困惑。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家长不用有这些猜想。

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会有哪些心理上的变化呢?

由于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这个变化和扩大,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变化,有精神环境上的变化、物质环境上的变化、社会角色上的变化。

比如精神上的变化:因为孩子原来是独享父母的爱,可到了幼儿园是许多小朋友同时分享一个老师或两个老师的爱,所以,他会不满足,出现“失落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在家里他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父母或爷爷奶奶就会马上送来。可是到了幼儿园,因为有很多小朋友,所以他可能要等待。

第三个变化:在家里没有同龄人,可到了幼儿园有许多同样大的小朋友,对他来讲,这也是一个很陌生的环境。

通过这些方面的变化,从没规律的生活变成有规律的生活。从处处有人照顾到事事都要自己动手,从在家里需要的东西都能得到满足,但到了幼儿园就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种种变化会带给孩子失落感、孤独感和陌生感。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进过托儿所,在托儿所时已经不哭了,为什么到幼儿园就又哭又闹呢?是不是老师对我的孩子不好呢?是不是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了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往往换了环境、换了老师同样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所以,他就会用哭来表示他的焦虑。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要消除幼儿的分离与焦虑,需要幼儿园和家长共同来完成。如果双方配合得好,能尽快消除幼儿的这种分离的焦虑,使他喜欢上幼儿园,逐渐习惯过集体生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害怕可以在孩子学会处理和应对事情后自然消失,但焦虑自然消失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在孩子了解了情况并获得了有关经验后仍然可能存在。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减轻和克服分离焦虑。

因此,减轻和克服孩子的分离焦虑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幼儿刚入园时,要让孩子感受到入园是一件好事,标志着他长大了;同时,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这件事很坚决、很赞成,他没有退路,不能想不去就不去。当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就提出不去幼儿园时,无论他怎样央求,都不能答应;当发现他假装用“肚子痛”等手段来求得家长的同情时,家长要善于察言观色,可以用“看完病我们再去幼儿园”等办法巧妙周旋。在孩子出现哭闹的时候,家长们也不要心急,要安慰他,帮助他擦眼泪。在他平静下来时再给他讲道理,告诉他,爸爸妈妈要去上班,你已经长大了,要和别的小朋友们一样乖乖地去幼儿园,爸爸妈妈下班后再来接他一起回家。等到接他的时候,可以问他:这些都是你的小伙伴呀,真好,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什么游戏了,可以跟他一起到曾做过游戏的地方了解一些情况。对他们今天做的表示赞扬,拿着他们的作品说做得真好,咱们拿回家挂起来吧。这样孩子会有一种成功感,也会感到很自豪,这样就会愿意到幼儿园去了。

作为幼儿园来说,也要采用逐渐增加孩子在园时间、孩子分批入园、亲子共同在园活动等办法向幼儿独立在园活动过渡,从而减少家庭与幼儿园生活间的坡度。老师要关爱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身体与目光的交流,满足个别依恋性强的孩子的需求(多抱抱他,允许他拉着老师的手或衣服参加活动等),老师尽量当好孩子们的“母亲替代者”;组织丰富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兴趣的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妈妈转移到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中来。

经过这些努力,大多数孩子都能较快地克服分离焦虑。分离焦虑的解除或克服标志着孩子继亲子关系之后建立起了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安全基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将随之进入更高、更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