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谜语的创编

谜语的创编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处理谜面与谜底的关系是制谜的中心,也是关键。巧妙的谜语,谜面在充分反映谜底的特点时,总是有藏有露,有隐有显,藏露相宜,隐显得当。这就要求在创编谜语时。这样就达不到猜谜的目的。因此,编给儿童猜的谜语,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谜语从大象的鼻子、耳朵、身体、腿等的外部特征展开描写,暗示给猜谜者。还有的谜语是从谜底的生长、变化过程方面来描写。用描述法显示谜底应注意的是选词要恰当,比喻要贴切。

四、谜语的创编

1.要符合“五要”“五不要”的制谜要求

创编谜语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五要”“五不要”。

所谓“五要”就是:一要精。精就是谜面用字精练、含蓄、简洁、明快、文理通顺,通俗易懂,没有闲字杂语。二要新。新就是立意要新颖,题材、内容、路子力求新鲜,不要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改编或模仿前人旧作时,也应赋予新意,有所创新。三要巧。巧就是构思巧妙,谜面要机巧多变,曲径通幽;谜底要自然奇巧,出人意料。四要有趣。趣就是要有谜味、谜趣。谜面富有文采,耐人寻味,意趣盎然。五要准。准就是谜面用字要准确,结构严谨;谜面与谜底扣合要自然、贴切,合情合理,不能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也不能似是而非和模棱两可。

所谓“五不要”就是:一不要谜面不成文。谜面除了由一个字组成的以外,一般都要求成文,能够直接或间接表达一个意思。谜面不成文,就使人摸不着头脑,无从猜起。二不要面底相撞。“打虎不见虎”,就是谜底中的字不能在谜面上出现;否则,就叫“撞底”、“露面”或“面底相犯”。比如:“一座小桥真稀奇,不架水中架空地,上桥先得走楼梯,下桥哧溜滑下地。”(打一大型玩具)谜底是“滑梯”。谜中出现了“滑”和“梯”两个字,这就“面底相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要么用同义词代替,要么另寻他途,避而不谈。三不要谜面直陈,直则无味。避免直陈的方法是别解。“谜贵别解”。“别解”即修辞中的“双关”。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对谜面或谜底中的某个字词不作原意解释,或引申出歧义,或词组内部重新结构,或望文生义地找出另一种新的含义,给予新的解释,来使底面扣合。四不要模棱两可。谜面的特征一般是影射某一具体事物,谜底是唯一的,不能是这个也是那个。如“小朋友,练身体,好像战士爬高地。一级一级往上爬,爬到顶上笑嘻嘻。”谜底究竟是什么呢?是“滑梯”?是“攀登架”?由于事物的特征没有显示,所以令人难以捉摸,无法猜射。五不要谜义不准确。谜面与谜底的褒贬义不一致,就不能成立。谜面是褒义,谜底就不能是贬义,反之亦然。

2.谜面的“隐”与“显”要符合儿童的理解水平

处理谜面与谜底的关系是制谜的中心,也是关键。巧妙的谜语,谜面在充分反映谜底的特点时,总是有藏有露,有隐有显,藏露相宜,隐显得当。《文心雕龙·谐隐》在谈到谜语的特点时说:“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制谜不“隐”就不成其为“谜”。“隐”与“显”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所谓“隐”,就是要将谜底隐藏在谜面之中;所谓“显”,就是要在谜面的描写中,显露出谜底。“隐”是谜的生命,没有隐便无所谓谜。“显”是给猜谜者提供的猜射条件,没有“显”猜谜者就无法猜。谜面既要力求做到“隐”,要把谜底巧妙地隐藏在谜面之中;但又要做到“显”,使猜谜者从谜面展示的内容,经过必要的思索,能够猜出谜底来。

正如刘勰所说:“回互其辞,使其昏迷也。”“回互其辞”就是闪烁其词;“使其昏迷也”就是让人猜测。然而,“使其昏迷”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和锻炼猜测者的联想、推理能力,不是让猜测者如堕云雾。因此,在“回互其辞”时仍不能忘记要用各种隐蔽的方法,把谜底显示给猜测者。这就要求在创编谜语时。要抓住谜面与谜底之间在形象、动态、性能、用途、颜色、声响等一个或几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在显露的同时加以隐蔽,即“显”从“隐”出。

