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家长的困惑

如何解决家长的困惑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搬硬套并带了很功利的心思让孩子来学习,许多方法必定不太会在孩子头上生效。记得一个暑假的星期天,有一次说到“波浪”,冬儿说不出来了。冬儿就一句一句造出来:波浪推着船儿前行。鱼儿在波浪中翻跟头。一个上午过去了,下船冬儿一定让我多给老人一点钱,说老人可怜,自己回家的路上就不买水喝了。当时真是很感动,冬儿这样小就懂得尊重他人,珍爱生命。

之前有网友给我留言:这两天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这几周我按照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学,但应用了几天,孩子好像就烦了,不配合了,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您说家长要让孩子看到自己做,模仿,再到孩子主动要求做,这整个过程的实现还要看家长怎样更好地引导,从而让孩子产生兴趣,真正实现“自己主动做”。我就是不知道该怎样引导,我找不到更好地调动他积极性的方法。我给孩子读他喜欢听的故事书,并对他说,选三个词语的句子第一天还可以,第二天就不太乐意了,第三天干脆不听了,无奈。能不能给我指点一下,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办了。

这位妈妈到底是在困惑什么呢?

我在这讲两件事:一、这个妈妈的困惑。二、家长为什么会心急?

一、这个妈妈的困惑

上述这个妈妈说出了许多家长困惑的事:就是“看了学了”方法后却还是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其实孩子是个活灵灵存在的生命,是一个个有思想的生灵。让孩子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生搬硬套并带了很功利的心思让孩子来学习,许多方法必定不太会在孩子头上生效。

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从小得到了太多的许愿和满足,对功利引诱根本不放在眼里;有的孩子原来就是溺爱放纵惯了,胆大包天,开始不太会安安静静停下来听家长说什么;有的孩子胆小怕事,家长强求不敢反抗,只好答应,但学习效力要打折扣;有的孩子反而会为能得到他的需要而开心地接受家长提出的要求;还有的孩子原本就喜欢做这种造句的游戏等。

许多家长学到方法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到孩子身上,结果效果不佳,为什么?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看到做”的过程,中间漏了最关键的一环:“想”。家长要孩子接受事物时,要先动脑子想办法,想好这个方法能不能在孩子身上奏效?还要先想到失败,多想几种方法,才能开始和孩子一起进行,一种不行就换另一种,慢慢来,知识的积累是个慢活。可能低年级的家长因自身水平、能力的原因,一看效果不行,就认为方法出了问题,所以不知如何去做了。

这位妈妈的孩子只有几岁,是好动想玩的时段,让孩子学造句,可以有多种形式。就举上面的例子:现在孩子已经拒绝了,那么就要想办法了。

1.办法:到孩子没有听过的故事书中找几个有相同词语的故事画出来。因为孩子看的故事书,都比较简单,相同的词会在大多的故事中出现。既然孩子喜欢听故事,有时间就讲给孩子听,在讲的过程中,画出来的词一出现,家长可以先讲解一下词语的意思,如果孩子原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夸一下孩子,让孩子试着造一句,接下面赶快讲下去,不能让孩子感觉到是在让他造句。第一天能有这样的效果就很好了。家长把造好的句子写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第二天讲第二个故事时,画出来的词一出现,就用一种惊奇的语调:这个词怎么这也有啊?让孩子试着造一下这个词。第三天同样,但有个前提,无论孩子造得好坏,造在前面、中间、或结尾,都不要干涉,让孩子能进入角色就好。目的是让一个拒绝学习的孩子喜欢上这种听故事游戏的学习方式。

但每一句都要家长帮助记下来。积累多了,孩子作文时,把积累本放在孩子面前,试着让孩子用上,但不能强求。哪怕孩子只能用上一句,因为是自己说的,不是抄袭,所以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时间长了慢慢可能就会接受说更长一点的句子,由一句短话变成长话,还有可能变成一段话,只要是孩子说出来,都给他用本子记下。就是妈妈爸爸要累一点。

