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有人会认为,教育这些孩子要比教育那些贫穷家庭的孩子和墨西哥地震遗留的孤儿要容易很多。
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活在奢侈的物质环境中,也能享受更多的特权。但事实上,教育这些孩子并不容易。
富裕家庭的孩子是怎样达到“皈依”的呢?我们看看欧洲和美国一些儿童之家的教育经验就知道了。
欧洲和美国的一些教师跟我们谈了教育这类孩子时的情况,他们谈到了教育这些孩子时的困难,因为这些孩子一开始很抵触我们的教育观念。
富裕家庭的孩子对花园的小径、美丽的花朵、优美的环境并不感兴趣,对那些让贫穷家庭的孩子着迷的教具也不感兴趣,更别提用心操作那些本可以满足他们内在需要的教具了。
在教育这些孩子时,教师们感到很迷茫,甚至有些泄气。
富裕家庭的孩子玩腻了各种玩具,所以他们不会马上对我们提供的物品产生兴趣和热情。而贫穷家庭孩子的表现与他们截然相反,贫穷家庭的孩子常常迫不及待地去拿那些我们提供的物品。
一位来自美国华盛顿的教师G小姐写信给我说:
“这些孩子喜欢从别人手里抢东西,如果我要把某个东西递给某个孩子,其他孩子就会跑过来,扔掉自己手里原有的东西,去争抢我拿的东西。
“我给孩子们讲完怎样使用某个物品后,他们就会开始争抢这个物品。事实上,他们对这些感官材料并不是真的感兴趣,注意力也很容易从一个物品转移到另一个物品上,不能专注地操作,对任何物品都毫不吝惜和留恋。
“他们没有耐心在一个地方待足够的时间,总是跑来跑去。有时给他们某个东西,他们连看都不看就扔掉。
“这些富家子弟的运动没有任何目的,他们到处乱跑,毫不顾忌这样做的后果。他们撞翻桌椅,撞倒同伴,用脚去踩我们提供的物品。
“他们会在某个地方开始操作某个物品,接着很快就跑开,去操作另一件物品,但不一会儿就又丢掉了正操作的物品。”
另一位来自巴黎的D小姐写信这样跟我说:
“我得承认,我的教育经验十分有限。这些孩子没有自发性,工作也缺乏耐心,最多能在一项工作上集中注意几分钟。
“他们就像一群羊,相互跟着,相互模仿。一个孩子拿起某个物品,其他孩子也要争抢这个物品。这些孩子还会到处乱跑,在地板上打滚,并且常常弄翻桌椅。”
下面还有来自罗马一所儿童之家的教师的描述:
“我们最关心的是班级的纪律问题,班级看起来没有任何秩序,没有任何组织和纪律性,因为这些孩子总是乱搞乱弄,并且不接受我们的指导。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情况有了好转。”
在这些富家儿童的学校里,一开始的情况总是混乱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状况就有了很大的转变。
华盛顿G小姐后来写信跟我说:
“一段时间后,这些毫无纪律的孩子们,开始慢慢有了纪律性,他们看起来是自己在指导自己。
“那些一开始他们不屑一顾的物品开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开始操作这些物品。
“一个孩子若对某个物品产生兴趣并开始操作,他就不会再分心,不再去关心其他东西。现在,这些孩子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了。
“当所有的孩子都找到了能唤起他们兴趣和热情的物品,并进行操作时,这个时候,我们就像赢了一场战役一样满足和放松。
“有时,孩子们这种热情会没有一点征兆地突然发生。
“曾经,为了激发一个孩子的兴趣,我试过学校里几乎所有的物品,却没有任何收效。但偶然一次,我给这个孩子看两种不同的颜色板,而他马上接过去,好像一直在焦急地等待这两块颜色板。在那堂课上,这个孩子认识了5种颜色。
“后来的几天,他开始操作那些自己原来不屑一顾的物品,他开始对这些物品产生了兴趣。
“还有一个孩子,一开始他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他的行为和心理都处于紊乱状态。不过,当他开始对那套长木棒产生兴趣并开始操作它后,他那种紊乱状态就消失了。
“接下来,整整一周的时间他都在操作这套长木板,他还学会了数数以及做简单的加法。后来,他又玩其他的教具材料,开始对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各种物品都发生兴趣。
“由此可见,孩子一旦对某些物品产生兴趣,他就变得精力集中,摆脱那种不稳定而紊乱的状态。”
这位教师还提到了我们的教育如何唤起了孩子的个性,她说:
“有一对姐妹,姐姐5岁,妹妹3岁。3岁的妹妹没有自己的个性或主见,她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模仿姐姐。
“假如姐姐有一只蓝色铅笔,妹妹就一定要有那样的一只铅笔;如果姐姐要吃黄油面包,妹妹就除了黄油面包外什么东西都不吃。总之,她想要跟姐姐一模一样的东西。
“妹妹对学校里的任何事情似乎都没有兴趣,她每天只是跟着姐姐到处走,模仿姐姐做的每一件事。
“但有一天,这个小姑娘开始对那套粉色立方体产生了兴趣。她自己搭建了一座城堡,她重复这项练习很多次,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姐姐。
“她的姐姐似乎很迷惑,就问妹妹:‘为什么我在填圆圈,你却在搭城堡呢?’