编谜者最重要的问题是:根据猜谜者的年龄特征、理解水平掌握好谜底隐藏深浅,谜面显露的程度。“隐”得不够,显得过多,一眼就看出谜底,幼儿没有兴趣猜。如“喵喵喵,喵喵喵,捉住老鼠立功劳。”这样就达不到猜谜的目的。但“隐”得太深,让幼儿无法猜出谜底也不是编谜的用意。例如:“大海怒潮——打一家电名称”,这一谜语幼儿很难猜出谜底“扬声器”来。幼儿对自己不理解的谜语,同样不感兴趣。因此,编给儿童猜的谜语,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例如用“田螺”做谜底的四个谜面:

①歪歪坛子歪歪盖,里面装的下酒菜。

②小小瓶,小小盖,小小瓶里好荤菜。

③一头圆,一头尖,又喝水来又吃泥,别人都是皮包骨,唯有它是骨包皮。

④弯弯曲曲一座楼,姑娘梳的盘龙头,踱着慢步出门来,还用团扇半遮头。

①与②简洁明快,比喻浅显,适合低幼儿童的口味,③与④幽默风趣,有诗意,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口味。

3.要灵活运用制谜的方法

灵活运用制谜的方法编制谜语,能使谜语生动活泼,增强艺术效果。编制谜常用的方法有描述法、矛盾法、综合法、借喻法、拟人法等,下面分别介绍:

①描述法是通过描写谜底的形状、颜色、用途等来显示谜底。如:

银鱼钩,弯又弯,亮闪闪,挂天边,

不钓鱼儿不钓虾,钓出星星撒满天。   (打一自然物)

谜底是“月亮”。谜语通过对缺月的形状、颜色、所处的位置,以及月亮出来时的景象的描写,把谜底暗示给猜谜者,引导人们去联想。但在运用此方法时,并非对谜底的特征泛泛地全面描写,而是抓住谜底最突出的一个或几个特点,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加以隐喻、暗示,激发猜谜者联想。例如:

紫色树,刺儿扎,紫色树上开紫花,

开了紫花结紫果,紫果熟了盛芝麻。   (打一蔬菜)

谜底是“茄子”。谜语就紧紧抓住了“茄子”的秧、花、果实都是紫色的特点。有的谜语是通过谜底几个侧面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如:

身子像房子,耳朵像扇子,

四根大柱子,还有长钩子。   (打一动物)

谜底是“大象”。谜语从大象的鼻子、耳朵、身体、腿等的外部特征展开描写,暗示给猜谜者。还有的谜语是从谜底的生长、变化过程方面来描写。如:

小时青蛋蛋,长大红蛋蛋,

穿着衩衩裤,露着屁股眼。   (打一食品)

谜底是“花椒”。用描述法显示谜底应注意的是选词要恰当,比喻要贴切。用这种方法创编的谜语浅显、优美、形象,富有情趣。

②矛盾法是通过揭示谜底与一般事物规律之间的矛盾(差异)来显示谜底的方法。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但任何规律也都有例外,应该说这也是一条规律。矛盾法显示谜底不是通过对谜底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特征的描写来显示,而是通过揭示这种“例外”来显示,使谜底这种事物看上去好像违反普遍规律(生活常规),变得滑稽可笑。如:

生的不能吃,熟了不能吃,

只能一边烧着一边吃。   (打一物)

谜底是“香烟”。能吃的东西不外乎生吃和熟吃,而这种东西“生”、“熟”都不能吃,这就违反了常规。再如:

一物生得奇,越洗越有泥,

不洗有人吃,洗了没法吃。   (打一物)

谜底是“水”。能洗的东西都是固体,能吃的东西一般越洗越干净。而“水”却违反了常规。这类谜语表面上显得荒谬、反常,难以想象,待揭出谜底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贴切自然。给人新奇感、幽默感。令人回味无穷。对于幼儿来讲这类谜语便有更大的迷惑性,它要求幼儿在更大范围内去联想、类比、推理、判断,根据谜面所提供的线索,灵活地调整思维方向,迅速地作出选择。这一切对于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给幼儿带来更多的乐趣。