2.冬儿小时候造三句,也就是将词放在句子的前、中、后。开始也不知如何说,当时只会放在句子的中间,我就一句一句慢慢引。记得一个暑假的星期天,有一次说到“波浪”,冬儿说不出来了。我带她来到江边,看到江中有条船,我走不动了,更叫不动。冬儿一脚深一脚浅地在农田跑了很久,一路跑一路喊,最后划船的老人过来让我们上船……在船上听老人说话、看人打鱼,江中水波荡漾……冬儿就一句一句造出来:(1)波浪推着船儿前行。(2)鱼儿在波浪中翻跟头。(3)江面风好大啊,吹开了层层波浪。

一个上午过去了,下船冬儿一定让我多给老人一点钱,说老人可怜,自己回家的路上就不买水喝了。当时真是很感动,冬儿这样小就懂得尊重他人,珍爱生命。也为能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学到点知识而开心。当然冬儿说句,说画,因为不会写字,都是我先记下。后来大多用到了她的日记中,效果很好。

为了她学东西,我不知用了多少办法。天天睡到床上就动她的脑筋。有家长可能会说,这也太累了。棒棒妈妈说得好: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愿意。

所以想让孩子爱上学习,方法太多了,只有大人不停地动脑子想办法,别无他法。这就是从“看到做”中间最重要的一环;“想”。先想好,并且永不放弃。

其实让孩子学说造句也好,学说动词也好,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三年级开始能用在书写上。这个用上的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从说到写的飞跃。更是家长和老师的心血浇灌的过程。

所以家长的智慧在这最能体现。

二、家长为什么会心急?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育儿的方法“求贤若渴”,而生搬硬套使用方法后,又得不到好的效果时,家长就开始困惑不已。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家长太心急,太焦虑。

的确,一二年级的孩子,是老师最头痛,家长最操心的时段。可以说,许多家长就如打一场战役,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上来就被打懵了。

刚上小学的孩子又要学拼音,又要学汉字,又要学英语,还要学数学。表面看是孩子一起上学的开始,其实刚入小学的孩子,知识结构完全是参差不齐。大多的孩子上过学前班,100以内的加减都会,同时还会很多的汉字;有的从小上英语培训班,更有孩子家里大人是老师,已教会几千个汉字,等等。还有的孩子没有上过学前班,根本什么也不会。所以一上学,孩子之间差别就非常大。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就会让老师感觉,学习能力如何这样差?开始在老师眼里就不是好学生。真正成了“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荒唐口号的牺牲品。

一年级的学习进度很快,对没有前面这些知识垫底的孩子而言,困难的程度难以想象。老师不会为了一个孩子而放慢学习进度。讲太快了,这些没有基础几岁的孩子,听又听不懂,说又不能很好地表达。所以什么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小动作?不肯发言等都出来了。

孩子不会的东西,你让他如何发言?听不懂注意力肯定不知集中到什么地方去了,上课能不做小动作?考试一出来,分数一定比不过几乎总是满分的孩子。老师一批评,孩子有了自卑,更学不好。

老师告到家长处,家长心里肯定急得要死,更是困惑的不行,孩子很聪明啊,为什么考不好?学点东西这样难?这如何是好?读书才开始就这样?有家长心急和焦虑地得了轻微神经衰弱,一看老师来电话就紧张得不行,打骂孩子全来了。家长其实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道理:你的孩子学前没有吃补药,如何能和其他孩子比?其实家长的心情我真是能理解,因为冬儿也没上过学前班,什么都不会。我不知学校要讲授的知识,竟然要孩子上学前都要会……冬儿多年求学的路上,我最累的就是冬儿的一二年级。

当时听老师说,一个半月学完拼音,我试了一下,让冬儿这样短的时间学会,一个慢孩子,还要学其他的东西,所以根本不可能。和现在所有焦急的妈妈爸爸一样,我当时也急得要命。因为我上学就上了二个年级,也不会拼音,更不知如何教?这不能让孩子看出来,只是安慰孩子慢慢来,一定能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