“这个小女孩没有回答,但是我知道,她开始展示自己的个性了,而不再时时事事都跟在姐姐后面亦步亦趋。”
巴黎的D小姐讲了一个4岁小姑娘的故事:
“这个小姑娘端水时总是把杯子里的水洒出来,即使只有半杯水也会洒出来。她非常努力地阻止水从杯子里洒出来,但总是不能如愿。
“不过,她成功地完成另一项自己感兴趣的练习后,她再端水时就不洒水了,她还热心地给正画水彩画的同伴送去了水,而且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
D小姐信中还说:
“圣诞节后,这个班级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班级开始变得有秩序,孩子们都在专心地工作。这种秩序好像是自己建立起来的,我并没有做任何事情。
“这些孩子完全被自己的工作吸引了,他们不像以前那样毫无目的地做事,而是主动走到橱柜前,从里面取出自己以前厌烦现在却感兴趣的物品。
“在过去的时候,孩子们只会冲动地选择某些物品,但现在,他们对这些物品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对这些物品的内在需要。
“他们会在进行一项艰难的任务时集中精力,在克服困难后会表现出真正的快乐。这些努力改变了他们,他们开始成了自己的主人。
“有一个4岁半的孩子,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孩子想象力很丰富、很活跃,但思想游移不定,行动笨拙,甚至不会自己扣纽扣。
“一开始,如果我给他一个物品,他不是去观察它,而是把它想象成一个像自己一样的人,不停地跟它讲话,并不能把注意力真正集中在这个物品上。
“但后来,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个奇迹:他开始专注地一项一项地进行练习,练习时他会变得很安静。”
我们还没有找到固定的、明确的教育方法,但这些教师运用我们的教育体系时,已经无数次重复了以上这些相似的经验。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类似的情景,虽然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遇到这样的情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是幸福的。
物质上的宽裕可能会带来精神上的贫瘠。但我们可以说,通过我们的教育体系,上面所说的这些精神上贫瘠的富家孩子开始“皈依”了。
“皈依”是在儿童时期完成的,根据我们的经验,皈依的原因,通常是孩子开始专注于某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专注于工作会很快就给孩子带来类似“皈依”的那种变化。
通过专注地工作,原来神经质的孩子都变得平静,原本压抑的孩子重新充满了活力。通过工作,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进步,他们会把内心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使自己获得成长和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取得的转变和进步,将会预示他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就好比,儿童长出了第一颗牙,紧接着,他会长出第二颗、第三颗……直到长出所有的牙齿,或者迈出了第一步,紧接着是第二步第三步,并最终学会走路。
我们的学校遍及世界各地,这种经验各个学校都能看到,这说明儿童皈依具有普遍性。
皈依可以使儿童从非正常状态回归到正常状态中,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正常化的儿童心智成熟,能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他们宁愿有秩序地进行工作,也不愿意整天无所事事。
如果我们这样去看待正常和非正常的儿童,就可以把“皈依”称为“正常化”,这似乎更准确些。
人的真正本性隐藏在自身中,当人还是胎儿时,这种本性就具有了,我们要承认这种本性的存在,并允许这种本性自由发展。
这与儿童皈依并不矛盾,成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皈依,只是这种转变比儿童要难得多。
通过工作,儿童正常的心理特点可以顺利地发展成熟,到时,儿童身上所有不正常的特点就都消失了。就好比身体恢复健康后,所有的病症都不存在了。
儿童的正常化过程会自发地进行,即使在不良环境中,它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展现。
很多成人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正处在正常化的过程中,也没有帮助儿童去正常化,但儿童的正常化仍能充满活力地表现出来,它能超越某些障碍,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儿童正常化的强大力量也教会我们要宽容,尽管成人总是压抑儿童,但儿童会不断与压抑自己的力量进行斗争,他会原谅成人,努力地让自己获得健康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