运用矛盾法创编谜语时,要求编谜者准确把握谜底的本质特征,打破生活常规,从中寻找事物的特殊现象。

③综合法是指在一道谜语里同时通过描写和揭示矛盾现象两种方法来显示谜底。比如:

白天睡,夜里行,

尾巴上面挂星星。   (打一昆虫)

谜底是“萤火虫”。谜语的前两句用矛盾法。后一句用描述法。再如:

屋子方方,有门没窗。

屋外热烘烘,屋内冷如霜。   (打一家用电器)

谜底是“冰箱”。前面先用描述法,后面用矛盾法。

④借喻法是用甲物直接代替被喻的乙物,诱人猜测思索。如:

铁打一只船,不推不开船。

飞阵蒙蒙雨,船过水就干。   (打一日常用品)

谜底是“熨斗”。谜语中的“船”、“蒙蒙雨”即是一种借喻,使猜谜者先从“船”一类的东西上去想,达到迷惑的目的。

⑤拟人法是避开谜底这一物,直接写“人”,以诱人思索。如:

青大嫂,五尺高。怀里抱个胖宝宝。

胖宝宝,真可爱。尖尖的脑袋长撮毛。   (打一农作物)

谜底是“玉米”。谜语中的“青大嫂”、“胖宝宝”是拟人,也就把谜底“玉米”隐蔽起来,达到了迷惑猜测者的目的。

4.掌握编谜步骤,谜面要给人美感

编谜的步骤主要是选择谜底和构筑谜面,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选材、定目、配面。选材是选取适于制谜的素材,即择取一个好的谜底。因为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作谜底的,所以择底时一定要考虑到能否设计出好的谜面与之扣合。定目的范围以不宽不窄为宜。配制谜面是关键。制谜一般是先有谜底,后有谜面。谜面是以隐语的形式描绘谜底的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猜射的说明文字,是为揭示谜底所提供的条件或线索,也是谜语的外在部分和提出问题的部分。文字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谜目是给谜底限定的范围。儿童谜语的谜目要尽量标得窄一些,难度小一些。谜底是指谜面含蓄转折所指的,要人猜射的事物本身,是谜语本意隐藏在内的部分,也是谜面所提问题的答案,谜底既要符合谜面的内在含义,又要符合谜目所限定的范围,使人一见谜底恍然大悟。例如:谜面:“远看像颗星,近看像灯笼,到底是什么?原来是只虫。”(打一昆虫)(谜目),谜底是“萤火虫”。

编谜前先要概括出谜底这一事物的主要特征,编谜时要对这些特征进行形象的描写,或者借用性质或现象上有联系的喻体加以比喻、拟人或影射。以谜底“滑梯”为例,它的特征是“高”、“大”、用于“下滑”,是孩子喜欢的运动器具。编谜时就可以把它比作“桥”、“山”、“高楼”、“大象”等。

比作“大象”的,如:

一头大象尾巴长,不吃不动站地上。

你从尾巴爬上去,我已溜到鼻子下。

比作“桥”的,如:

有座小桥真稀奇,不架水中架陆地。

上桥先得走楼梯,下桥“哧溜”就落地。

谜面往往是一首诗,因此,它应具有诗歌的审美特质——简洁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优美的意境等。幼儿谜语诗除具备一般诗歌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幼儿诗歌独特的美感。比如:

一个小姑娘,住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

谜底是“荷花”。这则谜语,把荷花拟人化,当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很富有诗意。色彩感较强,给人以美感。幼儿在猜测、诵读的过程中能享受到一种诗的美。

不能给人以美感的谜语,是不适合给幼儿猜的。如:

一间破屋子,滴溜当啷眼珠子。   (打一植物)

谜底是“葡萄”。这个谜语就给人以恐怖感,令人毛骨悚然。

谜语歌的语言最好能抑扬顿挫,能给孩子一种音乐美的享受。如:“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银钉。”(星)又如“驼背哥哥,牙齿多多,人人头上,慢慢爬过。”(梳子)语言都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