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偏头痛基本方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基本方治疗偏头痛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痛发作时经服多种止痛药,略有缓解,未尽愈。杨氏综合患者的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认为是寒邪侵袭,渐致血凝而痛。其病因病机与反映于体表之舌、脉及诸症状均相符合。以上药加减持续服药2个月而愈。以上两型偏头痛都可以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可见,同为偏头痛。指出了里邪与表邪、热与寒致头痛的治疗原则。故治疗头痛在临证加减时,宜考虑整体因素,从发病季节、地理区域、临床证候、体质差异等方面细审慎辨。

【组成】 制全蝎6g,蜈蚣5g,制白僵蚕12g,葛根30g,延胡索30g,蔓荆子9g。

【功效】 息风解痉、通络止痛。用于偏头痛

【方解】 方中全蝎、蜈蚣搜风剔络,使肝风息而痉挛解,经络通则痛自减;辅白僵蚕疏风热,化痰积;合葛根助解肌止痉挛;协延胡索活血利气,散瘀定痛;取蔓荆子体轻升浮,引药上行,增强祛风镇痛之功。

【加减】 偏热型:对阳偏亢者,选加清热泻火平肝类,如甘菊花、夏枯草、龙胆草、黄芩、决明子、生石决明、黑栀子、川牛膝等;对阴不足者,选加养阴清热潜阳类,如生地黄、玄参、麦冬、何首乌、牡丹皮、牡蛎、珍珠母等。

偏寒型:对阴寒甚者,选加温经散寒活血类,如桂枝、川芎、细辛、吴茱萸、毛冬青、王不留行、红花、片姜黄等;对阳气虚者,选加益气温阳活血类,如黄芪、党参、鹿角片、杜仲、当归、鸡血藤、怀牛膝、淫羊藿、淡附子、巴戟天等;若寒象重者,可去基本方中制白僵蚕、蔓荆子,以川芎作引经药。

【治验】 患者,女性,40岁。反复右侧偏头痛5年,均发于冬、春季节。病起于东北高寒地区,痛甚时伴有呕吐,无泛酸,不欲饮。头痛发作时经服多种止痛药,略有缓解,未尽愈。来诊时适值隆冬,头戴棉帽,畏风怕冷,四肢冰凉,舌质淡,脉细而涩。杨氏综合患者的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认为是寒邪侵袭,渐致血凝而痛。寒主痛,瘀亦可致痛,此乃寒瘀相结。其病因病机与反映于体表之舌、脉及诸症状均相符合。即予温运散寒、活血解痉之剂。并考虑患者病起已5载,体质偏虚,所幸脾胃无损、胃纳尚好,有条件予温通补虚并进。立方:制全蝎6g,蜈蚣5g,葛根30g,延胡索30g,川桂枝12g,川芎18g,吴茱萸4g,党参15g,生姜5片,细辛3g,王不留行12g,毛冬青15g,生黄芪15g,防风9g,羌活12g,白芷9g。以上药加减持续服药2个月而愈。后来杭探望杨氏致谢,言病已10余年未复发。

【按】 基本方中的蜈蚣、全蝎,善搜逐血络,久用可耗阴血,故宜遵循中病即止之原则。一般适于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待痛势大减之后,逐渐减量撤去,不宜久服。偏头痛缓解之间歇期,宜以辨证治本为要,缓缓图治,可减少发作次数,甚或能够痊愈。

偏热型患者伴发症状的用药选择,应着眼于阴虚生热方面,以滋养凉润为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予滋阴潜降。如伴心悸、寐少、梦纷易惊者,加龙齿、酸枣仁、枸杞子、麦冬、合欢皮、磁石;伴高血压病或血压偏高者,加泽泻、车前子、茺蔚子、羚羊角;若见目赤明显或结膜出血者,则加墨旱莲、制女贞子、赤芍、槐米等。

偏寒型患者伴发症状的用药选择,应考虑阳虚生寒的一面,适选温热补阳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予扶阳退阴。如伴心悸胸闷、胸阳不展者,选加瓜蒌、薤白、桂心、桂枝、干姜、吴茱萸、细辛、附子;此型伴高血压病或血压偏高者,若同时见有四肢指(趾)端冰冷、麻木、畏寒、脉细而沉、舌质淡紫等症状,则可认为是应用桂枝的适应证,而选用较大剂量的桂枝、川芎、杜仲、淫羊藿、巴戟天;对见瘀之征象明显者,加毛冬青、红花、王不留行等。鉴于此型有因寒而瘀之病理特点,故多以温通阳气药与活血化瘀药相伍,能起协同作用,增强通阳散寒之功,缓解血管痉挛,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以上两型偏头痛都可以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杨氏对偏热型者,多加川黄连5g、吴茱萸1g、生白芍15g;偏寒型者,则加吴茱萸4g、姜半夏9g、生姜5片。可见,同为偏头痛。因素体不同,对伴发症状的施治亦迥然有异。《景岳全书》曰:“三阳之火炽于内,治宜清降,最忌升散……风寒外袭于经,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指出了里邪与表邪、热与寒致头痛的治疗原则。并强调“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故治疗头痛在临证加减时,宜考虑整体因素,从发病季节、地理区域、临床证候、体质差异等方面细审慎辨。

[《杨继荪治疗老年病经验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