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驱虫宜选秋季

孩子驱虫宜选秋季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道蛔虫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它的发病率很高。夏季瓜果、蔬菜丰富,不少孩子都有生吃瓜果、吃凉拌菜的习惯,因此夏季服药容易驱虫。原来,蛔虫卵常随不干净的食物进入人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旅行”才发育成虫。如夏季感染、夏季驱虫,药物对正在体内“旅行”的幼虫是不起作用的。3.及时通便 大部分驱蛔虫药的药理作用是麻痹虫体,然后虫体被肠蠕动时排出体外。所以,给孩子服驱蛔虫药后最好再服适量导泻药。

肠道蛔虫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它的发病率很高。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小学生的蛔虫感染率为45%,而农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竟高达70%。蛔虫寄生于小肠内,常常钻进阑尾“安家落户”,引起阑尾发炎;窜入胆道“安营扎寨”导致胆绞痛;若蛔虫集结成团,还会阻塞肠道,发生肠梗阻。此外,蛔虫在肠内释放毒素,毒素刺激肠壁,常会引起消化不良、腹部隐痛、失眠、烦躁等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那么,什么时候驱蛔虫效果好呢?也许有人认为:夏季随粪便排出的蛔虫卵,因温度、湿度适宜,最容易发育成含幼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夏季瓜果、蔬菜丰富,不少孩子都有生吃瓜果、吃凉拌菜的习惯,因此夏季服药容易驱虫。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秋季才是驱蛔虫的最佳季节。

为什么秋季驱蛔虫效果好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蛔虫的生活史谈起。原来,蛔虫卵常随不干净的食物进入人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旅行”才发育成虫。即先在小肠内被肠液孵化为幼虫,然后钻入小肠黏膜,经微血管和淋巴管入门静脉,进入肝脏,再通过肝静脉进入心脏,最后到达肺内,并在肺内寄生。待虫卵生长到具有一定活动能力时,又经气管、支气管上行到喉部,随吞咽活动顺食管、胃第二次回到小肠“定居”发育成虫并交配产卵。这段“旅程”需60~75天,即夏季感染的虫卵要到秋季才成为成虫。如夏季感染、夏季驱虫,药物对正在体内“旅行”的幼虫是不起作用的。

秋季给孩子驱蛔虫用什么药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驱蛔虫药有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复方甲苯咪唑(速效肠虫净)、阿苯达唑(肠虫清)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驱蛔虫药的效力,秋季给孩子服驱蛔虫药还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明确诊断 只有在显微镜检查大便时找到虫卵或见到患儿呕吐物、粪便中有蛔虫方可确诊,不能凭孩子夜间磨牙、面部白斑等不科学的方法随便给孩子服驱虫药。

2.正确掌握剂量和服法 剂量不足,非但不能驱出虫体,而且蛔虫还会因受刺激而引起骚动乱窜,引起胆道蛔虫病等并发症和耐药性。应该1次服的驱虫药不能改为2次分服。临睡前或空腹时服药能使药物与蛔虫体在肠内充分接触,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

3.及时通便 大部分驱蛔虫药的药理作用是麻痹虫体,然后虫体被肠蠕动时排出体外。结果及时排出,药性过后虫体有可能重新复活。所以,给孩子服驱蛔虫药后最好再服适量导泻药。

4.适量服酸 蛔虫生性喜碱厌酸,而正常情况下小肠内的环境偏碱性。为增强药效,最好在服药后再给孩子喝生食醋或呈酸性的维生素C片。

5.更换药物 如几次驱虫仍未见蛔虫排出,但大便却可化验到虫卵,证明蛔虫已对该驱虫药产生耐药性,这时应及时更换其他驱虫药。

6.避免重复感染 蛔虫病治愈后如不注意饮食卫生仍可再次感染。因此,家长应教育孩子平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吃瓜果先用开水烫洗,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另外,必要时隔3个月后再重复服药1次以巩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