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的季风资源

我国的季风资源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季风区气象资源的一个显著的优势是:热量资源、辐射资源和降水资源的高值期都同时出现在夏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雨季在我国北方更为集中,而在旱季雨量却十分稀少。在我国南方则由于冬季风到达时,常与从孟加拉湾来的暖气流相遇,使得冬季阴雨天气很多,但降水量不大。这也是开发利用季风资源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的季风资源_气象与环境

三、我国的季风资源

我国大部分国土属东亚季风气候区。我国季风区气象资源的一个显著的优势是:热量资源、辐射资源和降水资源的高值期都同时出现在夏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例如,水稻是一种喜热作物,我国水稻种植的北界,可到黑龙江省的北部,这在世界上是最北的。我国水稻的种植高度可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地,这在世界上除喜玛拉雅山南坡的尼泊尔(也是季风区)等少数地区外,也是无与伦比的。至于我国小麦在海拔4040米的西藏江孜获得亩产达800公斤以上的产量,则被看作是小麦栽培中的奇迹。

在冬季风活动的影响下,冬季的热量资源比同纬度地区明显偏低。这就影响到多年生作物的越冬条件,使它们的生长线退向南方。但是,冬季的寒冷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它能使害虫越冬困难,减少病虫害。同时,高纬度地区的一些冰雪体育运动和冰雕、树挂等风景也增加了我国的旅游资源。

因为较大的降水往往同夏季风相联系,故在季风区里有明显的雨季。雨季在我国北方更为集中,而在旱季雨量却十分稀少。在我国南方则由于冬季风到达时,常与从孟加拉湾来的暖气流相遇,使得冬季阴雨天气很多,但降水量不大。这里仍然有明显的汛期,只是没有北方那样突出。由于季风雨出现在冬、夏两种季风相遇的地带,故我国南方夏季风前沿在北进和南退的途中有两次季风雨过程,只是南退的速度较快,所产生的雨季没有北进时那样强烈和持久。夏季风北进时在长江流域所形成的雨季就是梅雨,也是这里一年之中最主要的雨季。

季风的强度和进退时间每年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我国的各种气象资源有显著的年际变化,这也是我国旱、涝、冷、暖灾害十分频繁和强烈的自然原因。

据统计,在我国北方平均降水变率可达30%或更高,即使降水量年际不大的南方地区,降水变率一般也超过15%。在降水量十分异常的年份则可形成严重的灾害。我国气候工作者统计了历史上部分10年一遇的旱涝灾害(大旱或大涝),表明我国曾多次发生比近50年严重得多的旱涝灾害。

清乾隆年间,北京曾有过连续20年(1741~1760年)干旱,其中16年达到大旱标准。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明崇祯年间,在1637~1643年的7年中有5年达到大旱标准,而且旱灾席卷华北、西北东部与长江流域。在近50多年中,只有1965年达到大旱标准,相比之下,可知那次大旱的严重。我国历史上也曾屡次出现大水。近50年来,对我们印象较深的有: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和1963年华北大水。但1963年华北大水只海河流域的南部支流涨水。清道光三年(1823年)海河流域全部支流都涨大水,大水淹没冀中平原,直到年底仍未退尽。更严重的是,这一年太湖流域也发大水,许多城市里都能行船,积水也持续到年底才退。这样,我们常说的“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的规律,在历史上也有多次被打破的例子。

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丰富的气象资源的同时,必需有抗大灾的准备。这也是开发利用季风资源的一个重要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