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濂千里求教

宋濂千里求教

时间:2023-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得到知识,宋濂毕恭毕敬地站在学者身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者的脾气不小,一时不高兴会对他进行斥责,宋濂非但不生气,反而态度更加恭敬,他总是等着学者心情好转时再提出问题。就这样,宋濂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只要听说哪里有德高望重的老师,就不远千里前去求教。

宋濂千里求教

引语:为寻求知识,而不远千里前去求教,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就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因为约定了还书的日期,又想记住书的内容,只好在归还期前抄录下来,常常抄书到天亮。天气暖和还好,到了白雪飘飘的冬季,宋濂的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他也没有停下抄录,只是搓搓手,把结成冰的砚台放到怀中捂一捂又继续。好容易抄完了,在风雪中一路跑着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他如此守信用,所以大家都肯将书出借,宋濂也因此看了不少书。

宋濂长大后,非常仰慕圣贤的学说,但是所住的地方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他听说百里外有位满腹诗书的学者,于是带上简单的行装,日夜兼程赶到学者家中求教。这位学者名望很高,从四面八方来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为人也很严厉,不苟言笑地对待每一个人。为了得到知识,宋濂毕恭毕敬地站在学者身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者的脾气不小,一时不高兴会对他进行斥责,宋濂非但不生气,反而态度更加恭敬,他总是等着学者心情好转时再提出问题。就这样,宋濂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只要听说哪里有德高望重的老师,就不远千里前去求教。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宋濂家境贫寒雇不起车马,他百里寻师时总是步行,身上背着沉重的书箱和衣物,脚上的鞋子因为走路过多而穿破了,也不叫一声苦,只是用草绑住脚,继续向前行走。有时他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寒风凛冽,厚厚的积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被冻裂开都不知道。好容易到了学舍,他的四肢已经冻僵了不能动弹,学舍里的仆人用热水给他浇洗,用被子包住他,过了很久宋濂的身体才暖和过来。为了节约钱,宋濂住旅馆主人家,每天吃两顿粗茶淡饭,而其他家境不错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一个个光彩照人。穿着破旧衣袍的宋濂毫无羡慕的念头,他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人家,因为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求学上,心无旁骛。

他当官后,看见在太学中学习的学生,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衣服,只管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又有司业和博士当老师,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又不用奔走求教,其中却还有不好好学习的人,宋濂表示非常痛心。他认为除去天赋低下者外,学业不精的都是用心不专一的缘故。

启示:宋濂对知识的渴求,对老师的尊重,在求学路上的不畏艰辛,使出身贫寒的他终成大器。他的成功,证明了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改变命运的是个人的勤勉努力。

延伸问题:好老师能决定孩子的一生。有些孩子厌学是由于没遇到好老师,老师对孩子有歧视或教育方法不当等都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家长、学校很好地配合和孩子自己的努力。老师也是人,难免有错误,如果因为老师有缺点就不尊敬,那是不对的。孩子作为学生首先必须尊敬老师,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得都对,但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要多体会老师的难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避免自己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另外,也要多找老师交流沟通,很多时候,随着沟通的顺利进行,矛盾也就解决了。

如果老师的作为确实有很大问题,孩子可以调整心态,不要把老师和老师对自己的态度看得极为重要,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学习上更加独立自主,从依赖老师学习过渡到依靠自己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