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孩子的自我,保护孩子的自尊

尊重孩子的自我,保护孩子的自尊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保护孩子的自尊,贯穿于整个家庭教育过程。——表达自己的态度,允许孩子有选择,保护她的自尊。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流转的不仅仅是内容和信息,还有情感,妈妈越是少评判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孩子就越会倾向于合作的回应。这一点,郑重和宁宁说明,这是父母之责。

8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格或性格品质和特质,但对自己已经有一些心理特质上的评价,我们把“评价感知到自身拥有的品质”叫作自尊。高自尊的孩子对他们是哪类人感到满意,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它们,而且他们对自己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持积极态度。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保护孩子的自尊,贯穿于整个家庭教育过程。

宁宁(八岁)每天练习毛笔字两页,一页工整一页潦草。宁宁说不好好写是因为累了,但又不能不写,否则第二天要补齐。妈妈觉得写得这么差不如不写,说话间不小心弄破了写着毛笔字的纸,宁宁要求妈妈向纸道歉,不道歉的人是白痴!妈妈火大:你在纸上写乱七八糟的字,你才需要和纸道歉!妈妈最后发现偏离了主题,不但孩子没有改正,自己也被卷入负面情绪中。

自从孩子从一岁多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这个“自我”在社会性发展中不断得到滋养和成长,父母也在亲子相处中不断提供描述性信息和评价孩子的行为以帮助孩子扩展他的自我意识。比如:你是个遵守约定的女孩;你很自觉;你把这件事讲述得很完整……

3—4岁的孩子就已经形成了信念—愿望心理理论,这个信念指的是对现实发生事情的解释,比如小朋友打碎了花瓶,她会和妈妈说“我并不想那样做,我希望花瓶好好的”,以此来消除妈妈想惩罚她的想法,达成不被惩罚的愿望。宁宁的“信念”是:我累了,但是不能不写,所以写得差。希望以此信念达成“我已经完成作业,请别计较我作业质量”的愿望。

8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格或性格品质和特质,但对自己已经有一些心理特质上的评价,我们把“评价感知到自身拥有的品质”叫作自尊。高自尊的孩子对他们是哪类人感到满意,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克服它们,而且他们对自己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持积极态度。

亲子相处中发生的事件都是孩子自我成长和自尊建设的载体,交流在前,评判在后;先看亮点,再谈不足。

“今天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这么累,你还能完成两页练习,真是一个遵守约定的孩子!”——肯定孩子的行为,保护她的自尊;

“第一页写得漂亮,第二页不工整,有点像是乱写的,没有发挥出你的水平啊!”——客观描述看到的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保护她的自尊;

“看样子第二页是白写了,你打算今天重写还是明天再补?”——表达自己的态度,允许孩子有选择,保护她的自尊。

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流转的不仅仅是内容和信息,还有情感,妈妈越是少评判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孩子就越会倾向于合作的回应。

如果,宁宁还是辩解并表示不愿意补写,妈妈可以将事件在时间轴上往前和往后扩展一下,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态度、她自己的责任以及可能的后果:

“你觉得怎么办?我们的目标是每天练习两页,每页都认真工整。有时你玩得累了,会影响毛笔字练习,那怎么办?如果为了这个取消其他的活动太可惜了!”——引导她自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自己想的方案更加容易执行,她的感觉也会更好。哪怕妈妈内心有想法,也不急着拿出来,无论如何,要始终记得初始议题和整体目标。

以上的铺垫会促使一个合作的关系的形成,会让当事双方协商出一个更加合适的练习方式,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妈妈需要给予提醒,保证如约进行,宁宁也会为自己能履约感到骄傲,容易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其他事例上去。

孩子的心理状态并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干扰,也很容易被自己的感受左右,若是父母也变成“孩子”,情况自然会变得乱糟糟。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事情使用父母权威就够了,要求她一定要做,她肯定也会做的。一方面每个孩子个性不同,强硬未必行得通,从长远计,合作才是可行之路;另一方面,孩子自我在蓬勃发展,她的自尊建设关乎她的未来,父母若是为了一时“得势”而错失培养孩子高自尊的机会,也是得不偿失的。并且,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彼此理解和尊重都值得推崇。

这件事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插曲是“向纸道歉”。宁宁成功地将注意力从“练习不过关”转移到了“纸不开心”上。孩子从一件不受控的事件逃离开,转移到自己占有“道德优势”的一方,确实也是机灵的,但这个机灵用来对抗家长,却不是父母想要的。

妈妈可以选择不接这个话题:待会儿再讨论这件事。

也可以暴露孩子的“小心机”:你是想逃避补写这件事吧?

宁宁给妈妈设计了一个陷阱,道歉还是不道歉都不是妈妈想要的选择,其实还有一个选择:不选择。

宁妈的回应已经一只脚踩进了陷阱,因为已经接了“向纸道歉”这个话题。并且,生气会降低自己的气势,在双方“对峙”过程中,生气的一方也是气势弱的一方(补偿原理)。虽然母女之间这不是很重要,不过,家长对权威的“丧失感”会产生无力和无助的感觉,进而不利于事情的处理,也会影响母女之间的感情。

如果一定要理论一番,以下几点可做参考:

1. “白痴”这个词不会让任何人愉快,不可以用在家里人身上,也不可以随便用在别人身上。这一点,郑重和宁宁说明,这是父母之责。但也不用太过紧张和恐惧未来会带来什么后果,小孩对一些词语的意思未必有那么深的了解,只是当作“武器”拿来用一下而已,父母的态度可以匡正孩子的概念。

2. 妈妈更加强烈的感受是宁宁的态度而非被指为“白痴”。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虽然很难求得,不过对于还在长大中的孩子,需要告诉她自己的感受:你的这个态度令我非常不舒服。至于白痴这个“帽子”,并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妈妈自己很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这是你送我的礼物,我不接受,那么礼物依然属于你,请你自己处理。

3. 生气的家长感觉到自己“弱势”,往往会用其他手段提升家长的权威性和掌控感,以此来平衡,所以一般会大声指责甚至挥手打过去。如果能觉察到“生气”并不被“生气的情绪”左右,那么,打骂的事情会不容易发生,后续的愧疚也一样不容易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